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總結地理高效學習方法
多看國家地理雜志和有關地理的節目,多去旅游。熱愛生活,把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與地理知識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再回過頭看看你的地理課本,SOEASY。這樣學習地理你會理解深刻,不用死記硬背!
做好地理知識結構,做好每一個知識點的思維導圖
在課堂上認真聽課,課后筆記,特別是必修1得花點苦功夫,其實大部分都是有規律的,把重點知識掌握,多理解下。最后把老師講的和自己學習的知識做好思維導圖,包括地圖、表格等。
根據地理知識結構和思維導圖做好每一章每一節的練習
要適當地做一些練習,但不能多做練習。覺得哪個知識點難還不理解,找出10套題只做該知識點的題目,做這些試題的時候要認真,保證做一題對一題,全部吃透,這個知識點你就算過關了。另外你要把以前考過的試卷拿出來再做做錯題,這樣比做陌生題要好得多。錯誤的地方再溫習一下,看看失誤的地方是否已經解決了。
根據知識結構整理地圖
結合時下的熱點多讀地圖,特別是看看老師強調的一些圖。如美國、日本、德國、印度、中東等這些重要的區域性圖;如環渤海經濟帶、長三角、珠三角等這些沿海的區域性圖。
要培養自己解題細心的習慣
有些童鞋答題會丟三落四,注意解題之前要整理些關鍵性、條理性和綜合性的思路,思路整理好了,才不容易丟分。如城市、工業的布局區位因數是哪些,農業發展的區位因素是哪些,經過整理后你思路就明晰多了。
地理基礎中學知識點
1.經度的遞變:向東度數增大為東經度,向西度數增大為西經度。
2.緯度的遞變:向北度數增大為北緯度,向南度數增大為南緯度。
3.緯線的形狀和長度:互相平行的圓,赤道是最長的緯線圈,由此往兩極逐漸縮短。
4.經線的形狀和長度:所有經線都是交于南北極點的半圓,長度都相等。
5.東西經的判斷: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6.南北緯的判斷: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7.東西半球的劃分:20°W往東至160°E為東半球,20°W往西至160°E為西半球。
8.東西方向的判斷:劣弧定律(例如東經80°在東經1°的東面,在西經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與圖示范圍:相同圖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圍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圍愈大。
10.地圖上方向的確定:一般情況,“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經緯網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地理知識點歸納
地球自轉與時差
晨昏線(圈):晨昏線平分地球,太陽光線垂直于晨昏線
地方時:經度相差1度,地方時相差4分鐘,東加。正午時,太陽高度角為一天中的值,地方時為12點
區時:
全球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跨經度15度個時區都以中央經線的地方時為本區的區時。相連的時區區時相差1小時,東加西減。
國際日界線:基本沿東經180度。由西向東跨過國際日界線,日期減一天;由東向西跨過國際日界線日期加一天。
日期變更:0時區和國際日界線把全球日期分為今天和昨天。當0時區和中時區重合時,今天的日期和昨天的日期相等。
時區=經度/15,十分位四舍五入
北京時間:東八區區時,東經120度地方時
自轉的地理意義:晝夜交替、地方時
地理知識點總結
1、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巖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于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聯系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巖石圈,促進巖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環境創造了生物,生物又創造了現在的環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境的塑造者
(3)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于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干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育,多為內流河——氣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受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的有規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例如: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在高山地區,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于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
地理必考知識點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①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現象那個半球晝長,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北晝越短晝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夜現象晝夜平分
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
隨緯度的變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達到值離直射點越近高度
隨季節的變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達到值越大
南北回歸線之間每年有兩次直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