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效學習方法總結
地圖是學習地理的必要工具,也是“特殊的地理教科書”。各種地理事物的形態,特征和空間分布等,都要用地圖加以顯示。離開地圖,同學們就無法形成正確的空間概念,獲得地理知識。因此,在學習中要充分運用地圖,認真鍛煉讀圖、用圖的能力,是學好地理的關鍵所在。要學會讀圖、用圖,先要學好地圖的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包括搞清地圖上的方向、比例尺、經緯線、等高線和地形圖,以及圖例,注記等方向的基礎知識。如果這些概念不清楚,不會應用,就不可能正確地閱讀地圖。例如不懂得經緯線的性質,就談不上用經緯網確定方向;不了解比例尺的各種表示方法和意義,就不會運用比例尺在地圖上測量距離;不明白等高線的意義和表示方法,也談不上用等高線地圖來判斷地表的高低起伏狀況等等。
常用的地圖有:掛圖、圖冊、課本插圖、填充圖,學習中要配合使用。同學們在讀圖時,必須要先看一下這些要素,接下來要根據提供的圖表特點,判斷這是哪一類地圖,是分布圖、原理圖、統計圖、景觀圖還是其它的圖。根據具體圖類,運用具體方法讀圖。
(二)、注意教材的學習和理解。教材是獲得地理知識的重要途徑。只有認真學習教科書,才能深入地了解并牢固地掌握地理知識,學習時要一邊看書,一邊看圖,把書中用語言表述的內容移到圖上來,并養成這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這樣才能建立正確的地理表象,掌握好地理知識。
(三)、注意對空間分析的學習。由于地理這門學科具有很強的空間性,在學習中會遇到許多與空間有關的內容。能否正確地對它們進行有效地分析,對學習效果影響很大。在中學時期,空間性的學習內容應該就是有關球大圓的知識。這里我們結合球大圓的知識來了解如何進行空間分析,以提高學習能力。
球大圓是過球心得平面截球面所得的圓。由于過球心平面可在三維空間中任意變化方向,因此球大圓有無數個,球面上任意兩點的最短距離(球面距離),即為過這兩點的球大圓上劣弧的長。這就是球大圓的基本知識。地理中與這個知識相關的應用很多,如果大家能巧妙地結合球大圓知識進行空間分析,就能把復雜的問題變得簡單明了,易于學習和掌握。刨析地轉偏向力。地轉偏向力是地球自轉中產生的,相對于地球的觀察者而存在的一種慣性力。其偏向原理尤其是沿緯線自東向西運動的偏向問題,一直是地理學習中的一個難點。結合球大圓的知識進行空間分析以輔助學習,則大大降低學習難度。
確定兩地間的最短距離。最短航線,最近走法,這類題目,對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及空間想象的要求很高。許多學生對此類試題常常不知所措,有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下面具體來談一下用球大圓知識進行空間分析,解答這類試題的技巧和思路。
例如,從巴黎到北京有以下幾條航線,其中最短的一條是: ⑴、巴黎-開羅-北京 ⑵、巴黎-華盛頓-北京 ⑶、巴黎-悉尼-北京 ⑷、巴黎-莫斯科-北京
解析:這道題目要正確選出最短航線。首先必須掌握巴黎和北京的經緯度位置,開羅、華盛頓、悉尼、莫斯科對于這兩地的相對(緯度)位置關系。由于巴黎,北京緯度差不多,一次過兩地的球大圓的劣弧必然向北凸出,且劣弧必為由巴黎向東至北京的弧段,這樣就容易分析了。進行規律歸納分析。
地理知識點總結
1、氣候變化
是指一個特定地點、區域或全球的長時間的氣候改變,是以某些與平均天氣狀況有關的特征,如溫度、降水量、風等要素的變化來度量的。
2、氣候變化史
(1)地質時期:全球氣候一直處于波動變化中,冷暖干濕相互交替,變化周期長短不一。
(2)歷史時期:期間全球氣候有兩次較大的波動。
(3)近現代::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呈上升趨勢;
二、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
1、全球氣候變化本身就是資源條件的變化。
2、加劇了自然災害。
3、將導致原有生態系統的變化。
4、對主要生產領域,如農業、林業、牧業、漁業的影響更為顯著。
5、通過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如厄爾尼諾、干旱、洪澇、熱浪等),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地理基礎知識點
1、大氣的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體雜質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層大氣組成:穩定比例的干潔空氣(氧氮為主)、含量不穩定的水汽、固體雜質
氮--生物體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動必需的物質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溫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護傘,吸收紫外線
水汽和固體雜質--成云致雨;雜質:凝結核
2、大氣的垂直分層及各層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大氣分層氣溫隨高度變化氣流狀況其它特征與人類關系
對流層越高越低對流占3/4大氣質量;水汽和塵埃;各緯度層高不一致天氣現象
平流層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飛行;存在臭氧層
高層大氣存在電離層(無線電通訊;太陽活動干擾短波通訊
3、大氣的受熱過程
(1)根本能量源:太陽輻射(各類輻射的波長范圍及太陽輻射的性質--短波輻射)
(2)大氣的受熱過程(大氣的熱力作用)--太陽曬熱大地,大地烤熱大氣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三種形式及各自現象(用實例說明)
影響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陽高度角(各緯度削弱不同)
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了解地面輻射(紅外線長波輻射);大氣輻射(紅外線長波輻射)
保溫作用的過程:大氣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大氣逆輻射將熱量還給地面(圖示及實例說明--如霜凍出現時間;日溫差大小的比較)
保溫作用的意義:減少氣溫的日較差;保證地球適宜溫度;維持全球熱量平衡
地理常見知識點
洋流分類
1、按成因:
風海流:形成動力為大氣運動,規模很大。例如:西風漂流、信風帶內的洋流。
密度流:由密度差異引起,多出現在封閉海域與外洋之間。例如:地中海與大西洋之間、紅海與印度洋之間。
補償流:分為水平流和垂直流,多在大洋兩岸。例如:赤道逆流、秘魯寒流。
2、按性質:
暖流:從水溫高的海區流向水溫低的海區,多由低緯流向高緯或為下降流。典型的.有:日本暖流、墨西哥灣暖流。
寒流:從水溫低的海區流向水溫高的海區,多由高緯流向低緯或為上升流。典型的有:千島寒流、拉布拉多寒流。
3、按地理位置:
赤道流:分布于赤道附近海區。例如:南北赤道暖流、赤道逆流。
大洋流:分布于大洋中心,這種洋流類型較多。
極地流:分布于極地海域。例如:南極繞極流。
沿岸流:分布于沿海海域,受陸地影響大。例如:我國的沿岸流。
影響洋流分布的因素:
盛行風是海洋水體運動的主要動力,海水在盛行風的吹拂下,形成規模很大的洋流,因此洋流的流向和分布與地面風帶模式及其分布有著密切關系。
除了盛行風以外,還有海陸分布、地轉偏向力等因素,它們共同,形成了實際的大洋洋流分布。
地理必考知識點
遼中南重工業基地
區位分析:(1)地理位置:瀕臨渤海、黃海;靠近俄羅斯、朝鮮、韓國;地理位置優越。
(2)自然因素:氣候溫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以遼河為水源。
(3)社會經濟因素:煤鐵資源豐富;水陸交通便利;勞動力豐富;農業資源支持;國家政策支持;國防安全,土地租金不高等。
不足:許多礦產資源瀕臨枯竭,資源相對不足;水資源不足;科技發展水平不高;產業結構相對單一;市場經濟不發達,計劃經濟影響大;區內環境污染大。
調整措施: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第三產業;加強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大力發展科技,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積極引進外資;治理環境污染。
京津唐工業基地(北方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區位:(1)地理位置:位于溫帶季風區,瀕臨渤海,區內有全國的政治中心和重要的經濟中心,地理位置重要。(2)自然因素:溫帶季風區,氣候溫和,地形平坦。(3)社會經濟因素:資源豐富(華北油田、開灤煤田、長蘆鹽場、棉花等);交通便利(海運、鐵路、高速公路、航空、管道類型齊全);科技發達;勞動力豐富;市場廣闊;能源充足(靠近山西能源基地)。
不足:水源、能源不足;污染嚴重。
發展方向:資源型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
滬寧杭工業基地
(我國歷史最悠久、規模、結構最完整、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區位:(1)自然因素:亞熱帶季風氣候,熱量充足,降水豐富,雨熱同期;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網密布,水源充足;瀕臨長江、東海,地理位置優越。(2)社會經濟因素:歷史悠久;工業基礎雄厚;科技力量強;水陸交通便利;勞動力豐富,素質高;市場廣闊;經濟腹地寬廣;工業聯系好;政策扶持;浦東開發提供新的發展機遇;豐富的農副產品等。
不足:能源、資源缺乏;人多地少,土地緊張;污染嚴重。
發展:高、精、尖方向發展;結構輕型化。
珠江三角洲輕工業基地(輕工業為主)
區位分析:(1)地理位置:位于亞熱帶地區,瀕臨南海,靠近港澳臺和東南亞地區。
(2)自然因素: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3)社會經濟因素:海陸交通便利;勞動力豐富;靠近港澳地區便于引進外資和技術管理;地處僑鄉,借助華僑和華人引進外資和技術;市場經濟發達。
不足:能源、礦產資源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