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材知識學習方法
地理教材是教師和學生之間聯系的重要媒介,也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材料,它體現了新課改的重要理念和新課標的重要思想。地理教材活動系統為學生學習和課堂教學注入了動力。問題是我們要怎么做,才能利用好地理教材呢?來看看以下的地理教材知識學習方法吧!
地理教材知識學習方法1.讀出書中有什么
閱讀教材,首先要讀懂,明白書中講了些什么。比如,教材在介紹某個地理區域時,一般從構成這一區域的各地理要素分別進行論述。這個區域在哪兒?這里的自然概況怎樣?經濟發展情況如何?存在什么問題?等等
地理教材知識學習方法2.讀出知識網絡
地理環境是一個有機整體,組成地理環境的各個要素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其中任何一個地理要素的改變,都可能影響到其他要素的變化。我們應該將理清這些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在頭腦中形成這一地域的知識網絡。
例:通過世界地理的學習我們知道,南極大陸一塊特殊的大陸,這里的地理環境特征與眾不同,烈風、暴雪、嚴寒是南極大陸最顯著的氣候特征,這里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陸冰川,動植物種類稀少,有極晝極夜現象,還有美麗的極光等等。而形成這些地域特征的最關鍵的因素就是由于南極大陸絕大部分位于南極圈以以南的高緯度地區,其他諸多的地理特征都與這一要素緊密相聯。
地理教材知識學習方法3、培養地理思維能力
培養地理思維能力,是初中地理課程的重要目標,對中學生學好地理非常重要。
組成地理環境的各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互為因果的,任何地理事物的發生發展都不是由單一的因素造成的,而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但是,在這諸多的地理因素中,有某一、兩個要素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我們應當學會找出這一關鍵性的因素,并以此為線索,將其他的各要素聯系起來,從而正確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
初中地理主要側重于區域地理的學習。一般來說,影響某區域的地理特征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該區域的地理位置(也就是我們經常講的區位因素),這一點從教材內容先后順序中就已經明顯地表現了出來。同時,在對每個區域的論述中,首先提出的也是該地的地理位置,位于哪個半球?什么緯度?海陸位置如何?有哪些鄰國?等等。所以思考問題時應抓住該地的地理位置,以此為突破口,去分析其他地理要素的特征。
關于地理位置影響自然環境,最具有代表的地區是我國西北地區。與我國其他地區相比較,西北地區具有許多獨特的地理特征。如沙漠廣泛分布,人煙稀少,地表植被以草原、荒漠為主,河流湖泊多為內流河和內陸湖,動植物具有明顯的耐旱特征,農業生產以畜牧業為主,灌溉農業發達……等,這些現象產生的直接原因是這里的大陸性氣候顯著,降水稀少,而造成降水稀少,氣候干旱的根本原因又是這里“深居內陸”的地理位置。當然,“地形閉塞”也對西北地區干旱的氣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是所有的區域地理特征的形成都是以地理位置為主要因素的,有些區域的地理特征的形成是其他因素在起著更重要的作用,青藏高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我國的青藏高原是一個特殊的區域。其特殊就在于這里的海拔高。大家知道,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較高的海拔,給這里帶來了與眾不同的低溫和強日照,從而導致了一系列其他地理要素的變化。
地理教材知識學習方法4.學會梳理知識
?、俳滩膶τ谕愔R的論述角度具有相似性和規律性
地理教材所涉及的內容具有范圍廣、信息多等特點,但是它對同一類型知識進行描述的角度和方法,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規律性。
例如描述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氣候特征,往往要從氣溫和降水兩個方面來加以說明。而氣溫又包括著年平均氣溫、年溫差和氣溫的分布等內容;降水主要是由年降水量、降水的時空分布所組成。
除了這一點外,我們還可以將差異性或相似性較明顯的國家或地區,進行對比梳理。
?、趯⒉町愋曰蛳嗨菩暂^明顯的國家或地區,進行對比梳理
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的地理環境或地理要素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或相似性。我們就可以根據這一點,采用對比的方法進行學習,對比差異性,找到相似性。如我們在學習印度和巴西、日本和英國、我國的南方和北方、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地時,就可采用這種方法。
我們不僅要明確兩個地區或兩個國家之間的差異,而且也要思考這些差異是怎樣形成的。我國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的這些差異主要是由于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導致了自然環境的差異。
我們不僅通過對比梳理找到差異性,我們還能找到相似性,如印度和巴西兩個國家,雖然位于不同的大洲,但它們在許多方面具有相似性,利用對比歸納的方法,我們就能夠將兩個國家的主要的地理特征知識點梳理得一清二楚。
印度和巴西都是位于熱帶的臨海國家;地形以平原和高原為主;優質的鐵礦資源豐富;都是世界上著名的熱帶經濟作物的生產國和出口國;近年來電子工業和信息產業得到了迅速發展,是發展中國家工業比較發達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