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期末考試答案(2)
▲ ▲ ▲
四、名句名篇默寫(8分)
10.補寫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⑴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_______▲______。 (荀子《勸學》)
⑵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_______▲______。(韓愈《師說》)
⑶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____ _▲_____。(蘇軾《赤壁賦》)
⑷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______▲__ __。(杜牧《阿房宮賦》)
⑸亂石穿空,驚濤拍岸,_________▲__ __。(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⑹想當年,金戈鐵馬,_______▲__ _。(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⑺土地平曠,屋舍儼然,_______▲__ _。(陶淵明《桃花源記》)
⑻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 _。”(《論語·雍也》)
五、文學類文本閱讀(20分)
閱讀下面這篇文章,完成11~14題。
落 照
李松濤
①閑逛的秋風攜著朦朧的涼意,悠然滑向都市黃昏的深處。
②下班的人,放學的人,都慣性地聚在這熙熙攘攘的街頭,等候一位報翁,等候一天的新聞;等候一位向來是等候他們的老人,等候一張向來是等候他們的晚報。
③終年四季,總在這熱鬧時刻,總在這十字路口,總有一個草綠色的帆布報兜,老人多皺的臉上淌著歡愉,嘴上不緊不慢地介紹當日的要聞,雙手麻利而從容地送出油墨飄香的報紙。哪怕你在他面前只停留過一次,就會記牢那可親的笑臉、可親的語調、可親的手勢構成的可親印象。本地人,一走過這條街區,就會想起那報翁;外埠人,一憶及這座城市,就會想起那報翁。年近古稀,身板不算硬朗,可精神旺盛如火——這就令熟悉的、陌生的人一塊感受了溫暖;而溫暖,又是苦樂人間最不可短缺的元素。晚報是天天都有的,老人也是天天都來的,準時得如同永遠無須校正的鐘表。
④這是一個巨變的時代。報翁身后不遠處的棚戶區變樓群了,報翁身旁低矮的店鋪變商場了,報翁面前車水馬龍的道路變寬變長了。總之,生活中與晚報上的內容變得越來越年輕了,可他卻變得越來越衰老了。雖然笑容依舊,聲音依舊,舉手投足的動作已經明顯遲鈍了。有人勸:“歲數不饒人吶,別這么天天蹭街頭啦!”他笑答:“你知道,我不是圖那幾個指甲蓋大的小錢,習慣了!”偶爾遲來,人們也會滿懷信心地等他,都知道那絕對是由于印刷廠或郵政局的緣故,稍過一會兒、只須一會兒,老人準來。
⑤可今天呢?人們依照常規等著,候著。晚報終于來了,但老人卻沒來,背著半舊帆布報兜的是位亭亭玉立的姑娘,她俊俏的臉上掛著淚痕,她黑亮的眼中閃著悲戚。她低聲向圍攏過來的人們訴說原委:爺爺突然發病去世,咽氣前的最后一句話是“把報紙……取來,送……去,別讓人干等,天……涼了!”這是報翁的遺囑,是他風雨平生臨終時最要緊的心事。姑娘哽咽著從兜子中掏出一疊疊報紙,一邊凄然招呼大家自己動手取,一邊用濕濕的手帕掩面抽泣。
⑥眾人被這報紙之外的消息震驚了,心里頓覺空落落的,仿佛自己朝夕相伴的親人走了,又走得如此倉促。輕輕的,默默的,報紙沒人多拿,錢卻沒人少放,明明是四分錢一份,可背書包的放下了五分錢,夾飯盒的放下了一角錢,開清潔車的放下兩角錢,交通警察放下了五角錢,賣冰果的放下一把硬幣,修鞋的放下一疊紙幣……報紙拿光了,可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并沒有散去。一個穿風衣、戴眼鏡的中年人,俯身捧起報兜交給姑娘,語調沉郁:“對天天在這兒買報的人來說,老人謝世是今天最重要的消息。老人性命垂危之際還想著我們,我們自然也不會忘了他的真誠和善良。我們這些人各有各的工作,恐怕都不能專門趕去為老人家送葬了。這兜子里的錢可能多一點,請你替我們買個花圈,擺在老人的靈前吧!”周圍響起一片點頭稱是的呼應聲。
⑦姑娘的眼圈兒又紅了,她雙手微顫,捧著不能謝絕也無法謝絕的情意……
⑧這風塵里的世界呀!這落照中的人間喲!
11.文章第一段劃線句子表達很有特色,請作簡要賞析(4分)
▲ ▲ ▲
12.本文刻畫了老報翁的哪些性格特點?請簡要概括(4分)
▲ ▲ ▲
13.本文主要人物是賣報老翁,但也花了不少筆墨記敘小姑娘送報的事情,有何作用?(6分)
▲ ▲ ▲
14.結合全文內容探究文題“落照”的內涵。(6分)
▲ ▲ ▲
六、現代文閱讀:實用類文本(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題。
“一團矛盾”傅斯年 鄒漢明
傅斯年從小敏而好學,十二歲讀畢十三經,初步奠定了國學基礎。早在北大求學時,傅斯年已經是一個引人注目的人物。他主編的《新潮》雜志,因言論激進,影響力超過《新青年》。受新文化運動影響,6歲就接受傳統古典教育的傅斯年,曾公然宣稱要革新中國的語言。人們發現,他執筆的《新潮》的《發刊旨趣書》,竟然是以他發誓要消滅的文言文撰就。
傅斯年為一代史學大師,成就少有人與之匹敵。終身任職史語所所長。他鼓勵專題研究,卻“禁止通過編寫歷史或制造任何歷史哲學來回答當下的政治問題”。但,“九一八”事變后,作為民族主義者的傅斯年,也在思考“書生何以報國”這個緊迫的當下問題。1932年,傅倉促寫出《東北史綱》第一卷,以反對日本推銷的《大東亞民族史》等歷史書,同時向以李頓為首的國聯證明東北(傅斯年拒絕使用“滿洲”一詞)自古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傅的寫作,與史語所定下的客觀性的歷史原則相抵牾,他的“民族情感壓倒了學術規范”,因此備受同行批評。
但傅斯年在這個矛盾里還有走得更遠的時候。30年代,費孝通、顧頡剛等利用羈旅西南的時機開始從事民族性研究,發現西南的少數民族與漢族間的差異。他們撰文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而此時的日本,剛剛占領印度支那,極力宣揚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是泰國人,與漢人沒什么民族聯系,慫恿他們脫離中國政府。出于愛國情懷,傅斯年認為這些學者“無聊”,不應該在“中華民族是一個”之大義上添亂。毫無疑問,這個素有“學霸”之稱的傅胖子,是一個民族主義者和愛國者。但在涉及歷史客觀性和急切的政治需要之間,不免矛盾重重。
1926年10月,傅斯年結束了長達七年的英、德留學生涯,滿載回國。骨子里,傅斯年有強烈的反傳統傾向,早年對孟子哲學抱有敵意,而到1949年前后卻覺得“此公(孟子)可愛”而大讀《孟子》,并要求所有臺大一年級新生必須讀孟。他后來還說到了“新文化運動”這一術語的不通……王汎森敏銳地發覺:1931年之后,五四的理想逐漸變成了傅斯年的一個負擔。這個曾經發明“二十年不談政治”、“做學問不問實際運用”等口號的傅胖子,身處20世紀前50年,面對日本的入侵以及國共兩黨的對決,不可能幸免于政治。他激烈地批蔣,同時盡力護蔣;他多次向蔣上書,直至趕走孔祥熙、宋子文兩任行政院長,成就一名現代諍臣。但他關于學術獨立的理想,被證明不過是一種奢望。他本人從一名激進的學生領袖到成為解決昆明學運的官方角色;他服膺西方卻很少使用“民主”一詞。種種現象,雜陳在傅斯年身上,真可謂“一團矛盾”。
傅斯年——個性獨特的一代史學大師,死后葬在臺大。行政大樓的對面架設有一口“傅鐘”,每節上下課都會響21聲,因為這位校長曾說過:“一天只有21小時,剩下3小時是用來沉思的。”
(選自《南方人物周刊》2012年第27期,有刪改)
15.傅斯年是一個個性獨特的人,請根據文章內容概括其性格特點。(6分)
▲ ▲ ▲
16.根據文章內容,概括傅斯年成為一代史學大師的因素。(6分)
▲ ▲ ▲
17.從全文看,傅斯年的“一團矛盾”具體體現在哪些地方?(6分)
▲ ▲ ▲
七、作文(70分)
18.請以“求好之心”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記敘文。
【注意】①立意和角度自定。②不得抄襲或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