廣東雙一流大學排名
中山大學(Sun Yat-sen University),簡稱中大,位于廣州市,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是教育部、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和廣東省共建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位列首批國家“雙一流”A類、“985工程”、“211工程”,入選國家“珠峰計劃”、“111計劃”、“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等,是環太平洋大學聯盟、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中國人工智能教育聯席會、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研究院聯盟、大學通識教育聯盟、粵港澳高校聯盟、粵港澳大灣區物流與供應鏈創新聯盟成員。
1924年,廣州地區多所高校整合創立國立廣東大學。1926年定名為國立中山大學。如今該校由1952年院系調整后分設的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于10月合并而成。
2、華南理工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地處廣州,是直屬教育部的全國重點大學,校園分為五山校區、大學城校區和廣州國際校區,是首屆“全國文明校園”獲得單位。1995年進入“211工程”行列;進入“985工程”行列;入選“雙一流”建設A類高校名單。
如今的華南理工大學已經發展為一所以工見長,理、工、醫結合,管、經、文、法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由教育部、廣東省、廣州市和華南理工大學四方簽約共建,這是學校“雙一流”建設發展的新引擎,也是中國高等教育又一次新的探索。校區采用“中方為主、國際協同”的方式,依托學校現有優勢學科資源和理工特色,與牛津大學、密西根大學等不少于20所世界著名一流高校強強聯合,努力辦成高水平、國際化、研究型、新工科特色的世界一流示范校區。
3、南方科技大學
南方科技大學(Souther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簡稱“南科大”,位于廣東省深圳市,是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是國家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驗校、廣東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高校,是由廣東省領導和管理的全日制公辦普通高等學校,是深圳市創辦的一所創新型大學,為深圳國際友好城市大學聯盟、深圳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聯盟成員。南科大以理、工、醫為主,兼具商科和特色人文社科的學科體系。
12月,教育部同意籌建南方科技大學。4月,教育部同意建立南方科技大學。5月,南方科技大學獲批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
4、暨南大學
暨南大學(Jinan University)簡稱“暨大”,是中國第一所由國家創辦的華僑高等學府,直屬中央統戰部領導,教育部、中央統戰部、廣東省三方共建大學;是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國家“211工程”、“985平臺”重點建設高校;入選國家“111計劃”、“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國家對外漢語教學基地、國務院僑辦華文教育基地、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為粵港澳大灣區物流與供應鏈創新聯盟理事單位;是全國首批試行學分制的高校。
學校前身是1906年清政府創立的暨南學堂。1927年更名為國立暨南大學。1949年8月合并于復旦大學、交通大學等高校。1958年,暨南大學重建。
5、華南師范大學
華南師范大學(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簡稱“華南師大” ,主校區位于廣東省廣州市,是廣東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是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 、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入選國家“111計劃”、“卓越教師培養計劃”、 “國培計劃”、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廣東省重點大學、廣東省高水平大學整體建設高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等,為中國人工智能教育聯席會理事單位。
學校前身是1933年創立的廣東省立勷勤大學師范學院,1935年更名為勷勤大學教育學院,后歷經廣東省立教育學院、廣東省立文理學院、廣東省文理學院等發展時期。1951年10月,國立中山大學師范學院、私立華南聯合大學教育系并入廣東省文理學院,設立華南師范學院。1952年,南方大學俄語系、私立嶺南大學教育系、國立海南師范學院、國立廣西大學教育系、湖南大學史地系地理專修科、國立南昌大學師范部地理專修科和海南師范專科學校等院校及系科并入。1970年,學校改稱為廣東師范學院,1977年復名為華南師范學院,1982年更名為華南師范大學。
6、廣州中醫藥大學
廣州中醫藥大學(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位于廣州市,是教育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與廣東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 廣東省高水平大學建設單位、廣東省“211工程”建設高校,教育部首批“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和“中醫拔尖創新人才模式改革試點項目”高校,全國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具有碩士研究生推薦免試資格高校,入選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特色重點學科項目”、衛生部臨床藥理研究基地、中國中醫藥師培訓基地、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是擁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的兩所中醫藥高校之一。
學校辦學基礎為創立于1924年的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1956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廣州中醫學院,是新中國首批4所高等中醫藥院校之一,1995年經國家教委批準更名為現名;原屬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領導,于轉為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廣東省管理為主。
7、華南農業大學
華南農業大學(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簡稱“華農”,位于廣東省廣州市,全國重點大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 ,是一所以農業科學和生命科學為優勢,廣東省人民政府和農業農村部共建的省部共建大學,為廣東省“211工程”、廣東省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入選國家”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建設高校、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改革試點高校、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國家“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國家“111計劃”,粵港澳高校聯盟、CDIO工程教育聯盟成員單位。
學校始創于1909年的廣東全省農事試驗場暨附設農業講習所。1952年,由原中山大學農學院、嶺南大學農學院和廣西大學農學院畜牧獸醫系及病蟲害系的一部分合并成立華南農學院,隸屬農業部主管。1984年,更名華南農業大學。,學校由農業部劃歸廣東省主管。
8、廣州醫科大學
廣州醫科大學(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位于廣東省廣州市,是一所以醫學為優勢和特色的廣州市屬重點高校,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 為教育部“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國家“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建設高校、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實施高校、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學科建設高校、廣東省本科教育國際化辦學改革試點單位、承擔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培養任務院校、中俄醫科大學聯盟成員高校,是具有研究生推免資格的學校。
學校于1958年6月經廣州市人民委員會批準設立,原名廣州醫學院。1970年12月,更名為廣州市醫科學校。1973年6月,恢復廣州醫學院名稱。4月,經教育部批準更名為廣州醫科大學。
廣東雙一流大學排名精選篇2
兩個戰略本質上存在一定的差異我們是無法直接判斷到底雙一流大學厲害還是211厲害的。這兩個項目是兩個獨立的高等教育發展戰略,不具備可比性。
從性質上來說,二者相比,211更相當于一個名頭,是對于學校的整體評價,而根據教育部對于雙一流的評估來看,雙一流側重于學校學科的建設,是對于大學學科的評價,所以如果是高考報名可以多參考學校,而如果是為了攻讀碩士或者博士,可以選擇雙一流的評估進行參考。
而從流動性上來說,211大學自從公布后就沒有變動過并且現在已經截止了,而雙一流大學是動態的,如果不夠好,是會被撤銷的,當然如果學科實力夠強,也有可能被評為雙一流的,所以從競爭力上來說,一個是畫上句號了,一個則是需要經歷優勝劣汰的,那么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雙一流的質量自然是更有保障的。
廣東雙一流大學排名精選篇3
雙一流建設指的是“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是國家于提出的戰略性教育目標。“雙一流”是中國在高等教育領域提出的繼985工程、211工程之后的又一項國家戰略,旨在提升中國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力和綜合實力,為實現中國夢提供有力支持。
雙一流建設工程是開始實施的一項高等教育建設領域的重大工程。首批入選雙一流建設A類高校的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36所院校,入選雙一流建設B類高校的有湖南大學、東北大學、鄭州大學等6所院校。
此外,還有北京中醫藥大學、湖南師范大學、石河子大學等95所高校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包括雙一流建設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在內,共有465個學科進入雙一流建設序列。
廣東雙一流大學排名精選篇4
1、985、211側重對大學的評定,“雙一流”側重對學科的評定
無論是“985工程”的39所大學(含國防科技大學)還是“211工程”的100多所大學,都是基于對學校綜合實力的整體評價。盡管之前也有國家重點一級學科和二級學科的評定,但社會對一所大學的整體認知,還是只看“牌子”不看學科,影響并不大。
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則是先有“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137所),再在此基礎上選出“一流大學建設高校”(42所)。也就是說,先看一所大學有沒有若干個很強的學科(專業),再主要根據學科綜合實力來評定一所大學的強弱。
2、985是211的“升級版”(211包含985),“雙一流”則不存在交叉。
如果說211是重點班,985就是重點班里的重點班。“985工程”大學均為教育部或其他中央部委直管,也稱部屬高校;除985外的“211工程”大學則多為省部共建高校,地方屬性更強一些。但985大學都是211大學。
“雙一流”則是兩個平行的評價體系。“一流大學建設高校”重在一流學科基礎上的學校整體建設、重點建設,全面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和創新能力,共計42所,在原來39所985大學基礎上新增3所。
“一流學科建設高校”重在優勢學科建設,促進特色發展,共計95所。除了之前的大部分“非985”211大學,主要增加了26所特色明顯的高校,其中藝體類高校有6所:中國音樂學院、中央美術學院、中央戲劇學院、上海體育學院、上海音樂學院、中國美術學院。
3、985、211是固化的標簽,“雙一流”則是有進有出
985、211高校名單確定已有近20年,這兩項工程對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缺陷也有目共睹,很多非985/211高校發展很快,但是受制于“非重點”“非部屬”的標簽,學校辦學實力并不為社會所認可。很多地方和大學對此多有不滿。
而“雙一流”是一個動態建設過程,遴選認定不是一勞永逸的。教育部明確提出:“雙一流”建設以學科為基礎,對建設過程實施動態監測,根據評價結果等情況,對實施不力、進展緩慢、缺乏實效的,提出警示并減小支持力度。對于建設過程中出現重大問題、不再具備建設條件且經警示整改仍無改善的高校及學科,及時調整出建設范圍。建設期末,將根據期末評價結果等情況,重新確定下一輪建設范圍,有進有出,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終身制。
廣東雙一流大學排名精選篇5
1、地域資源傾斜,緩解教育資源不均衡
在既有的985高校中,新增的三所云南大學、鄭州大學、新疆大學,明顯地表現出國家對于地方教育逐漸加大的扶持力度。
雙一流的規劃中體現了國家包括“一帶一路”在內的一些重大的戰略布局。具有鮮明特色、和有利于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學校會被優先“扶貧、扶虛”。 云南大學、新疆大學屬于西部重點建設高校,實力相較東部強校,比較薄弱。鄭州大學位屬河南,對于中部地區人口大省高等教育建設意義很大。
這個在剛推行的現在對考生和家長的影響不大,但是對于長久來看,有利于地域間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
2、學科與學校并行
相較“985”“211”提出的對學校機制、隊伍、平臺、教學等多方面提升,雙一流是15年國務院新提出的堅持“以一流為目標、以學科為基礎、以績效為杠桿、以改革為動力”的基本原則,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
“111”計劃、“3+3”新高考模式……這一系列的改革,意味著學生將要提前考慮自己的專業方向,選擇學科。雙一流提出建設優勢學科,勢必會影響學校對于不同學科的資源傾斜,弱勢的學科在高校可能也會面臨資源萎縮。
而這樣,家長們在報考學校的時候,切勿扎進熱門分數線。不僅僅要考慮到學校的知名度,還要掂量所報學科的專業度。選擇好的學科,和選擇好的大學一樣重要。
3、非終身制的建設成效
雙一流提出“建設”二字,遴選認定并不是一勞永逸。建設期末,將根據建設高校的建設報告、第三方評價,對建設成效進行評估。評估將有可能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終身制。也就是說,B類有可能進入A類,而A類也有可能掉出排名。
因此,家長在報考時切勿“唯標簽論”。學校實力并不與學校獲得的資金、科研等資源扶持正相關,學校的教師水平、科研成果、就業環境、交流機會、實習機會、學校社會資源、用人單位對學校學生的認可度等等其他方面也應該綜合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