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通用技術會考知識點
2016年通用技術會考知識點
從廣義的角度來看,它即可以指工具、人類發明的產品和人工制品,如:自行車是一項技術,牙膏、牙刷也是一項技術,也可以表示制造這些產品所需的知識體系。如:制造這樣的自行車的材料選用,樣式設計的制作工藝等。它也可以表示技術知識體系產生的過程以及技術產品開發過程、協議、程序,例如:材料選擇時需要通過實驗觀察,對比等,它也可以表示包括 產品、知識、人員、組織規章制度和生活在內的整個系統。
技術可以是上述中任意一點,也可以是以上的綜合。
1.1.3 技術在人類發展歷程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P4-P7 )
1.2.1 技術的發展需要發明和革新,技術創新常常表現為技術革新和技術發明。(P14)
1.2.2 技術發明是一項新技術的產生。(P14)
1.2.3 技術革新一般是在原有技術的基礎上的變革和改進。歷史上一些重要的技術發明對技術發展都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P14)
1.2.4 技術的發展離不開設計。 設計是基于一定設想的、有目的的規劃及創造活動。一項技術的創新需要設計,一個技術產品的更新需要設計,一項新工藝的改進也需要設計。(P23)
技術是設計的平臺,沒有技術作基礎,設計將難以表現和實現。技術的進步直接制約著設計的發展,先進的技術可以使人們的設計得以實現。
1.2.5 技術設計側重于功能、結構、材料、程序、工藝等,圍繞技術的目的而展開,如電飯煲的設計、候車亭的設計;藝術設計側重于欣賞、審美,更強調感覺的需要,如雕像的設計、裝飾鐘的設計。在很多情況下,技術設計和藝術設計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1.2.6 技術的根本目的是解決實際問題,而設計正是產生解決問題的方法的主要途徑。(P23)
1.2.7 技術水平對設計的制約作用或影響。
1.3.1 技術具有跨學科的性質,綜合性是技術的內在特性。(小板凳的制作涉及到材料學、物理學、化學、美學、表面加工、人機關系等, P8 )
1.3.2 科學是對各種事實和現象進行觀察、分類、歸納、演繹、分析、推理、計算和實驗,從而發現規律,并予以驗證和公式化的知識體系。技術則是人類為滿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對大自然進行的改造。
古代,技術推動了當時實用科學的發展,而當時的科學對技術的影響甚微,往往只有依靠長期的經驗積累而形成的技能和手藝。到了現代,科學研究為技術發展擴展空間,成為技術發展的重要基礎。同時,技術發展也促進科學的應用與延伸。科學促進技術發展,技術推動科學進步。
1.3.3 科學側重認識自然,力求有所發現,技術側重利用和合理地改造自然,力求有所發明;科學回答 “ 是什么 ”“ 為什么 ” 的問題,技術則更多地回答 “ 怎么辦 ” 的問題;科學通過實驗驗證假設,形成結論,技術則通過試驗,驗證方案的可行性與合理性,并實現優化。
1.4.1 任何事物客觀上都具有兩面性,技術也不例外。它既可以給人們帶來福音,也可以給人們帶來危害。(P13)
1.4.2 技術對個人生活的影響。
技術的發展影響到人們的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漂染技術讓人們的服裝絢麗多彩;雜交水稻技術解決了世界的糧食短缺問題;現代建筑技術讓摩天大樓高聳云霄;
例如,計算機與因特網技術可以讓你操縱鼠標就可以“遨游”世界各個角落;遠程教學系統具有雙向性和交互對話的功能,是學生自主參與、自主選擇的機會更多,也方便教師了解學生的思想。可以網絡交友、網絡購物、網絡會議等等。計算機與網絡技術讓人們真正住進了“地球村”。
1.4.3 技術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每一項先進技術的廣泛應用和推廣都會直接促進經濟的發展,特別是重大技術廣泛應用和推廣,更能夠導致經濟領域的飛躍式的發展。
例如,蒸汽機的發明、電力電氣技術的廣泛應用和數十年前功能強大的計算機和近十年來的高速通信網的發展讓社會經濟呈現爆炸式增長。計算機與因特網技術在商業應用領域中起到了不可比擬的作用,由于電子商務的出現,工業文明時代的商業被重新洗牌,全球商業進入了一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變革之中。
1.4.4 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在技術歷史上的三大變革都極大的促進了社會的高速發展。14000年前農業技術的出現和發展讓人類用游牧生活邊為定居生活,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和繁榮;18世紀的蒸汽機技術促進了人類進入資本主義的進程,形成了新的階級——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這次變革就是通常所稱的工業革命,它帶領世界進入了現代文明時代;近幾十年的計算機技術和網絡通訊技術的發展讓社會的發展進入高速路,這必將促進社會物質文明的繁榮發展和社會意識領域的變革。
1.4.5 技術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技術的使用在給人類帶來光明和便利的同時也給人類所居住的地球環境以惡劣的破壞。例如,“三廢”的排放,廢棄電池等化學物質的污染,放射性污染,溫室效應等等。現在的自然生態環境已經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要解決技術給自然環境造成的破壞必須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通過技術本身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二是提高公民的綜合素質,增強環保意識,合理使用、管理和品價技術。
1.4.6 技術對倫理道德的影響——克隆技術
l 技術是一把 “ 雙刃劍 ” 和 “ 技術的兩面性 ” 是有區別的,不能混淆兩者的概念。
“雙刃劍”可以這樣看,例如:刀是工具,它可以用來切菜,可以用來削皮,但它同樣有人用它來行兇殺人,也就是說刀本身不存在好與壞,在于使用刀的人的目的是否正確。同樣,引申到技術上來,一項技術到底是否用在正當的場合很重要,強調技術使用者主觀意識。“技術的兩面性”可以來看這樣的例子:塑料袋的使用,攜帶和裝東西都很方便,但是如果亂扔會造成環境污染。也就是說一項技術投入使用后,就會產生某些優勢,但同樣會產生某些危害,強調技術使用客觀的優點和缺點。這就是技術的兩面性。
1.5.1 知識產權是指對智力勞動成果所享有的占有使用、處理和收益的權利,是一種無形財產,是從事智力創造性活動取得成果后依法享有的權利。 它與房屋、汽車等有形財產一樣都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都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P17)
作用:知識產權賦予發明人一定期限的相對權利。通過制約公司之間的不正當侵權,打擊侵權的不法行為,使創新者獲得合理的收益,從而達到鼓勵創新的作用。
知識產權在廣義上可以包括著作權、鄰接權、商標權、商業秘密權、產地標記權、專利權、植物新品種權、集成電路布圖權和計算機程序著作權等各種權利;狹義上包括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3個部分。
1.5.2 專利的定義:專利權是一種獨占權,指國家專利審批機關對提出專利申請的發明創造,經依法審查合格后,向專利申請人授予的、在規定時間內對該項發明創造享有的獨占權。(P19)
專利的作用:專利不僅可以防止科技成果的流失,而且有利于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專利擁有人一旦在一個國家獲得了專利,在這個國家就享有了阻止別人仿造、制造、使用或銷售其發明的權利。
1.5.3 專利的有關規定: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P19)
1.5.4 專利的申請可以通過直接申請或委托代理申請兩種方式進行。(P20)
(1)直接申請:由專利申請人直接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或其所在地的國家知識產權局設立的代辦處辦理專利申請。申請步驟為:國家知識產權局或其所在地的國家知識產權局設立的代辦處提出申請并提供申請專利所需的材料,然后交納申請費。
(2)委托代理申請:專利申請人委托代理機構一委托人的名義,按專利法規定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或其所在地的國家知識產權局設立的代辦處辦理專利申請。申請步驟為:首先,申請人與專利事務所簽定專利代理委托合同。其次,提供申請專利所需要的材料(法律規定:專利代理人負有保密責任)。最后,交納代理費和申請費。
2.1.1 發現與明確值得解決的問題( P82 )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加重要”。
從技術角度看,人類進步與發展的過程就是不斷地發現問題,不斷地進行設計,從而解決問題的過程,整個人類的技術發展史就是一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歷史。
“發現與明確問題”是技術設計的首要階段,而發現問題又是明確問題的前提。對理解設計的一般過程,建立發現問題、認識問題的意識,形成對問題的敏感性,以及揭示與明確問題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類的需求和愿望是一切技術問題的來源。技術問題的三個來源:一個是人類生存活動的需求,這可以說是一切技術問題的總來源;第二來源是來自別人的委托。這是現在大多數設計人員設計問題的基本來源,也就是平常說的工作任務;第三個來源是,基于一定的目的,由設計人員自己主動的發現問題,并試圖去解決它。
發現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1、觀察日常生活:日常生活蘊藏著豐富的問題資源,同時也離我們最近。
2、收集和分析信息:文獻法 、問卷調查法 、詢問法
3、技術研究和技術實驗:
明確問題的內容和價值
問題表述本身——要晴晰、明確;
問題產生的原因——要弄清問題的來龍去脈;
問題的目的——要有明確目標。
問題的價值——要有實用價值
2.1.2 判斷(明確)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條件( P87-88 )
在明確問題的內容與價值之后,還應明確解決這一問題所受到主、客觀條件的限制。
主觀條件:是否有解決問題所需要的知識技能。
客觀條件:問題的解決過程要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以及時間,需要一定的材料、資料、儀器、設備以及空間等作支撐,而這些資源也都是有限的。
2.1.3 明確設計要求(包括設計標準和設計限制)( P88-89 )
明確設計的要求就是弄清楚設計要達到的標準和所受到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