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教師資格證知識點(2)
答:智育是授予學生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技能,發展他們的智力和與學習有關的非認知因素的教育。
普通中學智育方面的要求是:(1)幫助學生在小學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系統地學習科學文化基礎知識,掌握相應的技能和技巧;(2)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想像能力和創造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情感、意志和積極的心理品質。
31、簡述體育概念及普通中學體育方面的要求。(P68)
答:體育是授予學生健康的知識、技能,發展他們的體力,增強他們的自我保健意識和體質,培養參加體育活動的需要和習慣,增強其意志力的教育。
普通中學體育方面的要求是:(1)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知識和技能,養成堅持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2)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精神和堅強毅力;(3)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了解科學營養知識。
32、簡述美育概念及普通中學美育方面的要求。(P69)
答:美育是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發展他們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培養他們的高尚情操與文明素養的教育。
普通中學美育方面的要求是:(1)提高學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養學生鑒賞美的能力;(3)形成學生創造美的能力。形成學生創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層次的任務。
33、簡述勞動技術教育及普通中學勞動技術教育方面的要求。(P69)
答:勞動技術教育是引導學生掌握勞動技術知識和技能,形成勞動觀點和習慣的教育。
普通中學勞動技術教育方面的要求是:(1)通過科學技術知識的教學和勞動實踐,使學生了解物質生產的基本技術知識,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術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養成良好的勞動態度、勞動習慣和艱苦奮斗的精神;(2)結合勞動技術教育,授予學生一定的商品經濟知識。
34、簡述學生的本質屬性。
答:(1)學生是處于人生階段身心發展最迅速時期的人;(2)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具有能動性的教育對象。
35、簡述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則。
答:1989年11月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兒童權利公約》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則是:兒童利益最佳原則、尊重兒童尊嚴原則、尊重兒童觀點與意見原則、無歧視原則。
36、簡述我國《教育法》規定的學生應盡的義務。(P77)
答:(1)遵守法律、法規;(2)遵守學生行為規范,尊敬師長,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3)努力學習,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4)遵守所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的管理制度。
37、簡述教師的職業性質與特點。(P78)
答:(一)教師職業的性質:(1)教師職業是一種專門職業,教師是專業人員;(2)教師是教育者,教師職業是促進個體社會化的職業。(二)教師職業的特點:教師職業的最大特點在于職業角色的多樣化。(1)傳道者角色;(2)授業、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
38、簡述教師職業專業化的條件。(P80)
答:一名教師是否真正具備從事教師的職業條件,能否正確履行教師角色,根本上還在于教師的專業素養。教師的專業素養是當代教師質量的集中體現。
教師的學科專業素養:(1)精通所教學科的基礎性知識和技能;(2)了解與該學科相關的知識;(3)了解學科的發展脈絡;(4)了解該學科領域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論。
教師的教育專業素養:(1)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9、簡述教師的語言要求。
答:首先要求準確、明了、有邏輯性。其次要求富有感情,有感染力。再進一步要求富有個性,能夠體現出一名教師的獨特風采。
40、簡述師生關系。(P83)
答:(1)師生在教育內容的教學上構成授受關系;(2)師生關系在人格是民主平等的關系;(3)師生關系在社會道德上是相互促進的關系。
41、簡述課程類型的分類。
答:課程類型是指課程的組織方式或指設計課程的種類。
從課程制定者和管理制度角度,可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以課程任務為依據可分為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研究型課程;從課程功能的角度可分為工具性課程、知識性課程、技能性課程、實踐性課程;從教育階段角度可分為幼兒園課程、小學課程、初中課程、高中課程;從課程的組織核心來看可分為學科中心課程、學生中心課程、社會中心課程等。
42、簡述學校課程及其形式。
答:學校課程,是在具體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而開發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通常以選修課或特色課的形式出現。
43、簡述我國學校教育的目的。
答:我國現行憲法規定:“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
44、簡述如何研究學生。(P94)
答:對學生的研究通常包括三個方面:(1)了解學生身心發展的現狀,并把它與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較,確認其中存在的差距;(2)了解學生個體的需要;(3)了解學生的興趣和個性差異。
45、簡述我國義務教育的教學計劃的基本特征。(P96)
答:(1)強制性;(2)普遍性;(3)基礎性。
46、簡述教學計劃的構成。
答:教學計劃主要由教學計劃設計的指導思想、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及其說明、課時安排、課程開設順序和時間分配、考試考查制度和實施要求幾部分所構成。
47、簡述教科書的作用。(P100)
答:(1)教科書是學生在學校獲得系統知識、進行學習的主要材料,它可幫助學生掌握教師講授的內容,同時也便于學生預習、復習和做作業。(2)教科書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3)根據教學計劃對本學科的要求,分析本學科的教學目標、內容范圍和教學任務。(4)根據本學科在整個學校課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學科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48、簡述課程實施的結構。
答:(1)安排課程表;(2)分析教學任務;(3)研究學生的學習特點;(4)選擇并確定教學模式;(5)規劃教學單元和課;(6)組織教學活動;(7)評價教學活動的過程與結果。
49、簡述教學任務的內容。
答:教學任務通常包括三個方面:(1)學生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2)學生所要形成和發展的智力、能力和體力。(3)學生所要養成的情感、態度、品德和個性心理品質。
50、簡述學生的學習特點及所受影響的因素。(P103)
答:學生的學習特點:獨特性,穩定性,發展性,靈活性。
學生的學習特點受三個方面因素的影響:基礎因素,內部因素,外部因素。
51、簡述課程評價的主要模式。(P104)
答:目標評價模式,目的游離評價模式,背景、輸入、過程、成果(CIPP)評價模式。
52、簡述課程評價的基本階段。
答:(1)把焦點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課程現象上;(2)搜集信息;(3)組織材料;(4)分析資料;(5)報告結果。
53、簡述教學的概念及所包含的方面。(P108)
答:教學,是教育目的規范下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活動。教學是學校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途徑。
教學,是學校進行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是教師教、學生學的統一活動。它包括:(1)教學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根本目的。(2)教學由教與學兩方面活動組成。(3)教學具有多種形態,是共性與多樣性的統一。
54、簡述教學的主要作用。
答:(1)教學是社會經驗得以再生產的一種主要手段。(2)教學為個人全面發展提供科學的基礎和實踐。(3)教學是教育工作構成的主體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徑。
55、簡述教學的一般任務。
答:(1)傳授系統的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2)發展學生智力、體力和創造才能。(3)培養社會主義品德和審美情趣,奠定學生的科學世界觀基礎。(4)關注學生個性發展。
56、為什么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114)
答: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學生個體的認識,是由教師領導未成熟的主體通過學習知識去間接認識世界。其目的在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把社會歷史經驗變為學生個體的精神財富,不僅使學生獲得關于客觀的映象即知識,也使學生個體獲得發展。學生認識的特殊性表現在:認識的間接性,認識的交往性,認識的教育性,有領導的認識。
57、簡述教學過程的基本特點。
答:(1)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2)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相統一。(3)教學過程中知、情、意的統一。(4)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能動性結合。
58、簡述教學過程的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的規律。
答:(1)學生以學習間接經驗為主;(2)學生學習間接經驗要以直接經驗為基礎。
59、簡述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的關系。(P116)
答: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二者統一在同一教學活動中。
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表現在:(1)掌握知識是發展智力的基礎。(2)發展智力是掌握知識的重要條件。(3)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可相互轉化。
60、簡述知識與智力的相互轉化,應注意的條件。(P116)
答:(1)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應該是科學的規律性的知識。(2)必須科學地組織教學過程。(3)重視教學中學生的操作與活動,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與能力,提供學生積極參與實踐的時間和空間。(4)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