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會考復習經驗交流
一、首先是學校領導重視會考
二、搞好組內老師的的團結,調動老師的積極性
2、重視會考教研信息的,積極參加市、區的教研活動,多跟教研員溝通,及時掌握會考的最新動態,虛心向兄弟學校取經,學習人家好的做法,提高對學生的輔導的針對性。
3、抓課堂教學質量。學科組組織示范性復習研討課,采取精講多練的方法,提高復習量和復習效果。
4、與學生家長經常取得聯系、多溝通交流,尤其是臨界生家長,及時了解學生學習和心理情況,請家長在家多督促子女的學習。及時解決學生學習和心理上的問題。學校特別重視學生考試心理的輔導,要求老師以鼓勵為主、關心愛護學生,幫助學生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學校與家長形成合力,共同幫助學生搞好會考。
三、具體落實
(一)細讀考試大綱針對學生實際,制定復習計劃。
初中地理會考的復習,是初二地理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會考復習具有時間緊、頭緒多、難度大的特點,要在較短的時間內搞好復習,取得較好的效果,我們認為必須吃透考綱,教師在指導學生會考復習中,必須牢牢把握這一點。
1、科學的計劃: 我們的地理總復習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輪:全面撒網階段。這一時期的復習速度相對來說較慢,每課時兩節課速度推進。根據教學重點發放復習提綱,第一輪著重以基礎知識為主,為選擇題和以填空題形式出現材料題做準備。第一階段配合的習題是報紙,要求講練結合。
第二輪:跳躍提升階段。在第二輪復習中通過對會考試題的觀察發現,會考中的材料題和問答題大多串聯幾冊課本或者是某一冊書的幾課重點,分值較高。因此在第二輪復習中我著重以單元復習法和專題復習為主,把第一輪中分散的知識點從不同角度串聯起來幫助學生建立橫向、縱向的聯系
。正是憑借著第二輪專題提綱對知識的鞏固,也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降低對材料題、問答題的恐懼感。
第三輪:專題復習,提高學生解題能力
基本上到了5月下旬的會考模擬考試了,這一階段主要以綜合習題練習為主。題不太多,因為對于地理學科來說,學生缺乏的只是如何去分析。每次測驗完以后,認真講評試卷,著重講解題技巧和方法。如選擇題,如何抓關鍵詞、如何做標記、如何綜合應用各種解題方法解題,學生發現原來掌握方法解地理題是那么簡單。對于材料題和問答題,我讓學生找出題目中涉及的關鍵詞、句子,培養他們分析的能力,直接切入重點;而講題時不會大面積的逐一講評,而是采用學生講評、小組將評、教師講評三方結合調動學生參與性。
(二)一.狠抓“講”、“練”、“補”三個環節。
要使會考復習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師必須針對學生實際,有的放矢地組織復習。從歷年來會考試卷看:學生在地理知識的掌握方面,主要存在不牢、不活、不準、不全等問題。不牢是記不住地理概念;不活是不會靈活運用知識;不準、不全是答題不準確、不完整。故會考復習必須對癥下藥、狠抓“講”、“練”、“補”三個環節。
第一步是“講”。教師必須根據考綱要求,向學生講清概念。復習要求突出重點,講清因果,使地理知識系統、完整、準確。從而讓學生做到概念明確,答題完整。
“講”,還必須講清知識的網絡關系。既要按先后順序的縱線復習,使學生記準、記牢地理知識與地理原理,還要按地理要素把有關內容組織起來,進行橫向復習。如復習地形時,可把總的地形與四大區域地形相結合,復習農業時要求結合地形、氣候、水文等要素。這樣復習有利于學生認識地理知識各要素的相互關系,把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第二步“練”。練是實踐。學生只有通過練習,才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教師也必須通過學生的練習,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練”要循序漸進。不管是基礎知識,還是應用能力的練習,都要逐步提高難度。如通過比較南方和北方自然條件、農業生產的差異。練習的題目類型要多樣,同一內容,要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這樣有利于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運用所學的知識。練習題的設計要有利于學生分析與思維。如“我國國土面積廣大,為什么要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作為一項基本國策?”練習題還應針對學生易出錯誤的方面出題,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如京廣鐵路和浙贛鐵路、湘黔鐵路相交于“株洲”而不是“珠洲”或“株州”。
第三步“補”。補是對學生的練習要及時進行分析、講解,對暴露出來的問題要及時補課。補是提高復習質量必不可少的步驟
(三)、熟練掌握幾幅重要地圖
復習地理必須復習地圖,熟練掌握幾幅重要地圖,是搞好會考復習,提高學生成績的重要手段。例如中國地理:
一是中國政區圖。政區圖是各地理要素空間分布的基礎,要把眾多的地理要素落實到地圖上,政區圖必不可少。要熟記各省、區的名稱和位置;要掌握各省、區與重要山脈、大河、海洋、鄰國的相對位置。
二是中國地形圖。熟悉地形概況,對掌握各區域地形的特征,對了解氣候的重要界線,內、外流區域的劃分,大河的水文特征,以及農業、森林的分布,都有重要意義。對地形圖要牢記主要山脈的位置,并熟悉秦嶺、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祁連山分布的省、區及與長江、黃河的相對位置。還要了解地勢的三級階梯。
三是氣候圖。包括一月、七月份平均氣溫圖、溫度帶圖、年降水量圖、干濕狀況圖。掌握上述氣候圖,對了解氣候的空間分布與主要特征,了解區域地理的水文、農業等差異都有好處。在上述氣候圖中,要掌握一月份0℃等溫線的位置,年降水量圖中800、 400、200毫米等降水量線的位置,五個溫度帶、四類干濕地區的分布范圍。其中以秦嶺——淮河一線的氣候意義最為重要。
四是主要鐵路干線、重要城市圖。鐵路是交通運輸的動脈,城市是經濟活動的中心,兩者放在一起,點線結合,學生容易掌握。鐵路干線圖要求學生掌握重要鐵路干線,掌握南北向干線和東西向干線的會合點,南北向干線與長江的會合點,學會利用鐵路干線作假想旅行,還要了解主要城市是否臨海、臨河,是否是鐵路樞紐或港口城市。
五是四大工業區與礦產圖。要把重要工業區與礦產相聯系,掌握四大工業區重要工業中心及其礦產資源。
怎樣才能熟練掌握這幾幅地圖,首先要在地圖知識部分打好基礎。如會用比例尺量算距離,會在不同類型經緯網圖上定方向,會判讀和分析等值線圖,如能做到默畫中國輪廓(有長江、黃河)示意圖則更好。
在運用地圖進行比較分析和綜合練習時,要注意地理要素的內在聯系,正確掌握因果關系,并能用正確的地理語言來回答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三)相關的時政鏈接: 近幾年的試題多與時政相連接,所以平時多注意收集新聞資料,結合地理知識出練習題,雖然不一定正好碰上會考題,但至少讓學生在做時政題的時候不至于緊張。通過這種方式一方面為學生提供練習素材,另一方面也為激發學生積極性提供了思路。
四、加強個別輔導,提高合格率
我校學生生源差,臨界生多,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較差,若不給予輔導,很難達到100%合格。如何使學生愿意參加輔導并在有限的時間內取得一定成效,是值得我們老師認真思考慮的問題。我主要從如下幾方面入手:
1、提高輔導的針對性。輔導前先問學生,學習上主要有什么困難,哪些問題不明白,需要老師補什么內容,然后才進行輔導,盡量做到有的放矢。
2、利用地理補習課時間,將重點、難點內容再講一遍,并通過一些練習來講解,學生較容易明白一點。
3、綜合測試不及格的同學,要求他(她)們為全班同學改下一次的試卷,老師先講明評分標準,每個人也就是改那么幾份試卷,但通過改試卷,使學生從中學會解題、答題的技巧和應注意的問題。
4、關注學生的點滴進步,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努力克服困難,力爭會考取得好成績。
但是通過去年的授課,我發現也存在不少問題:
1、 專題、單元復習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來組織,應該在平時就注意積累整理。
2、 時政鏈接具有專題性質,不能只單單滲透在第三輪復習中,應該貫穿在三輪的知識梳理中。
3、 第一輪復習條艱苦,一部分學生會被迫甩掉,從而造成及格率降低。針對此,每天的放學口號應該提前一個周給學生出示,讓優秀的學生“學飽”,也讓中下游的學生“先飛”。
4、 加強課代表、小組長的組織督查能力,因為教師的時間畢竟很有限,不能一一過問,所以有必要加強培訓。
看了初中地理會考復習經驗交流還看:
1.初中地理會考復習方法
2.初二地理會考復習方法
3.初中地理會考必看重點
4.初中地理會考復習要點
5.初中地理復習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