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主觀題的答題技巧(2)
第三,要認真審“答”,也就是說,要根據自己對材料的消化、對問題的理解,精心組織答案。
現在文綜試題的答案,要求具有簡明、扼要、本質、概括性強的特點。所以,在組織答案時,要突出關鍵,突出重點,不能漫無邊際,信馬由韁,即通常所說的要答在“得分點”上,因為高考評卷就是采點給分。“點”得其所就有分,“點”而不當就無分。如前所舉問題之“點”是:“使用先進農耕技術(或農業發達);絲綢之路(或道路)暢通;民族經濟文化交流密切;抵御匈奴侵擾;實施軍事、政治管理;保護商旅往來;有利于民族交往和經濟發展。”六個答案要點,表述簡練明確,沒有虛言廢語。做這類題目時,考生容易犯的毛病是,攻其一點,不及其余,將某一個要點答得細而繁瑣,其它則不顧及,因而得分低;東扯西拉,言不及義,看似答得洋洋灑灑一大片,但答在得分點上的字句卻很難找到,勞而無功;書寫潦草,惹人生厭。考生應著力避免壞習慣,表述應有條理,一層一層意思敘述,字跡要清楚,不要犯技術性的錯誤、非智力因素的錯誤。
第四,要認真審“變”,題“變”我“變”,題“新”我“新”,不要被重組過、化妝過的新材料、新情景、新問題所迷惑,產生恐懼畏難心理。
現在中學教育提倡研究性學習,高考題既注意檢驗基礎知識,也注意檢驗學習能力、思維能力、應變能力,那種死板、毫無活氣的主觀性試題多半不會出現。考生思想上應有這種準備,從而鎮定自若應考。回答這樣的“變化題”,實際上就是要依據自己所學知識,加以重組,結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作答。題目雖變,但其要求依托的基本歷史知識、基本史學原理沒有變。
如:有人說,經濟全球化是一把“利”與“弊”鑄成的“雙刃劍”,對此,你是怎樣理解的?
參考答案:這種說法是對的。利的方面:經濟全球化對促進全球經濟的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具有巨大推動作用;發展中國家可以在全球化過程中引進資金和先進技術,開拓國際市場;有利于更好地解決環境、資源、人口等人類共同面臨的全球問題;推動世界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促進世界的繁榮,有利于人類的和平與發展。弊的方面:經濟全球化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發達國家是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而廣大的發展中國家總體上則處于不利地位;經濟全球化將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差距進一步擴大,后者的經濟安全和經濟主權面臨壓力和挑戰,使一些國家的社會穩定、地區和平受到威脅,從而導致南北矛盾更加尖銳復雜。
說明:參考答案中講經濟全球化的利與弊,和課文的相關論述緊密聯系,但語言表述有所不同,思維面也較寬一些。這就啟示我們,在回答這類題時,要把課本知識和獨立思考相結合,以使答案更趨完滿。
總之,高考主觀性歷史綜合問答題考查的是考生歷史學科基礎知識和歷史學科思維能力,而且,年年均有變化,年年均有新意。但不管怎樣變化,它總是依托于課本知識的。所以,強調對課本知識的落實至關重要。考生要在第一輪復習的基礎上,繼續做好基礎知識的落實工作,只有如此,才能為解答歷史主觀題提供保證。提高解題能力,決非一蹴而就,它應該表現為一個漸進式的過程,其間當然也有規律、有技巧可尋,這要通過閱讀、聽講、練習、實戰去體會,去揣摩,去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