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2015年中考語文試題及答案(2)
5.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6分)
螢火蟲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種昆蟲,即使你沒有親眼見過,也至少聽說過它的名字。螢火蟲的肚子頂端會發出微弱的光亮,就好像是掛了一盞小燈。在寧靜的夏夜,你經常會看到它們在草叢中游蕩。
螢火蟲長著三對短短的腿,它們利用這三對小短腿邁著碎步跑動。雄性螢火蟲到了成蟲時期,會長出鞘翅,就像其它甲蟲一樣。而雌蟲則永遠都保持著幼蟲階段的形態,無法享受飛翔的快樂。螢火蟲有著色彩斑斕的外衣。它的身體呈棕栗色,胸部是柔和的粉紅色,邊緣則點綴著一些鮮艷的棕紅色小斑點。
以上文字毛片法國作家的優秀科普著作《 》,“即使你沒有親眼見過,也至少聽說過它的名字”一句中,“即使……,也……”連接的兩個分句之間是 關系。“在寧靜的夏夜,你經常會看到它們在草叢中游蕩”一句中,“在寧靜的夏夜”充當的句子成分是 ,“經常”的詞性是 。“螢火蟲有著色彩斑斕的外衣”一句中,“色彩斑斕”的短語結構類型是 。請從選文中找出一個包含比喻修辭的句子抄寫在下面:
二、閱讀(本題滿分4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滿分12分)
故事兩則
向有友人饋朱鯽①于孫公子禹年②,家無慧仆,以老傭往。走送之,及門,傾水出魚,索盤而進之。及達主所,魚已枯斃。公子笑而不言,以酒犒傭,即烹魚以饗③。既歸,主人問:“公子得魚,頗歡慰否?”答曰:“歡甚。”問:“何以知之?”曰:“公子見魚便欣然有笑容,立命賜酒,且烹數尾以犒小人。” 主人駭甚,自念所贈頗不粗劣,何至烹賜下人。因責之曰:“必汝蠢頑無禮,故公子遷怒耳。”傭揚手力辯曰:“我固陋拙,遂以為非人④也!登公子門,小心如許,猶恐筲斗不文⑤,敬索盤出,一一勻排而后進之,有何不周詳也?”主人罵而遣之。
靈隱寺僧某,以茶得名,鐺臼⑥皆精。然所蓄茶有數等,恒視客之貴賤以為烹獻;其最上者,非貴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貴官至,僧伏謁甚恭,出佳茶,手自烹進,冀得稱譽。貴官默然。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進之。飲已將盡,并無贊語。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貴官執盞一拱曰:“甚熱。”
(取材于蒲松齡《聊齋志異》)
【注釋】①朱鯽:紅鯽魚,一種名貴的觀賞魚。②孫公子禹年:孫禹年,淄川人,清代順治年間兵部尚書之子。 ③饗:用酒食款待。④非人:不懂事理的人。⑤筲斗(shāo dǒu)不文:用小水桶盛著魚,不夠體面。筲斗,小水桶。⑥鐺臼(chēng jiù):煮茶用具。
6.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走送之 走:跑 B.自念所贈頗不粗劣 念:思念,懷念
C.手自烹進 手自:親自用手 D.貴官執盞一拱曰 執:拿著,握著
7.下列句子中,“以”的意義和用法與命名相同的一項是( )(2分)
例句:又以最上一等烹而進之
A.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
B.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記》)
C.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師表》)
D.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者乎 (《隆中對》)
8.下列句子中,與“何以知之”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曹劌論戰》)
B.山巒為晴雪所洗出 (《滿井游記》)
C.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陳涉世家》)
D.忌不自信 (《鄒忌諷齊王納諫》)
9.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達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老傭人把魚擺在盤中獻給孫公子,公子很高興,但沒說話,讓人拿酒烹魚款待老傭人。
B.老傭人認為自己做得很有禮節,對主人的責備很不滿意,極力辯解,主人非常生氣。
C.靈隱寺有位以茶聞名的僧人,存了不同等級的茶葉,用來招待不同的客人。
D.僧人煮了上等好茶獻給貴官,希望得到稱贊,哪知這位貴官卻不懂得茶葉的優劣。
10.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⑴向有友人饋朱鯽于孫公子禹年。(2分)
⑵既歸,主人問:“公子得魚,頗歡慰否?”
(二)現代文閱讀(本題滿分15分)
烽火臺的訴說
①人類為了生存下去,就需要共同抵御洪水、野獸等災害和天敵,這時就少不了彼此溝通和協作。在遠古時期,由于沒有文字,人們之間的信息交流主要是靠聲音和肢體語言;在我國的殷商時期,出現了“擊鼓傳聲”的通信方式;后來人們開始興建烽火臺,出現了用火光和煙霧傳遞信息的辦法。
②今天,人們在游覽雄偉壯觀的萬里長城時,依然可以看到修建在制高點上、形似碉堡的方形建筑,那就是烽火臺。不過,烽火臺的歷史要比長城還要久遠。
③一般來說,我國歷史上的烽火臺是在西周時期出現的。據史料記載,在周朝時,中央與各諸侯國都在邊疆或通往邊疆的道路上每隔一定距離就修筑一座烽火臺。烽火臺上堆滿了柴草,哨兵一旦發現有外族入侵,便點燃柴草以烽火報警。各路諸侯見到后,就會派兵前來接應,同御外敵。
④說到這里,很多人都會想起《東周列國志》中一個很有名的故事——烽火戲諸侯。故事片說的是荒淫無度的周幽王自從得到美人褒姒之后,便整天想盡辦法來博得褒姒開心一笑,可美人一直無動于 (zhōng)。有個近臣獻計說,當年先王為了防備西戎入侵,在驪山之巔建有20余處烽火臺,每當有賊寇侵犯時,烽火臺便點火示警,火光、煙霧直沖霄漢,甚為壯觀。附近諸侯見此情景,無不發兵相救。這些年為,天下太平,已多年不見烽火點燃,如果君王偕王后同游驪山,夜舉烽火,這時諸侯援兵必至,至而無寇,王后必笑無疑。昏庸的幽王居然聽從了這位近臣的餿主意,其下場我們也都知道了,周幽王命喪西戎刀下,褒姒也在劫難逃。西周從此走向了滅亡之路。
⑤西周的滅亡并不意味著以烽火通報軍情的歷史就經終結。相反,到了漢代,烽火臺的建設規模更大了,使用規則也進一步完備了。用土木筑成的被稱為“烽燧”的烽火臺,在邊陲重鎮和交通要道上隨處可見。今天,在新疆庫車縣境內,還留存著一座漢代烽燧,其雄偉的氣勢可使我們約略窺見當時烽火通信的盛狀。那時,烽火臺的使用也有了較為完備的規則。白天發現有外敵入侵時,哨兵就在烽燧上燃起柴草或狼糞,其煙直上不散,遠遠地就能被人看見,人們稱之為“狼煙”或“烽煙”;夜間則點燃柴草,以火光報警。點燃的烽火還可以悄悄告訴你一些簡單的信息:放一道烽火,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下;放兩道烽火,則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上。
⑥在古代,烽火總是與戰爭聯系在一起,烽火出現,便意味著戰爭來臨。南朝吳均有詩句“羽檄起邊庭,烽火亂如螢”,大意是說軍情文書從邊疆傳來,報警的烽火像螢火蟲一樣亂飛;唐代大詩人杜甫的《春望》中也有“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名句。這些都是當時緊張氣氛的生動寫照。
⑦之所以在戰爭中使用烽火,是因為它傳遞信息的速度很快。漢武帝時,大將衛青和霍去病率大軍出征匈奴時,就以烽火作為進軍信號。據《漢書》記載,僅一天時間,烽火信號便可以從當時的河西(今甘肅省)傳到遼東,途經千余里。
⑧用烽火報警的通信方式一直延續了多個朝代,直至清朝末年。隨著電報、電話等現代通信方式的出現,古老的烽火通信終于銷聲匿跡,退出了歷史舞臺。
(取材于陳芳烈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