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常州市中考語文試題及答案(2)
二、 閱讀理解(共40分)
(一)閱讀甲、乙兩段文言,完成7~10題。(共14分)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舟左右有窗共八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舟長曾不盈寸,人、窗、爐、文,鉤畫了了,眾妙皆備。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魏學洢《核舟記》)
[乙]惲壽平,號南田,明末常州武進人。少敏慧,八歲詠蓮,驚其師長。隨叔父惲向攻詩畫,藝日進。其父惲日初為國子監生,曾上《守御十策》以謀救國。明末喪亂,十余歲而隨父兄抗清。多與奇人俠士游,常奔走千里,恍惚①死生,他人色沮神喪,而南田意氣如常。二兄繼死,明亡,與父歸故里。
天下漸定,誓不應科舉,賣畫以贍父。其山水深得冷淡幽雋②之致,松柳夾岸,游魚喋③水,風煙俱凈,寄情悠遠。重寫生,常灌花南田,極力描摹,天機④物趣,畢集毫端。其“沒骨法”花卉,空靈妍妙⑤,著紙欲飛,筆簡意豐,獲譽“神品”。名動天下,創“常州畫派”。崇尚氣節,臨富貴而不失其本心,葉售畫度日,然非其人不與也。遇知己,累日點染⑥;非其人,視百金如草芥,不市一花片葉也。康煕時,尚思復明,與復社遺士唱和,有《甌香館集》傳世。
(選自《甌香館集·序言》,有刪改)
[注]①恍惚:捉摸不定。②幽雋:幽靜美麗。③喋:吸。④天機:自然界的秘密。⑤妍妙:精妙。⑥點染:點綴景物和著色。
7.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4分)
(1)清風徐來________ (2)舟長曾不盈寸________
(3)賣畫以贍父________ (4)畢集毫端________
(5)臨富貴而失其本心________
8.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5分)
(1)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其人,視百金如草芥,不市一花片葉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同為技藝高超的藝術家,和王叔遠相比,惲壽平有哪些獨特的地方?(依據材料,用自己的話回答)(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下列對甲、乙兩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 “簡桃核修狹者”“筆簡意豐”的“簡”意思不相同,“眾妙畢備”的“畢”和“風煙俱凈”的“俱”意思相同。
B. 詠蓮、學藝、與俠士游的敘述,為下文彰顯主人公的崇高氣節作了很好的鋪墊。
C. “冷淡幽雋”的繪畫風格是由畫家的個性和家學淵源決定的,寄托了惲壽平對悠遠深厚的中華繪畫文化的深刻理解。
D. “重寫生,常灌花南田,極力描摹”是惲壽平取得藝術成功的重要原因。
(二)閱讀下面散文,完成11~15題。(共14分)
青城山下憶大千
曹積三
①胡立是張大千的入室弟子,且是得意門生。我喜丹青,更慕丹青手,便特意去青城山下拜訪他。
②先生伴山而居,環境很是清幽,有竹,有蘭,草木葳蕤;淡濕而清新的空氣漫延其間。室內陳設挺簡潔,墻上只掛著一幅張大千的立軸山水,透出主人對老師的思念與景仰之情。
③先生已沏好茶等著我們。當我接過茶盞,一股清雅的香氣,悠然飄來。他說,這是青城山的“洞天貢茶”。呷一口,滿嘴生香。青城有茶甲天下,此話不謬。遙想當年,張大千拒當漢奸,不受日寇偽職,化裝逃出北平后,獨獨選了青城山,隱居上清宮,足見其慧眼。
④“是的哦,大千師太喜歡青城山嘍!”胡先生話音朗朗,“這兒哦,是他心中的樂園。”
⑤隨他的話語,一個癡情于大自然的畫圣浮現眼前。
⑥每日里,張大千除了手捧書卷、揮灑丹青,便置身于山野之中,拜望千峰萬仞,細品草木百花。他聽流泉、看飛鳥、拂野竹、望云海……樂此不疲。他常常佇立于老松之下,盼顧遠峰近嵐,久不言聲。眉間掛風去,指尖捻畫來。雨后的夜晚,竟身披薄衫,舉步登高,手捋長須,瞧那秋月透過丫椏撒下的清輝,與艷陽高照時的婆娑樹影有何不同。
⑦“大千師常說,人間有兩部書,一部是有字的,系前人所寫;另一部,則是無字的,為自然造化。兩部書都要讀好,方能成器。一定要畫自己最熟悉的東西,而且,要用心去畫,才能如登山一樣,一步一層天。”
⑧憶起老師的教誨,胡立感慨系之:“這些至理名言,影響我的一生。”
⑨“我算得上是個專情的人,一生苦心孤詣,只畫都江堰和青城山,畫了大約一千幅。”他說著,眼里泛著淚光,“都江堰,是爹娘生我養我的地方;青城山,是拜師之處,是識得再生父母之地。這里的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如同我的血和肉。”
⑩說罷,他展紙,揮毫,為我畫了一幅《秀水都江堰》。
⑪“大千師云游在外,也非常想念四川老家。可惜,他未能回得來。”胡立的話音里,有無限的遺憾。
⑫思鄉,是張大千晚年的心結,他曾寫道:
海角天涯鬢已霜,揮毫蘸淚寫滄桑。
五洲行遍猶尋勝,萬里歸遲總戀鄉。
⑬讀了,有誰能不為之動情呢?胡立告訴我,大千師曾托人幾經輾轉將一幅畫作從臺灣送回四川,表達他的思鄉之情。為防不測,題款的印章,是夜里,摸著黑,鈐上去的,所以,章子上下顛倒了。見到那帶著老師體溫的猩紅印章,他如何忍得了淚水……
⑭胡立先生為了款待我這位遠方的客人,特意包了餃子。更讓我驚奇的是,那醇香的米酒、可口的泡菜、獨具風味的“老臘肉”,都是他的手藝,而那滋味鮮美的小菜,竟也是用他親自挖來的竹筍燒制的。
⑮他一面為我斟酒,一面說:“大千師在青城山時,經常帶著我去采蘑菇、找野菜、挖竹筍……而且,他樂得上灶,炒的青菜,碧綠如鮮;他做的獅子頭和粉蒸牛肉,與眾不同,嘗過的人無不稱贊。”
⑯胡立仿佛又回到了在大千師身旁的歲月,臉上洋溢著激情:“有一天,剛送走來吃飯的客人,大千師對我說,做飯燒菜豈可小覷,這也是藝術。燒不好菜,難成一個懂得滋味的好畫家。所以,從那時起,我就暗暗地跟著他學廚藝。”
⑰“你知道大千師是怎么評價自己的廚藝和畫藝嗎?大千師說,‘我的畫與菜相比,菜,當然在上。’”我聽了,吃驚不小。
⑱張大千畢竟是張大千。
(選自曹積三的博客,有改動)
11. 綜合全文,胡立先生受到師傅張大千的哪些影響?(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文章第⑥段畫線句在語言上有什么特色?請簡要賞析。(3分)
眉間掛風去,指尖捻畫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張大千畢竟是張大千”,這句話包含了作者對張大千的哪些情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第?段引用了張大千的詩,這首詩是怎樣表現他的思鄉之情的?(從內容、技巧兩方面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下列對文章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 我是文章的線索人物,我拜訪胡立,胡立先生回憶恩師張大千的諸多往事。
B. 張大千告訴胡立,燒不好菜難成一個好畫家,胡立就暗暗地跟他學廚藝,最后胡立的廚藝超過了他自己的畫藝。
C. 拒當漢奸,不受偽職,隱居青城山,這些可以看出,張大千是個有民族氣節的人。
D. 文章第5段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一個癡情于大自然的畫圣浮現眼前”引起下文對張大千在青城山生活和創作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