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成都市中考語文試題及答案(2)
7、下列對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A.本文敘寫“神童”方仲永幼年天資過人而最終“泯然眾人”的故事,揭示了
后天教育對于人的成才的重要性。
B.全文敘事簡約,如第二段中一“聞”一“見”一“問”,寥寥數語,即交代
了方仲永的才能變化的幾個階段。
C.善用對比,是本文寫作的一大特色,全文主要通過“材人”與“眾人”的對
比,突出了“不受之人”的嚴重后果。
D.作者在敘事中流露出對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哀傷和惋惜,進而借事說理,提出
了對世人的告誡與警醒。
答:C。【C、“本文主要通過‘才人’與‘眾人’的對比”錯誤。
第||卷(其他類型題,共79分)
三、翻譯、默寫(共10分)
8、把第|卷文中劃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父異焉,借旁近與之 (2分)
譯文:
答:仲永的父親對此感到詫異,就向鄰居那里借來了書具給仲永。
(2)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2分)
譯文:
答:方仲永的通達聰慧,是先天得到的。
9、默寫古詩文中的名篇名句。(6分)
(1)補寫出下列名篇的上句或下句。(任選其中的兩句)(2分)
①天時不如地利, 。(《孟子》兩章)
②幾處早鶯爭暖樹,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③ ?門前流水尚能西!(蘇軾《浣溪沙》)
答:①地利不如人和;②誰家新燕啄春泥;③誰道人生無再少
(2)請在韋應物的《滁州西澗》和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任選一首,在答題卡上寫出題目再默寫全詩。(4分)
答: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或,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四、現代文閱讀(共9分)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10-12題
位次的講究
①《紅樓夢》第三回講到了林妹妹進榮國府,處處小心,先是為坐到哪個位置,她就頗費了一番思量,比如舅母王夫人處,黛玉“就只向東邊的椅子上坐了”,到了吃飯的時候,鳳姐讓黛玉坐在右邊第一張椅子上,黛玉也十分推讓.
②林妹妹之所以在“坐在哪里”這個問題,這么謹慎,是怕在這個極其講究禮儀的家庭里,行差踏錯,讓人笑話。在古代,中國人非常講究座次的尊卑。
③首先,我們要弄明白的是,南、北、東、西四個方位哪個為尊,哪個為卑。我國古代建筑通常是前堂后室。“堂”一般不住人,只舉行孝行大禮的地方,這種時候最尊貴的座位是南向(坐北朝南),其次是西向,再次是東向,最后是北向。例如古代帝王召見群臣議事,都是坐在北邊朝南的位置上,因此,古人常說:“南面稱帝”。而“室”一般為長方形,東西長而南北窄,所以在室內舉行活動時,一般遵循“東向為尊,西向為卑”的原則,例如,漢明帝與老師楊榮交談時,為表達對楊榮的尊敬,就安排楊榮坐在靠西邊,面朝東的位置,后來,人們把塾師也稱為“西席”。
④至于左與右,誰為尊,誰為卑的問題,就此叫復雜了。周朝規定,諸侯朝見天子,宴飲以左為尊,用兵打仗,則右邊為尊,左右尊卑,要視乎場合而定,到了戰國、秦、西漢的時候,“右”似乎成了尊位,《廉頗藺相如列傳》里就有“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的記載,然而到了東漢、魏晉、南北朝,左右排序又有了新的變化,以“左”為大,例如赤壁之戰,孫權“以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同為都督,周瑜尊于程普。這種情況直到元朝,才恢復了官職的“右尊”,明朝建立以后,又再次變為“左”尊,自此“左尊右卑”一直延續到今天。
⑤所以,在傳說戲劇舞臺上,我們現在仍然可以看到遠道而來的客人坐在左邊,而主人總是右側陪坐。于是也就出現了《紅樓夢》里,黛玉被請到左邊席面上的描寫了。
(有刪改)
10、對于位次如何講究,本文是從哪兩方面進行具體說明的?
答案:本文從南、北、西、東四個方面的尊卑和“左右”誰尊誰卑兩個方面進行具體說明。【本文共5段分為3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自然段,舉《紅樓夢》林黛玉初進榮國府的例子,并引出主題“位次的研究”。第二部分為③自然段,詳細地論述了南、北、東、西四個方位得尊卑問題。第三部分為第④-⑤自然段,論述左、右誰為尊,誰為卑。理清脈絡就會發現,答題點鎖定在第三部分即④-⑤兩段,概括一下就可得到答案。】
11、文章在開頭和結尾都提到“林黛玉進榮國府一事”。試分析其作用。
答案: ①文章開頭列舉“林黛玉初進榮國府”的事例,引出下文,點明文章中心-位次的講究;②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讀者,引起讀者興趣。③結尾再次提到“林黛玉初進榮國府”一事,照應文章開頭,首尾呼應,結構嚴謹。④再次點明文章中心,說明位次的研究。【從題干分析來看,主要是分析本文首段和尾段的作用。明確首段的作用:a設置懸念,吸引讀者;b、增加趣味性、生動性、增加文學色彩,引起讀者興趣;c、引出說明對象;d、點明中心。尾段的作用:a、照應開頭,使結構嚴謹;b、點明文章中心。】
12、在下列選項中任選一項,簡要分析其方位詞是否符合本文所介紹的“位次的研究“?
A、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
B、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
答案:A項中的“閭左“指貧民,古時貧民居住閭左,富人居住閭右。在戰國、秦、西漢的時候,左右排序以”右“為尊。A項中的“左”為卑,“右”為尊,符合本文所介紹的左右尊卑問題。
B項中的“西東”指兄弟各走各的路,由于時局原因,不能相聚在一起,在這里不指具體方位,更不指位次。【本題屬于文段知識運用題,只要緊扣原文段“位次的講究”里“南北東西”和“左右”誰尊誰卑,就能解決。】
五、作文(60分)
13、“揮手自茲去”出自李白《送友人》,意思是“揮揮手,從此離開”。粗讀,平淡無奇;細品,意蘊豐厚。《孤獨之旅》中,杜小康戰勝孤獨,走向成熟,告別原來的自己,揮手自茲去;《最后一課》里,小弗朗士幡然醒悟,悄然蛻變,遠離過往的生活,揮手自茲去……“揮揮手,從此離開”的,也許是一個人,一個地方,一段時光;“揮揮手,從此離開”時,或許有一點無奈,一絲灑脫,一份期待……
請以“揮手自茲去”為題,寫一篇文章。(60分)
要求:(1)要有真情實感;(2)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詩歌除外);(3)不少于60;(4)不得抄襲、套作;(5)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寫作指導】
這是一道給材料的命題作文。題目是,揮手自茲去。該題目粗讀平淡無奇,細品意蘊豐厚,留給了學生很大的發揮空間。
材料告訴我們,“揮手自茲去”出自李白《送友人》這首送別詩,意思是“揮揮手,從此離開”。
這道題目不難寫,難的是寫出得高分作文。寫出得高分作文,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立意要新,切忌人云亦云。“揮手自茲去”,意思是揮手后從此地離開,因此本題的題眼就在于“揮手”和 “去”,“揮手”就是告別,“去”就是離開。寫作的大方向就是“離別”。從“離開”、“分別”的角度立意,寫分離和告別都是切題的。重要的是與誰離別,表達什么感情。絕大部分同學會寫與初中生活的告別,與校園離別,你如果想作文脫穎而出,想得高分,就不能寫這個,就要另辟蹊徑。你可以寫一個人,比如寫與父母離別,與親朋好友離別;可以寫一個地方,比如寫與故鄉離別;可以寫一段時光,比如寫與少年時代離別;還可以寫與孤獨離別,與失敗離別,過往的生活離別……至于表達的感情,除了惜別以外,你可以有一點豪邁,有一點無奈,一絲灑脫,一份期待……,《送友人》這首詩本身就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這也在暗示考生寫作時可以考慮寓情于景的寫作手法。內心的成長,生命的蛻變,都能在此題目下盡情抒寫。
第二,選材要新,切忌陳詞濫調。如果寫記敘文,應該通過具體的事例來表達情感。可選擇那些“新奇特”又能體現中心的材料,要避開那些大家都熟悉的初中生活情景(如操場、花園、小徑,刻苦學習的同學、和藹可親的老師……考前復習的煩躁、苦悶,想要逃離時的不舍、激動……)。而要選那些別人感到陌生,你自己熟悉的人事物景,使之形成畫面,傳遞感情。能否運用更具體、更有代表性的事例與情節來表達思想就成了區分優秀作文與普通作文的重要標志。擅長寫議論文的同學,應圍繞中心論點,選擇古今中外的事實和理論論據進行說理。
第三,寫法要新,切忌“老三段”。寫記敘文,你要會編故事,來點倒敘插敘、以小見大、先揚后抑、對比襯托,最好寫小小說;寫議論文,你要會事例論證、比喻論證,來點排比、反問,最好寫成議論性散文。
總之,看了材料,讀了題目,你首先想到的,別人也可能想到,你就不能寫。如果你想作文脫穎而出,得高分,你最好獨辟蹊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