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一下學期期末歷史試題及答案(5)
二、材料解析題(40分)
31.(13分)
【試題解析】此題結合中外貿易中商路的變化,把古代的絲綢之路與開辟新航路比較,把不同時期中國的對外經濟的發展放在世界背景中考察,找出差距,認識新發展。(1)此題需要結合所學知識和材料進行作答。可以從北方絲路受阻、經濟重心南移、指南針已經應用于航海,宋代造船技術發達、政府重視等方面去分析宋代海上絲綢之路繁榮的原因。 (2)材料二的圖片信息是新航路的開辟。從經濟背景不同,影響不同,需要對比中去回答。(3)認識應立足于不同的歷史背景下的不同要求與作用。
考點:古代中國的經濟、商業的發展:宋時期的絲綢之路繁榮與影響;新航路的開辟的背景和影響、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新時期的一帶一路的必要性。
參考答案:
(2) 抑商政策松動,政府鼓勵海外貿易;航海造船技術提高(或指南針應用于航海等);農耕經濟發展(或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經濟重心南移;北方長期戰亂,陸上絲路受阻。(3分,任答三點即可)
(2)經濟背景:新航路的基礎是商品經濟、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結果;絲綢之路是封建自然經濟的發展的結果。(2分)
影響:新航路促進西歐社會轉型,由封建社會向近代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絲路沒有;新航路促進西歐原始積累,給亞非拉帶來災難,絲路雙方受益;對于世界一體化來說,絲路交往有限,新航路打破隔絕狀態,推動世界成為整體。(4分,答出兩點就即可)
(3)古代絲綢之路具有豐厚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順應了東西方商貿往來的需求,為歐亞文明的交流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在全球化趨勢日益加強的背景下,中國的發展迫切需要歐亞空間的深度整合與合作,迫切需要構建新的絲綢之路 。(4分)
32.(15分)
【試題解析】此題考查中外經濟模式或體制變化的內容。以不同時期英美經濟模式的探討和中國不同時期經濟體制的變化,突出生產關系的調整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培養運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1)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模式對比,必須抓著時間和特點,運用所學知識回答問題。(2)(3)是對中國經濟體制形式變化及中國融入世界全球化的舉措考查,凸顯中國和平崛起的史實,激發學生愛國情感。
考點:工業革命、英國的自由貿易政策、大危機、羅斯福新政、國家干預經濟、計劃經濟體制、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加入世貿、亞太經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等。
(1)特點:英國自由放任(或自由、自由貿易、自由競爭、自由市場、自由資本主義)(1分);美國國家(政府)干預經濟(或國家壟斷資本主義)(1分)。
背景:1929—1933年經濟危機及引起的政治危機;借鑒蘇俄經濟建設的經驗.國家干預經濟思想的影響(或胡佛自由放任經濟思想無法解救危機),美國民主制度的(3分,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得分)
(2)第一次由私有經濟占優勢變為公有制經濟占絕對優勢,計劃經濟體制開始形成;(2分)第二次由單一公有制變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由計劃經濟體制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分)
原因:三大改造的完成,蘇聯模式(或斯大林體制)的影響。(2分)
(3)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加入世貿組織,參加亞太經合組織等;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支持聯合國工作,成立上海合作組織等。(4分,任答兩方面就可以)
33.(12分)
【試題解析】
從知識上講: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是高考中的必考點,也是難點。有關民族資本主義的考查涉及到以下幾個方面:①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時代背景;②民資本主義的發展;③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特點;④民族資本主義與中國資本主義萌芽之間的關系。此題重點考查一戰 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因素,除了表格中的內容之外,找出這一時期其它的有利與不利因素,開拓思路,培養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從題型上講:本題屬于開放性小論文題,要求:緊扣評論對象,觀點明確;合理引用史實,進行多角度評論;論證充分,邏輯嚴密,表述清楚。此題對學生的要求較高,鑒于這個題較基礎,又是重點知識,做一嘗試
參考答案:
有利因素1:民族資本家的努力。說明:一戰期間,受“民主共和”和“實業救國”思潮的影響,民族資本家積極投身近代企業,推動了民族工業的發展。
有利因素2:各種實業團體的建立。說明:辛亥革命后,各種實業團體紛紛涌現,有利于籌集資金、引進先進技術、規范企業管 理,從而推動了民族工業的健康發展。
不利因素1:國內政局動蕩。說明: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果實后,北洋軍閥政府對外妥協賣國,對內獨裁專制,政局動蕩不安,不利于民族工業的發展。
不利因素2:廣大民眾購買力低下。說明:近代中國,中國人民深受多重壓迫,大多貧困,購買力弱。。
以上學習啦小編分享了2015年高一下學期期末歷史試題及答案,你喜歡嗎?還想了解相關的資料,請關注學習網。參考答案:
(2) 抑商政策松動,政府鼓勵海外貿易;航海造船技術提高(或指南針應用于航海等);農耕經濟發展(或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經濟重心南移;北方長期戰亂,陸上絲路受阻。(3分,任答三點即可)
(2)經濟背景:新航路的基礎是商品經濟、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結果;絲綢之路是封建自然經濟的發展的結果。(2分)
影響:新航路促進西歐社會轉型,由封建社會向近代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絲路沒有;新航路促進西歐原始積累,給亞非拉帶來災難,絲路雙方受益;對于世界一體化來說,絲路交往有限,新航路打破隔絕狀態,推動世界成為整體。(4分,答出兩點就即可)
(3)古代絲綢之路具有豐厚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順應了東西方商貿往來的需求,為歐亞文明的交流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在全球化趨勢日益加強的背景下,中國的發展迫切需要歐亞空間的深度整合與合作,迫切需要構建新的絲綢之路 。(4分)
32.(15分)
【試題解析】此題考查中外經濟模式或體制變化的內容。以不同時期英美經濟模式的探討和中國不同時期經濟體制的變化,突出生產關系的調整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培養運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1)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模式對比,必須抓著時間和特點,運用所學知識回答問題。(2)(3)是對中國經濟體制形式變化及中國融入世界全球化的舉措考查,凸顯中國和平崛起的史實,激發學生愛國情感。
考點:工業革命、英國的自由貿易政策、大危機、羅斯福新政、國家干預經濟、計劃經濟體制、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加入世貿、亞太經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等。
(1)特點:英國自由放任(或自由、自由貿易、自由競爭、自由市場、自由資本主義)(1分);美國國家(政府)干預經濟(或國家壟斷資本主義)(1分)。
背景:1929—1933年經濟危機及引起的政治危機;借鑒蘇俄經濟建設的經驗.國家干預經濟思想的影響(或胡佛自由放任經濟思想無法解救危機),美國民主制度的(3分,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得分)
(2)第一次由私有經濟占優勢變為公有制經濟占絕對優勢,計劃經濟體制開始形成;(2分)第二次由單一公有制變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由計劃經濟體制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分)
原因:三大改造的完成,蘇聯模式(或斯大林體制)的影響。(2分)
(3)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加入世貿組織,參加亞太經合組織等;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支持聯合國工作,成立上海合作組織等。(4分,任答兩方面就可以)
33.(12分)
【試題解析】
從知識上講: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是高考中的必考點,也是難點。有關民族資本主義的考查涉及到以下幾個方面:①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時代背景;②民資本主義的發展;③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特點;④民族資本主義與中國資本主義萌芽之間的關系。此題重點考查一戰 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因素,除了表格中的內容之外,找出這一時期其它的有利與不利因素,開拓思路,培養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從題型上講:本題屬于開放性小論文題,要求:緊扣評論對象,觀點明確;合理引用史實,進行多角度評論;論證充分,邏輯嚴密,表述清楚。此題對學生的要求較高,鑒于這個題較基礎,又是重點知識,做一嘗試
參考答案:
有利因素1:民族資本家的努力。說明:一戰期間,受“民主共和”和“實業救國”思潮的影響,民族資本家積極投身近代企業,推動了民族工業的發展。
有利因素2:各種實業團體的建立。說明:辛亥革命后,各種實業團體紛紛涌現,有利于籌集資金、引進先進技術、規范企業管 理,從而推動了民族工業的健康發展。
不利因素1:國內政局動蕩。說明: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果實后,北洋軍閥政府對外妥協賣國,對內獨裁專制,政局動蕩不安,不利于民族工業的發展。
不利因素2:廣大民眾購買力低下。說明:近代中國,中國人民深受多重壓迫,大多貧困,購買力弱。。
以上學習啦小編分享了高一下學期期末歷史試題及答案,對你有幫助?還想了解相關的資料,請關注學習啦網。
高一歷史試題及答案推薦:
1.高一下學期歷史期末試題及答案
2.2016年高一下學期歷史會考試卷
3.2015年高一下學期期末歷史試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