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哲學知識點
哲學知識點精選
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一、二、三課)
1、什么是哲學?
(1)從本義上看,哲學是指愛智慧和追求智慧。
(2)從與世界觀的關系看,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
(3)從與方法論的關系看,哲學也是關于方法論的學說,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
(4)從與具體知識的關系看,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5)從與生活的關系看:是美好生活的向導,是指導人們生活的更好的藝術。
2、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3、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是什么?
(1)區別:具體科學揭示的是自然、社會和思維某一領域的規律和奧秘;哲學是對個別規律和特性進行概括和升華,從中抽象出整個世界最一般的本質和最普遍的規律。
(2)聯系: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著哲學的發展。
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4、哲學起源于人類對生活、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
5、哲學的任務是指導人們正確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6、哲學的基本問題及其內容: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
包括兩方面內容:
一是思維和存在何者為本原的問題。對此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
二是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對此問題的不同回答,劃分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
7、 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三種形態
(1)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2)唯物主義的三種形態
A、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B、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近代機械唯物主義)
C、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即馬克思主義哲學
8、 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和兩種形態
(1)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意識是本原,物質依賴于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
(2)唯心主義的兩種形態
主觀唯心主義:把人的主觀精神夸當成本原的東西。
客觀唯心主義:把客觀精神看做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9、 哲學的兩大基本派別是什么?他們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兩大基本派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根本分歧:圍繞物質和意識誰是本原的問題展開。
10、相對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斗爭來說,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斗爭具有從屬意義。
11、真正的哲學是自己時代精神上的精華。什么是真正的哲學?
12、真正的哲學是社會變革的先導。具體表現:
13、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
(1)階級基礎: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
(2)自然科學基礎:細胞學說、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生物進化論
(3)理論來源:德國古典哲學,最主要的是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
14、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
(1)第一次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統一,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的有機統一。(2)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15、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要的基本的觀點。
16、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
辯證唯物論(四、五課)
1、物質的含義: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物質的唯一特性:客觀實在性。
2、自然的物質性:【原理內容】: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識而存在,在人類產生后,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也不依賴于人的意識。
【方法論】:⑴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是人類有意識地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前提。 ⑵我們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時候,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
3.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4、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
5、運動的含義: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
相對靜止的含義: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它主要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說事物在它發展的一定階段和一定時期,其根本性質沒有發生變化;二是說物體相對于某一參照系來說沒有發生某種運動,或者說物體在一定條件和范圍內沒有進行某種特殊的運動。
6、物質和運動的辯證關系:
①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②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主體)。要求用運動、變化、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反對離開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觀的觀點和離開運動談物質的形而上學的觀點。
7、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
①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永恒的。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暫時的。②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要求堅持世界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的觀點看問題。反對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是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只承認運動而否認靜止,則導致相對主義和詭辯論。
8、規律的含義: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
9、意識的本質和作用
本質:(1)從起源: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2)生理基礎:人腦的機能。
(3)內容: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
意識的能動作用:(1)能夠能動的認識世界: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具有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
(2)能夠能動的改造世界: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意識對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
10、意識活動的特征: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具有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
11、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含義:我們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以此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
唯物論(辯證唯物論)(第4、5課)——原理及方法論
1、世界的物質性原理
【原理】 ①自然界是物質的,。
②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都具有客觀的物質性.
③人的意識是社會的產物,它是在勞動中伴隨人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
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
【方法論】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
2、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規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
【方法論】必須遵循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
3、規律的客觀性和人的主觀能動性關系原理
【原理】 A、規律是客觀的,尊重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
B、人在規律面前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認識和把握規
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
【方法論】 必須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既要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又要發揮主觀能動性,為人類造福。
4、意識的能動作用原理
【原理】意識具有能動作用。①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計劃性,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
②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正確的意識能夠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則會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意識對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
【方法論】要求我們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樹立正確的意識,克服錯誤的意識。
5、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1)【原理】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
【方法論】要求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2)【原理】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正確的意識促進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事物的發展。
【方法論】要重視意識的作用,自覺樹立正確的意識,克服錯誤的意識。
6、怎樣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
①首先要尊重客觀規律,從客觀實際出發
②要重視發揮主觀能動性。
③要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
④既要反對唯意志主義,又要反對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