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七年級上冊生物書答案(2)
第二節 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
P20 資料分析1 參考答案
1. 昆蟲的幼蟲吃樹干中的有機物,啄木鳥吃昆蟲的幼蟲。
2. 會。樹干中的有機物會被真菌、細菌等分解成無機物(水、二氧化碳、無機鹽)。
3. 見教材同頁正文,此處略。
P22 觀察與思考 參考答案
1. 略
2. 答:從理論上分析,假如蛇的數量大量減少,貓頭鷹的數量會減少,青蛙、鼠的數量會增加;各種生物的數量都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P23 資料分析2 參考答案
1. 答:這些有毒物質會在人體內積累,對人體健康產生嚴重危害。
2. 答:一些有毒物質在生物體內比較穩定,不易分解,而且不易排出,這樣就會積累在生物體內;圖中的大魚比小魚營養級別高,大魚一生會吃掉許多小魚,這些小魚體內的有毒物質都積累在大魚體內,結果導致大魚體內的有毒物質積累得比小魚多。由此可見,營養級別越高的生物,體內的有毒物質積累得越多。
P24 練習 參考答案
1.(1)×;(2)×;(3)√。
2.D
3.野生青蛙以昆蟲為食,而大多數昆蟲如蝗蟲、蚱蜢等都是以植物為食的,對農作物有一定 的危害。因此,捕食青蛙會使有害昆蟲失去天敵而大量繁殖,從而導致糧食減產。
4.可以看做一個生態系統,因為它大致上符合生態系統的特征,具有生態系統的基本組成,具有一定的調節能力。
5.四個長方框從上到下依次填寫:生產者,動物,分解者,陽光,空氣,水等。
第三節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P26 想一想,議一議 參考答案
答:在其他洲農田中施用的農藥DDT,被雨水沖刷進入河流等水體中,隨河流進入海洋,而整個地球上的海洋是連成一體的,進入其他洲海洋的DDT能夠隨著海水的運動進入南極洲的海洋,從而進入南極洲動物的體內。
P30 資料分析 參考答案
答:從教材提供的資料中可以看出,河流生態系統與許多其他生態系統相關聯。森林具有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等功能,因此與河流相關聯;湖泊能夠吞吐河水,調節河流的水量;河流可用于農田灌溉,也可為城市和農村提供生活生活和生產用水;河水淺灘及河流沿岸河水滯流處,往往形成沼澤等濕地生態系統;有的河流流經草原,與草原生態系統也有關聯;許多河流是與海洋連通的,河水流入海洋,海洋中大量的水也可以通過蒸發變成水蒸氣進入大氣中,隨著大氣的運動進入陸地上空,再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面,補充河流中的水,可見河流與海洋有著密切的聯系。
P32 練習: 參考答案
1. D
2. 猞猁 森林生態系統
揚子鱷 草原生態系統
海洋生態系統
河流生態系統
濕地生態系統
鰻鱺
3. 本題答案具有開放性,學生根據自己所熟悉的生態系統進行回答。
第二單元 生物體的結構層次
第一章 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第一節 練習使用顯微鏡
P36 想一想,議一議 參考答案
答:觀察的材料應放置在與物鏡接近的載物臺上。目鏡與物鏡可將觀察材料放大。 P38 實驗“四、練習”
①想一想,物像移動的方向與移動玻片標本的方向之間有什么關系?
答:向左移動玻片標本,則物像向右移動。物像移動的方向與移動玻片標本的方向正好相反。 P39 實驗“討論”
①答:顯微鏡的使用步驟包括:取鏡和安放,對光,觀察,清潔收鏡。
②答:使用顯微鏡觀察時,只要在下降鏡筒時,就必須眼睛注視物鏡與玻片標本之間的距離,
以避免物鏡與玻片標本碰撞。
③答:當我們通過顯微鏡看清標本時,光線要經過反光鏡的反射,通過光圈、通光孔、標本、
物鏡、鏡筒、目鏡,最后進入人眼。
P40 練習 參考答案
1.(1)√;(2)×;(3)√:(4)√。
2.周圍的同學遮擋了進入反光鏡的光線。
3.當不透明的紙很厚時是看不清的,因為不透明的紙阻斷了反光鏡反射的光線。
4.小熊的操作有四點錯誤:不能用紗布擦拭目鏡,一定要用擦鏡紙擦拭;先對光再觀察;在
雙眼注視下,將鏡筒下降至與玻片標本距離很近時方可停止;調焦觀察時,應先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待看清物像后,再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5.各臺顯微鏡的放大倍數:1號200倍,2號400倍,3號40倍,4號125倍。視野中細胞
數目最多的顯微鏡是3號鏡。因為顯微鏡的放大倍數越小,觀察到的物像就越小,所觀察到的視野范圍就越大。
6.最簡便的方法是轉動一下目鏡,若視野中的污點移動了,則污點在目鏡上,反之在裝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