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怎么學能提高成績
1.查漏補缺,掃除盲點。
應該說到現在我們的基礎已經比較扎實,此時看書不必追求面面俱到,關鍵在查漏補缺,因此可對照考點,逐個擊破,掃除知識盲點,以免在中考中留下遺憾。
2.轉換視角,讀出新意。
有同學會認為,到現在該看的已經看了,該掌握的也已經掌握了,書已沒什么好看的了。其實,在這個階段需要我們轉換視角,換一種思路去看書,如原來你是按教材體系看,那現在不妨按專題體系看。這樣往往能發現一些以前沒注意的新問題。
3.提升高度,把握思想。
到現在為止,看書不要僅停留在知識有沒有掌握這個層次上,而要跳出課本,實現由課內知識向社會現實的延伸,由學科知識掌握到學科思想把握的提升。
學習地理要重視哪些圖
等值線圖。此類圖像在地理試題中所占比例很大,一般以一定區域為底圖,再疊加一組代表特定地理數值的曲線,來體現所要表示的地理要素在區域的時空分布、數值變化及內部差異;比如,等高線圖、等日照線圖、等溫線圖、等壓線圖、等降水量線圖、等鹽度線圖等。
地理統計圖表。地理統計圖表是把具有一定數量的地理要素圖像化,再進行時間或空間上的組合布局進行構圖或制表,是地理信息的定量表述;如坐標圖(坐標曲線圖、三角坐標圖等)、扇形圖、柱狀圖、餅狀圖、統計表格等。
地理景觀圖。主要包括自然或人文景觀的素描圖或照片,目的是直觀形象反映區域地理事物;如熱帶雨林景觀、高原地貌景觀、旅游景觀照片等。
高中地理知識點
⑴我國能源利用的現狀:以煤炭為主,利用石油、天然氣,積極發展水電,穩妥發展核電,因地制宜發展太陽能、風能、沼氣、地熱能、海洋能等。
⑵我國能源消費利用變化特點:煤炭比例下降,石油、天然氣、水電、核電比例上升。
⑶我國主要的核電站:廣東-大亞灣、嶺澳;浙江秦山;江蘇-田灣等。
建設原因:常規能源分布少;人口集中,工農業發達,能源需求大。
⑷目前能源利用緊張原因:
①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
②我國耗能大的工業發展快,加劇了能源緊張;
③能源利用率低,浪費嚴重;
④能源勘探、開采跟不上國民經濟需求;
⑤國際石油價格上漲;
⑥我國缺少石油儲備體系。
⑸調整措施:
①采取多元化戰略,進口石油;
②建立石油儲備體系;
③加大能源勘探、采取,增加能源產量;
④加快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工程建設;
⑤穩妥發展核電;
⑥因地制宜地發展沼氣、太陽能、水能、風能、海洋能等;
⑦加大技術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⑧加強宣傳,提高公民節約能源的意識;⑨實現產業升級,適當限制耗能大的工業發展;
⑩利用乙醇汽油。
⑹中哈輸油管道的建設是兩國雙贏的結果原因:
①哈薩克斯坦可以將石油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哈薩克斯坦沿線的基礎設施的建設;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
②中國可以減少中國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增加石油進口的多元化;中國將獲得一個長期穩定的陸路石油來源;管道處于亞洲內陸,輸油線路安全;就近可以節省運輸費用。
⑺(去年)我國西南部能源輸出省卻出現能源緊張原因:①降水減少,河流徑流量變小,水力發電受到限制;②經濟發展快,能源需求增加。
⑻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工程對東、西部地區影響:
①對西部的意義:
a.改變西部的能源消費結構,促進西部地區生態建設,利于退耕還林和水土保持;
b.帶動相關產業發展,調整產業結構;
c.增加就業機會;
d.有利于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
②對東部地區:緩解東部地區能源緊張狀況;改善能源消費結構,保護環境。
高中地理知識點歸納
1.河流與等高線地形圖:
①河流與等高線彎曲的關系,河流在山谷中發育,等高線彎曲處指向高值區;
②河流與地勢高低的關系是河流總是由高處流向低處;
③河流與等高線疏密的關系,等高線密集,流水速度快,水能豐富,等高線稀疏,流水速度慢,航運條件較好。
2.河流水系特征:水系特征與河流所在地形地勢地貌關系密切,主要包括發源地與流向;長度與流域面積;支流及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劃分及各河段河床特征;流經省區、重要城市及流經地形區。
3.河流水文特征:
①徑流總量取決于流域集水面積大小、流經氣候區降水量與蒸發量的關系;
②流量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取決于主要補給水源的水量變化,主要還是要分析流經地區的氣候特點,當然有地下水或湖泊水補給的河流流量較穩定,徑流變化較小;
③結冰期取決于氣溫的高低,一般氣溫低于0℃;
④凌汛一般多發于春秋季節,有結冰期且河流由低緯度流向高緯度的河段;
⑤含沙量取決于過水地面土壤的疏松程度和植被覆蓋狀況,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大;
⑥航運價值一般在河流下游較高,特別水位高、水量大,水流平緩,河道深且寬闊,無急流瀑布險灘地區通航價值大,當然水運的市場需求也有很大關系,特別是資源與經濟發展的協調程度;
⑦水能資源一般在河流的中上游,流量大、落差大的水能豐富,峽谷地區適于筑壩;
⑧人類活動,一般河流兩岸人口密集,引水、筑壩、改變地面狀況、污染、航運等都會影響河流水文和生態。
4.河流地貌:
①河流流經山區,流水侵蝕作用顯著,一般形成峽谷、V形谷、瀑布(一般巖層上硬下軟),坡面破碎、溝壑縱橫;在出山口或山麓,流水沉積作用顯著,一般形成山麓沖積扇;山區水土流失,東南丘陵形成“紅色沙漠化”,云貴高原形成“石漠化”;
②河流流經平原地區,流水沉積作用顯著,形成寬谷和沖積平原;
③河流入海口受河流水和海水的相互作用(河流水作用為主),發育形成河口三角洲。
5.地形對水文的影響:
地勢決定河流的流向,由高處向低處流。結合地圖方向可確定河流的具體流向。
地形類型、地勢落差、坡度決定河流流速、支流發育情況。地勢陡峭的山區,一般河流流速大、水流急,有豐富的水能資源。平原地區,一般河網密布,流速平緩,水量豐富的河段有利于航運。
山脈往往是相鄰兩大流域之間的分水嶺。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根據山脊線可確定河流流域的范圍。
6.氣候對水文的影響
多雨型氣候區:河流以雨水補給為主,流量隨雨量的變化而變化。降水季節變化大的地區,河流有明顯的汛期和枯水期,降水量最多的季節出現汛期,有時易出現洪澇災害。
干旱型氣候區:河流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流量隨氣溫的變化而變化。氣溫的夏季,流量,出現汛期。
氣溫較低地區:冬季氣溫低于0℃以下,河流出現結冰期。冬季寒冷而漫長的地區,河流冰期較長。
氣溫較高地區:冬季氣溫高于0℃以上,河流沒有結冰期。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
鹽度和洋流:
⑴鹽度的是紅海,原因:
①地處副熱帶海區,降水稀少,蒸發旺盛.
②周圍是熱帶沙漠地區,缺少大河注入.
⑵鹽度最低的是波羅的海,原因:
①地處較高緯度,氣溫低,蒸發弱。
②周圍是溫帶海洋性氣候區,有淡水注入.
⑶巴爾喀什湖東咸西淡的原因:
①東部:地處內陸,降水稀少,蒸發旺盛;缺少河流注入.
②西部:有河流注入,起稀釋作用.
③中部窄,不利于兩邊水體交換,造成兩側鹽度差異較大。
⑷世界表層海水鹽度的水平分布規律:
從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兩側的低緯度和高緯度遞減。
⑸判斷某洋流性質為寒(暖)流,判斷理由是:
溫度方面:洋流流經海區溫度較同緯度其他海區低(高),
方向方面:由較高(低)緯度流向較低(高)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