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達》蘇滄桑閱讀答案
《抵達》蘇滄桑
船,必定會驚擾到時光,以及安睡在時光里的人們。我們每穿過一座橋,橋洞浮雕里的千年市井百圖,便在燈影里,一一活了過來。四季河景,花街,花燈,百行百工,百姓……都有了顏色,聲音。
“你好啊。”“你好。”“再會啊。”“再會。”
這些人,這些聲音,一次次輕輕簇擁著我們靠近,又簇擁著我們離開。
雨還在下,樹影婆娑,燈影朦朧。一個水邊亭臺里,傳來現代舞曲,兩對中年男女,在雨夜里忘我地跳著交誼舞,如古老昆曲里美麗的幻影——仿佛,我們順著河水,已經抵達清代,元代,南宋,五代十國,或是,更從前。
雨聲里,船一次次掙扎著回到現實,而從歷史深處被拽回來的我們,突然變得沉靜。
其中一座橋,叫萬安橋,是古代夜航船的停泊處。
船過萬安橋的時候,我跟同船的朋友們說:“看,我媽媽家。”
母親住在上城區的最北邊,我住在上城區的最南邊。這個“上上之城”,東南可眺錢江,西北可覽西湖,自唐以來,就是杭城珍異所聚、商賈云集、官衙鄰毗、名賢輩出的最繁華之地。如今仍是。
十年前,我搬到鳳凰山腳、錢塘江畔時,深感清代李漁舉家遷居吳山后所題:“湖山招我,全家移入畫圖中。”
記得暮春時節,陪剛出院的父親在東河邊散步,過來一條掛著燈籠的小船,母親說,從我家門口的萬安橋上船,只要三元錢,一直坐到梅花碑,上河坊街,沿南宋御街走,就是你家門口了。
我愕然,原來,繁華喧囂里,我們母女,竟然有這樣一條靜靜的東河可以相互直達。
于是,那個暮春的傍晚,父母執意陪我一起坐船,去體驗一下母親說的話。游客極少,兩岸燈光次第開放,微風很慢很慢地吹過,小船在靜謐的空氣里很慢很慢地走。我想,這時候,岸上車水馬龍中的人們看過來,我們多么像古代的人,慢慢地順水而過,去生計,去赴約,去出嫁,去悲歡離合。這么慢,這么靜,他們會羨慕嗎?
“真幸福。”母親說。她常常這么說。她這么一說,我心里就會真的幸福很多。
此時,母親又回老家小住去了,我的思緒抵達母親后,又隨她抵達了故鄉。故鄉也有這樣一條南門河,也是一座城鎮的血脈,靜靜的,慢慢的。當我想著故鄉的河水時,我的心是安寧的,因為,無論我在城市里走得多快,我的血脈仍是慢而靜的。我想,無論以后走到哪里,只要有這么一條河,我的心便永遠是安寧的。
雨繼續下,夜繼續深。然后,我像一個戴著聽筒的醫生,摸著東河的脈動,抵達了這個城市的心。
如果說杭城是一個巨人,那么,我家所在的這個杭城最有古老歷史文化韻味的區域,應是巨人的心臟。
南宋皇城、御街遺址在此。八卦田在此。鳳凰山、吳山在此。城隍閣在此。清河坊在此。胡慶余堂在此。萬松書院在此。歷史與傳奇在此……
下船后,我以傘為帆,讓自己成為一條船,在一條又一條深夜的大街小巷里,游走,觸摸,探究,感受。
我想起,每個清晨,我在此醒來,出發,一路向北奔波,一路目睹這個城市新鮮、時尚、生機勃勃的早晨。每個黃昏,我又匆匆向南,回到此地,蝸居,休養,生息。卻從不知道,原來,當我枕著這顆城市的心入夢,它,正一頭枕著錢江潮的怒濤,一頭枕著東河靜靜的漣漪。所以,它的身手如此敏捷神速,它的脈動卻如此從容不迫。
午夜,終于在熟悉的家門前靠岸,仿佛又聽見母親說:“真幸福。”
是啊,我們總在路上奔突前行,焦灼疲憊。我們總在尋找,有什么方式,可以抵達安寧?原來這么簡單,一個雨夜,一條船,一條河,就可以。
(2013年8月2日《今晚報》)
《抵達》習題及答案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兩項是(兩項都選對給4分,只選一項且正確給2分,有選錯的給0分)( A )( C )(4分)
A.船行橋洞,洞壁浮雕里的千年市井百圖,在燈光的照射下——活了過來,這說明當時雕刻藝術水平的高超。
B.作者借“湖山招我,全家移入畫圖中”的詩句,來寫搬到鳳凰山腳、錢塘江畔時的感受,再現居住環境的優美。
C.從母親的口中得知從萬安橋坐船,只要三元錢,就能到家時,作者“愕然”了,這充分體現出母女思想的隔膜。
D.作者在寫“巨人的心臟”時,列舉了南宋皇城等九處風景名勝,意在表明這個說法的有根有據、名副其實。
E.全文敘議結合,情理交融,由表及里、多角度、多層面地詮釋了“抵達”的多重內涵,令人深思,啟人心智。
2.作者寫雨夜的經歷時,為什么要將文筆伸向歷史深處?請結合文章前七段文字簡要回答。(4分)
答:古今輝映,使文章具有豐厚的文化意蘊,以古襯今,勾起人們心中悠遠的古典情懷,由今溯古,感知人們心情變化的緣由。
3.畫線句“如果說杭城是一個巨人,那么,我家所在的這個杭城最有古老歷史文化韻味的區域,應是臣人的心臟”,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轉入對城市心臟含義的闡發,為城市心臟新的意蘊做鋪墊,增強了文章的人文氣息。
4.文末作者質疑:“我們總在尋找,有什么方式,可以抵達安寧?”讀完全文,你獲得了哪些感悟?請結合原文并聯系現實加以探究。(8分)
答:潛入歷史,戒除浮躁,能抵達精神的安寧。去繁就簡,化動為靜,能抵達心靈的安寧。親近自然,心感身受,能抵達靈魂的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