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芳《稻草人》習(xí)題答案
《稻草人》劉國芳
母親才走,孩子就在村里到處走著,玩著。開始,還讓外婆牽著。后來,就一個人到處亂走了。不僅在村里走,還出了村。在村外,孩子看見田里站著一個人,一個很難看很難看的人。孩子有些害怕,不敢過去,站在那兒看。看了一會,孩子明白了,那不是真的人,是一個稻草人。孩子在童話書上看過稻草人,童話書上的稻草人穿著紅紅綠綠的衣服,很好看。但這個稻草人和童話書上的稻草人完全不同,這個稻草人穿的衣服破破爛爛。孩子后來走過去。
孩子跟稻草人說:“你怎么穿得這么破破爛爛呀?”
孩子又說:“噢,是鄉(xiāng)下沒有好衣服穿吧?”
孩子有好看的衣服,孩子母親給他撿了一堆衣服來。孩子隨后跑回去拿了一件衣服來,然后穿在稻草人身上。穿好,孩子說:“現(xiàn)在你好看了。”
孩子這天還看見幾個稻草人,這些稻草人,全都穿的破破爛爛。有一個稻草人,身上的衣服只是一塊布。孩子就跟這個稻草人說:“鄉(xiāng)下沒有衣服嗎?”說著,孩子又跑回去,把自己的衣服拿來。孩子的衣服紅的黃的綠的都有,把這些衣服穿在稻草人身上,稻草人也就像童話書上的稻草人一樣紅紅綠綠很好看了。
這天傍晚,孩子的外婆跟孩子洗澡換衣服時,發(fā)現(xiàn)孩子包里的衣服少了很多。外婆就問著孩子說:“你衣服怎么少了?”
孩子說:“我給稻草人穿了。”說著,孩子牽了外婆去看稻草人。看見稻草人,外婆也覺得稻草人好看。外婆說:“這些稻草人還真好看哩。”說著,外婆就動手把稻草人身上的衣服脫下來。但孩子不肯,孩子說:“干嘛要脫下來呀?”
外 婆說:“你母親看見了會生氣的。”
孩子說:“她不知道。”
外婆不再堅持了。外婆說:“那明天再來脫下來。”
但第二天一大早,孩子的母親就來了。母親不放心孩子,開車來看看。在村外,眼睛有點近視的母親就看見孩子站在田里。孩子的母親很生氣,停了車走過去,但近了,孩子的母親看見那是一個稻草人。但很快,孩子的母親認出稻草人身上的衣服是孩子的衣服,這衣服是她買的,她當(dāng)然認得。孩子的母親怔住了,不知道孩子的衣服怎么會穿在稻草人身上。
再往前開,孩子的母親又看見孩子站在田里。走過去,發(fā)現(xiàn)這也是一個稻草人,這稻草人同樣穿著孩子的衣服。接著,母親又發(fā)現(xiàn)孩子站在田里,但走過去,這還是一個穿著孩子衣服的稻草人。后來,母親就看見孩子了,這不是稻草人,是孩子真的站在田里。孩子也是一大早就往外面跑,看見田里麻雀多,就站那兒趕麻雀。母親看見了孩子,但做母親的以為這是穿著孩子衣服的稻草人,孩子的母親懶得停車了。
但到家時,母親沒見到孩子。母親于是很不高興地跟孩子的外婆說:“跟你說了。別讓孩子到處跑,你怎么還讓他亂跑?”
孩子的外婆說:“村里的孩子也是到處跑,村里又沒有河,不要緊。”
孩子的母親說:“誰說不要緊。”
說著,母親去找孩子。終于,孩子的母親看清了,那個站在田里趕麻雀的稻草人就是孩子。母親便過去打了孩子一巴掌,兇著說:“站在這里做什么呀?”
孩子說:“趕麻雀。”
母親說:“你以為你是稻草人呀?”說著,母親一把拉走了孩子。孩子的外婆這時候走來了。外婆說:“你等一下,我把那些衣服收起來,你帶回去。”
孩子的母親說:“稻草人穿過的衣服怎么還能穿,不要了。”
說著,孩子的母親發(fā)動汽車,把孩子帶走了。
他們走了,把孩子的外婆一個人扔在田里。呆呆地,孩子的外婆在那兒站著。不遠的地方,就有一個稻草人,一個穿著孩子衣服的稻草人。孩子的外婆看著這個稻草人,看著看著,老人就覺得,是孩子站在那里……
《稻草人》習(xí)題
(1)下列對小說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dāng)?shù)膬身検?5分)
A.小說中的“孩子”“一大早就往外面跑”,還把自己的衣服給稻草人穿,說明對自由的和未知環(huán)境的喜愛是兒童的天性。
B.小說中的母親不愿意帶孩子去外婆家,“總是說鄉(xiāng)下臟”。她對自己的母親話語專斷,頗為冷漠,文中批評了她這種不尊重長輩的表現(xiàn)。
C.孩子的外婆是小說的次要人物,起著陪襯烘托的作用。她愛護孫子,但是又忌憚在城市里有錢了的女兒,這是一種兩難,這種兩難顯出了這個人物身上的軟弱。
D.在這篇小說里,冷漠和熱情并立,寬容與苛刻共存。尖銳的矛盾沖突,鮮明的人物形象,為我們勾勒出極富生活真實感的生活實景。
E.在小說的末尾,孩子、母親、外婆、稻草人全部被納入了一幅完整的場景描寫,最后用外婆的神態(tài)描寫結(jié)尾,使得小說的主題表達含蓄而深遠。
(2)小說以“稻草人”為題,這樣寫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6分)
(3)根據(jù)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說一說小說中的“母親”是一個什么樣的人?(6分)
(4)有人讀過這篇小說后認為小說折射出了城市化的中國現(xiàn)實社會的普遍現(xiàn)象,有人則認為小說反映的其實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哪一種觀點更接近你的閱讀感受?為什么?(8分)
《稻草人》答案
1.(1)選D選 3分,選A項得2分,選C項得1分。選B、E項不得分。
2.①從形象上說,稻草人這個破破爛爛。“很難看很難看”的形象是落后、貧窮、臟亂的農(nóng)村的象征。(2分)②從內(nèi)容說,城市里的孩子要扮靚它,不惜奉上自己的衣服,生長在農(nóng)村的母親卻嫌棄它,惟恐避之而不及。這個形象激化了小說的內(nèi)在矛盾。推動故事發(fā)展。(2分)③從主旨來說,在小說的末尾,母親問孩子:“你以為你是稻草人呀”。在孩子被母親帶走以后,外婆“覺得,是孩子站在那里。”稻草人成為孩子被壓制、被約束后的形象象征,揭示了文章主旨。(2分)
3.①這是一個不能理解孩子對自由、對自然之趣的追求的專制、冷漠的母親。她不愿意帶孩子去外婆家。“總是說鄉(xiāng)下臟”。即使把孩子送到外婆家。也要求“不要亂跑”。在她第二天到外婆家沒發(fā)現(xiàn)孩子的時候,就“很不高興”。(2分)②作為外婆的女兒,她不能體恤老人對孩子的寬容和慈愛;外婆說村里沒有河,不要緊的時候,她干脆利落地反問“誰說不要緊”。她發(fā)動汽車,拉走孩子,把孩子外婆“一個人扔在田里”。(2分)③作為農(nóng)民的女兒,她厭惡農(nóng)村,厭惡農(nóng)村的環(huán)境,是一個生長于農(nóng)村卻丟根忘本的人。(2分)
4.觀點一:給出鮮明的選擇得2分,結(jié)合文中母親對外婆的不耐煩與對兒子的約束能談?wù)摰?ldquo;城市化進程中的農(nóng)村雖自由但的確發(fā)展滯后,而母親這種生長于農(nóng)村卻只是棄農(nóng)村而云的人正是農(nóng)村發(fā)展滯后的原因之一”的可以得6分,一味贊美農(nóng)村自由美好或肯定文中母親做法的回答最多給2分。
觀點二:給出鮮明選擇得2分,結(jié)合文中母親冷漠專制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和外婆對孩子的和自由寬容的教育方式能有所對比,對孩子的天性活潑與稻草人的僵化死板有所對比可得6分,只是一味指責(zé)母親或肯定外婆的回答最多得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