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綜合素質知識點(2)
(二)“以人為本”學生觀的內涵
學生觀是指教育者對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性質、地位、特征和具體實踐活動的基本看法與認識。學生觀在具體的教育實踐活動中支配著教育者的行為,決定著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關系(或師生關系),教育者的教育活動是在一定的思想認識基礎之上展開的,而這種思想認識的核心就是學生觀,換句話講,有什么樣的學生觀就會有什么樣的師生關系,教育者會依據已有的學生觀來展開教育工作,并產生相應的教育結果。科學合理的學生觀有助于建立和諧的良性師生關系,有助于高效地開展教學實踐,自然也就會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1.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主體
以人為本學生觀要求把學生置于教育活動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主體性需求,關注學生的全面成長,把學生真正的當做“人”來開展教育,尊重學生的自主意識,不以教師的個人意志去支配學生,按照學生的成長規律開展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
(1)學生在教育活動中處于主體地位
素質教育強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是認識的主體、時間的主體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
(2)學生具有個體獨立性,不以教師的意志為轉移
學生作為個體,具有主觀的意志,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并非簡單的被動接受知識,而是經過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斷。
(3)學生在教育活動中具有主體的需求與責權
學生的主體性的根源在于個體需求與責權的統一,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認識的主體,因而,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具有學習的自主需求和動力,擁有享受相關需求的權利。
2.學生是發展的人
學生的發展是指學生在遺傳、環境和學校教育以及自我內部矛盾運動的相互作用下,身體和心理兩個方面所發生的質、量、結構方面變化的過程及結果,是內外部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學生作為發展的人,其發展的根本動力是身心發展的社會需要與個體現有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
(1)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規律性
學生發展的規律性主要體現在身心發展上,不同階段的學生具有不同的身心特征。
(2)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
以人為本學生觀要求教師應當把學生看做是發展過程中的客觀存在,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學生,倡導對學生進行形成性評價。
3.學生是具有個性與差異的人
以人為本學生觀不僅要求將學生作為一個整體來全面看待。而且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化成長。以人為本學生觀,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更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要求。
(1)人的全面發展是以承認學生差異和個性發展為基礎
人的全面發展不等于各個方面的平均化發展,教育活動涉及到德、智、體、美、勞等諸多方面與內容,人的全面發展思想,要求每個受教育者作為一個獨立而完整的個體,各個方面都能夠獲得應有的發展,同時也要承認人的各個方面發展水平具有一定差異性,不能用同樣的標準去衡量各個方面的發展指標。
(2)學生的個性與差異要求切實貫徹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生機和活力,就在于促進學生的個性健康發展。它也是學生自身發展的落腳點和最終體現。
(三)中學生的發展特點
中學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所面對的學生是中學生,處于中學階段的中學生具有其獨特的發展特點,中學生的發展特點主要體現在:身心發展、主體性發展和具體教育內容發展三個方面。
首先,中學生身心發展具有鮮明的特點。
其次,中學生的主體性發展特點是指中學生自我意識的進步與提升。
最后,中學生在具體的德、智、體、美等教育內容方面也有著鮮明的發展特點。
(四)全面發展學生觀的基本要求
中學生的全面的發展要求教育者必須根據中學生發展的階段性特點開展具體的教育活動,在具體的教育活動中,教育者應當著重從身心發展要求、主體性發展的要求、中學生社會文化素質要求三個方面去展開工作。
(1)中學生身心發展的要求
中學生的身心健康是具體教育教學實踐中每一個教育者都應當關注的,全面發展的學生觀對中學生身心發展提出的具體要求是,中學生生理健康要求得以實現,中學生的心理健康要求得到充分滿足。
(2)中學生主體性發展的要求
中學的主體性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是中學生個性發展的關鍵,全面發展的中學生觀對中學生主體性發展提出的要求是,建立正確的自我認識,培養起全面發展的人所需要的自覺發展、主動發展的意識。
(3)中學生社會文化素質發展的要求
全面發展是對中學生社會文化素養發展提出的客觀要求,在德智體美等方面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必要的準備和支持,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三節 教師觀【章節練習題】
高頻考點提要
1.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觀的轉變;2.教師專業發展的方法。
高頻考點速記
一、中學教師職業的認識
(一)教師觀及教師專業觀
所謂“教師觀”是指關于教師職業的基本觀念,從廣義上看是人們對教師職業的認識、看法和期望的反映。從狹義上看是教師對教師職業的特點、責任,教師的角色以及科學履行職責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等方面的認識。
1.教師職業與專業
教師工作作為一種專門職業,具有專業的基本特性。第一,教師職業具有一定的職業聲望。第二,教師需要經過嚴格的職前專業訓練。第三,教師具有專業自主性。第四,教師職業有自己的專業標準。第五,教師實踐是現代教育科學重要的專業研究領域。
2.教師職業角色的特點
教師職業的最大特點就在于職業角色的多樣化,一般說來,教師的職業角色主要有:
(1)傳道者的角色
(2)授業解惑者的角色
(3)示范者的角色
(4)管理者的角色
(5)朋友的角色
(6)研究者的角色
(二)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觀
1.現代教師角色轉換
(1)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學生發展的促進者
首先,教師再也不能以傳授知識作為自己的主要職責和目的,而應該把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組織管理和指導學生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作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標。
其次,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教師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播知識和社會規范,更要關注學生人格的健康成長與個性發展,真正成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
(2)教師從課程的忠實執行者轉變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新課程要求教師具有強烈的課程意識和參與意識,改變以往學科本位的觀念和被動實施課程的做法。教師要整體理解基礎教育課程的結構系統,熟悉國家課程方案,理解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關系,理解課程實施中從“專家課程”到“現實課程”的轉變過程,正確認識教材在課程中的地位和功能,變過去習慣的“教教材”為“用教材教”,創造性地使用國家課程教材,積極進行國家課程地方化、校本化的實踐探索。
(3)教師要從“教書匠”轉變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實踐者
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一個研究者,在教學過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于教學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對出現的教學問題進行研究,總結經驗,并形成規律性的認識。
(4)教師要從學校的教師轉變為社區型的開放的教師
新課程特別強調學校與社區的互動,重視挖掘社區的教育資源。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角色不能再僅僅局限于學校和課堂,教師不僅是學校的一員.而且是整個社區的一員,是整個社區教育、文化事業建設的共建者。
2.教師行為的轉變
(1)在對待師生關系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
首先,“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理念,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尤其是對于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有缺點和過錯的學生。
其次,尊重學生意味著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這就要求教師不能體罰學生,不大聲訓斥學生,不羞辱、嘲笑學生,不隨意當眾批評學生。
最后,教師不僅要尊重每一位學生,還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
(2)在對待教學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
教師的本質在于引導,引導的特點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也包括價值觀和做人。
(3)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反思
新課程強調教學反思,按教學的進程,教學反思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三個階段。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重要因素,促使教師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
(4)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系上,新課程強調合作
新課程強調課程的綜合,這種趨勢特別需要教師之間的合作。
(三)中學教師的專業素質
1.中學教師的專業基礎
中學教師專業基礎是指作為中學教育專業人員成長的知識基礎。
中學教師專業基礎有兩個方面:一個是中學教師的通識素養,構成通識素養的知識是一般專業人員世界觀、方法論方面的知識。
另一個是與中學教師專業實踐活動直接相關的學科知識。
2.中學教師的專業品質
(1)教育思想
中學教師的教育思想,是中學教師對自己所從事的中學教育活動的自覺認識。
(2)教育情感
教育是實踐活動,只有將情感投入其中的人,才會積極地從事教育事業。
(3)職業道德
對待事業: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
對待學生:熱愛學生。
對待集體:具有團結協作的精神。
對待自己: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4)教育法律意識
現代社會是一個法制社會,教育也在國家法律體系范圍之內開展活動。
3.中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
作為專業人員,教師必須具備從事專業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知識。教師專業知識(合理的知識結構)主要包括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實踐性知識和一般文化知識。本體性知識是指:特定學科及相關知識,是教學活動的基礎。條件性知識是指:認識教育對象、開展教育活動和研究所需的教育學科知識和技能,如教育原理、心理學、教學論、班級管理、現代教育技術等。實踐性知識是指:課堂情境知識,體現教師個人的教學技巧、教育智慧和教學風格,如導入、強化、發問、課堂管理、溝通與表達、結課等技巧。
教師的專業能力是教師綜合素質最突出的外在表現,也是評價教師專業性的核心因素。教師必須具備的專業能力包括:(1)信息能力;(2)教學能力;(3)表達能力;(4)組織能力;(5)教育科研能力。
看了“2016年綜合素質知識點”的還看了:
1.2016高考政治必背知識點總結
2.2016高三政治知識點
3.2016新黨章全文及重點
4.2016年高二歷史會考知識點總結
5.2016綜合實踐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