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句修改類型 不合邏輯專題解析
病句修改中“不合邏輯”的種類題型解析:
【考點闡釋】
“不合邏輯”是高考《考試說明》規(guī)定必須掌握的的六種病句類型之一。所謂不合邏輯的語病,是指句子雖然在語法方面正確,但不符合概念、判斷、推理等形式邏輯或事理邏輯。
【體驗高考】
①該市有人不擇手段仿造偽劣產品,對這種坑害顧客騙取錢財的不法行為,應給以嚴厲打擊。(1993全國)
②該店青年服務員正努力保持和發(fā)揚了傳統特色。(1993上海)
③在古代,這類音樂作品只有文字記載,沒有樂譜資料,既無法演奏,也無法演唱。(1995全國)
④昨天是轉會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中國足協又接到25名球員遞交的轉會申請。(1998全國)
⑤他剛考上高中時的精神面貌和現在相比確實大不相同。(1997上海)
⑥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復排的大型歷史話劇《蔡文姬》定于5月1日在首都劇場上演,日前正在緊張的排練之中。(2001全國)
⑦焦裕祿這個名字對青年人可能還有些陌生,可對四十歲以上的人卻很熟悉。(1991年全國)
⑧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我們所缺乏的,一是勇氣不足,二是謀略不當。(2005年天津卷)
⑨科學的發(fā)展逼得反科學的人不得不戴上偽科學的的面具來反對科學。(2005年江西卷)
解析:這里的不合邏輯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說不過去;常見的邏輯語病有自相矛盾、不合事理、強加因果、主客倒置等。例①,試想誰會“不擇手段”地 “仿造偽劣產品”呢?應將“仿造”改為“制造”,或將“偽劣”改為“優(yōu)質”。例②和例⑥,時態(tài)矛盾。“正”作為表時態(tài)的副詞,表示行為動作正在進行;“了”表示行為動作的完成,前后矛盾。“日前”意思是“前幾天”,表示時間已過去;而“正在……中”表示行為仍在進行中,“日前”與“正在”不能連用。例③,“既無法演奏,也無法演唱”怎能叫音樂作品呢?不合事理。應在“既”的前面加上“在現代”,呼應前面的“在古代”。例④,“截止日期”只能是指“某一天”不可能還有“最后一天”,時間矛盾。例⑤,從邏輯角度來說,表縱比,應當拿“現在”比“過去”,怎能拿“過去”比“現在”?例⑦,“名字”是客體,“人”是主體,應當是“人對名字熟悉”,而不是“名字對人熟悉”,主客顛倒。⑧句,“缺乏”的應當是“勇氣”、“謀略”。⑨句,應該把“偽”字刪去。
【考點解說】
不合邏輯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說不過去;常見的邏輯語病有自相矛盾、不合事理、強加因果、主客倒置等。小編將這類語病分類,供同學們參考。
一、概念不清
主要是指對詞語所表達概念內涵的誤解以及由此而造成的誤用。
①人的思想總是要變的,認真改造思想會變,不認真改造思想也會變,不變是不可能的。
句中用了四個“變”,但其內涵不盡相同:第一、第四個“變”指“變好或變壞”,第二個“變”指“變好”,第三“變”指“變壞”。內涵不同的四個“變”用在一個句子中,造成了表達的混亂。可改為“……認真改造思想就會往好處變,不認真改造思想就會往壞處變……”
二、列舉不當
主要是指將不同范疇的概念劃為同一范疇或將具有主從關系(如學生與中學生)、交叉關系(工人與青年)的概念并列使用。
①我國的江河湖澤出產魚、蝦、鹽、堿等水產品。
“魚”、“蝦”是水產品,“鹽”、“堿”是非水產品,不是同一范疇的概念,而句中卻說“鹽”、“堿”都是水產品。
②我們的報刊、雜志、電視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責任作出表率,杜絕用字不規(guī)范現象,增強使用文字的規(guī)范意識。
“報刊”、“雜志”是出版物,“一切出版物”顯然包括了“報刊”、“雜志”,所以三者不能并列在一起。此外這個句子還有語序不當的毛病,最后兩個句子應該互換位置。
三、前后矛盾
指前面的說法與后面的說法自相矛盾,彼此沖突,它包括時間、數量、范圍、動作、位置、狀態(tài)等多方面矛盾。
①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復排的大型歷史劇《蔡文姬》定于5月1日在首都劇場上演,日前正在緊張的排練之中。
“日前”即“前幾天”,表示時間已經過去,“正”表示正在進行之中,二者在時間上相互沖突,可將“日前”改為“目前”。
四、否定失誤
否定失誤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不、沒有、否認、否則等否定詞的重復出現或多次出現造成否定失誤;二是“杜絕”“忌”等否定詞的誤用造成否定失誤。
①誰都不會否認,“地球不是繞著太陽轉”并不是錯誤的。 解析:句中實際上有五重否定,于是結論就是:地球不是繞著太陽轉。當然錯了。
②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惱怒,二忌睡前不可飽食,三忌臥處不可當風。 解析:“忌”本有否定意義,再加上每句中的否定詞“不”,表達的就是肯定意了。應將每句中的“不”字去掉。
五、不合事理
就是句子表達的語意與通常的事理相悖,不能使人信服。
①為了防止這類事故不再發(fā)生,我們加強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②國務院臺辦新聞發(fā)言人指出:臺灣當局對“XX功”邪教組織利用設置在臺灣的發(fā)射裝置攻擊鑫諾衛(wèi)星事件應立即采取措施予以查處,并杜絕類似事件不再發(fā)生。
③我每次向他借書,他都不顧年老體弱,親自冒著酷暑和嚴寒到小書房去找。
④今年春節(jié)期間,這個市的210輛消防車,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棄休假,始終堅守在各自執(zhí)勤的崗位上。
⑤李政道教授一向關心我國的科技人才的培養(yǎng),這次講學期間,還為哥倫比亞大學從科大研究生院選拔了一批研究生。
⑥該市有人不擇手段仿造偽劣產品,對這種坑害顧客騙取錢財的不法行為,應給以嚴厲打擊。
解析:①“防止……不再……”構成雙重否定,雙重否定等于肯定。這等于說,為了讓交通事故再次發(fā)生……。應改為“為了防止這類交通事故再次發(fā)生……”。②誤用了雙重否定。“杜絕”和“不再”都是否定詞,宜將“不再”改為“再次”。③“酷暑”與“嚴寒”分別是夏天、冬天的極至,不可能同時到來,“他”怎么能每次都“冒著酷暑和嚴寒”呢?④“3000多名消防官兵”可以“放棄休假,始終堅守在各自的崗位”,“210輛消防車”也“放棄休假”,從事理上就講不通。⑤ 既然為“哥倫比亞大學”選學生,怎么會是“關心我國的科技人才”呢?后半句當改為“還從科大研究生院選拔了一批研究生去哥倫比亞大學深造”。⑥既然要騙取錢財,造出的產品就要能以假亂真,誰會去干“仿造偽劣產品”這樣的傻事呢?所以,該句不合事理,應將“偽劣產品”改為“優(yōu)質產品”,將“仿造”改為“制造”。
六、前后失應
主要指兩種情況:一是句中使用能否、是否、好壞、有沒有等兩面詞,卻沒有與之呼應的詞語;二是句中使用兩組并列短語而它們之間的對應關系錯位。
①電子工業(yè)能否迅速發(fā)展,并滲透到各行各業(yè)中去,關鍵在于要加速訓練并造就一批專門技術人才。
②文藝作品語言的好壞,不在于它用了一大堆華麗的詞,用了某一行業(yè)的術語,而在于它的詞語用得是地方。(2004福建)
③做好抗洪救災工作,取決于干部有沒有深入群眾的作風。
④水庫和運河如同閃亮的鏡子和一條條衣帶布滿了原野和山谷。
解析:①前面用了“能否”,后面沒有與之呼應的詞語,應在“關鍵在于”之后加“是否”,句子前后才能統一起來。②“詞語用得是地方”就意味著“語言好”,怎能是“語言的好壞”?③“做好”與“有沒有” 不對應。句中包含有正反意義的詞語,當小心此類毛病。④“水庫和運河”與“原野和山谷”這兩個并列短語分別充當主語和賓語,實際情況應是“水庫布滿山谷”“運河布滿原野”,而例句中二者對應關系不當。應將“原野和山谷”改為“山谷和原野”。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話雖然用嚴格的邏輯眼光來分析有點說不過去,但已經約定俗成,就不能算錯。如“好不痛快”,按說該是“很不痛快”的意思,但實際上等于“好痛快”,甚至程度更深。
七、強加因果
這種語病常常出現在復句之中,含有表因果聯系的詞語,而句意中并無因果關系,分句之間的因果關系是強加上的。
①他生長在偏僻的農村,因而從小就對農民有深厚的感情。
②這本書出版好幾年了,所以最近作了較大的修改。
③我曾看見他和一個不三不四的人說話,他肯定是加入了流氓團伙。
解析:①對農民有沒有深厚的感情不在于生在哪里。刪“因而”。 ②同樣無因果關系。刪“所以”。③根據“他和一個不三不四的人說話”,就推斷“他肯定是加入了流氓團伙”,理由不充足,不能讓人信服。
八、主客倒置
主體與客體存在著主要與次要、認知與被認知、主動與被動等關系,如果顛倒了位置就可能造成關系的錯位,表達的混亂。如:
①那時候,報紙與我接觸的機會是很少的。
②去年的學習情緒和今年比起來大不相同。
③在這里,他學到了化學、生物,特別是對他最感興趣的畜牧學。
解析:①應該是“我與報紙的接觸”。②比較一先一后兩件事,一般是以后者為主體,應是“今年的學習成績和去年……”。③“他”是主體,是主動的認知者,“畜牧學”是客體,是被認知的對象,是“他”對“畜牧學”感興趣,不是“畜牧學”對“他”感興趣,正確的說法應是“特別是他最感興趣的畜牧學”
來練練吧!
【跟蹤訓練】
1、廣東惠州市公安局長吳華立上任僅九個月,利用正當或不正當手段收取巨額賄賂,七十二次出入澳門,僅賭博就輸掉一千萬元以上人民幣,受到了法律的嚴厲制裁。“收取賄賂”不能用“正當”修飾,不合事理。
2、股市投資有三忌:一忌盲目跟進。二忌選擇不當,三忌拋出及時。應當說“三忌拋出不及時”。
3、許多有識之士認為,不安全、不誠信以及文化不受污染等問題,目前已經成為制約互聯網行業(yè)進一步發(fā)展的瓶頸。“不安全”、“不誠信”中的“不”應刪除。
4、最近。我這位朋友去了一趟南方回來,結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去南方回來思想變了,可以說是去南方的結果。現在“思想依然如故”怎能說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結果呢?強加因果。
5、焦裕錄這個名字對青少年可能有些陌生,可對四十歲以上的人卻很熟悉。
6、《人民日報》的這篇社論對我們這些即將畢業(yè)的青年感到特別親切。
7、當交響樂團奏出了圓滿的休止符時,全場觀眾起立,掌聲雷動。既然是“休止符”又怎能演奏呢?前后矛盾。
8、日前,天津市兩學生玩“蹦極”摔裂顱骨,事故發(fā)生的原因和設備質量問題正在調查之中。
9、他剛考上高中時的精神面貌和現在相比確實大不相同了。應當使拿“現在”和“過去”比較,改為“他現在的精神面貌和剛上高中時相比……”。
10、聽到日本右翼勢力公然宣稱“南京大屠殺是本世紀最大的謊言”的消息后,他非常氣憤,說:“當年日本鬼子制造了李家峪慘案,我是三百多個死難者中惟一幸免的,鬼子的暴行,我就是見證,誰也否認不了。”“死難者“和”幸免“矛盾。
11、教育部實施的學歷證書電子注冊即將推行,這將會給假文憑致命一擊,使假文憑無藏身之地,最終退出歷史舞臺。“實施“與”即將推行“矛盾。
12、我們要重視對火箭的研究,導彈、人造衛(wèi)星、航天飛機、宇宙飛船這些航天器都是用火箭發(fā)射升空的。“導彈”不屬于“航天器”。
13、一個學生喜歡死記硬背的話,那么這個學生肯定不太聰明。 解析:推斷毫無道理。
14、3月17日,兩艘貨輪在明水河上相撞沉沒,兩船遇難人員被救起二女六男。既然已經“遇難”,怎么又“被救起二女六男”呢?
15、凡是在科學和學問研究上有成就的人,不少是在客觀物質條件十分艱難的情況下,經過頑強刻苦的努力獲得成功的。“凡是”指所有的人,屬全稱判斷,“不少”指部分,屬特稱判斷,這里是判斷混雜,可刪除“凡是”。
16、因為他對學科有所側重,所以對數理化他不感興趣。“對數理化不感興趣”是“對學科有所側重”的具體體現,不是結果,這里是強加因果。
17、宋代以來,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蘇軾的《石鐘山記》、劉基的《賣柑者言》等作品,都具有積極的思想傾向,因而文筆清晰,耐人咀嚼。“具有積極的思想傾向”屬思想性,“文筆清晰,耐人咀嚼”屬藝術性,前因并不能產生后果。
18、他經過這段時間的寫作練習,不僅能寫長篇大論的理論文,而且能寫一般的應用文。
“能寫長篇大論的理論文”和“能寫一般的應用文”孰高孰劣?從文體角度看無本質區(qū)別。因而用表遞進的關聯詞語就顯得牽強些了。
19、在緩緩流逝的時間長河中,總有一些記憶像卵石般沉淀下來,改變著人生軌跡,壓迫著人們的心靈。
該句中“改變著人生軌跡”和“壓迫著人們的心靈”兩句應對調。一句是心靈的感受,而另一句則是通過理性的認識后產生的結果。
20、洪水可以沖走我們的房屋、莊稼和各種財產,但它沖不走我們的意志和決心。種屬概念不能并列。
21、陳述句、疑問句、判斷句和主謂句的特點一定要搞清楚。分類標準不統一。前三者按句子的語氣和用途分類,后者主謂句是按句子的結構特點分。
22、這位戰(zhàn)士受傷后被抬到后方,陷入昏迷中。醫(yī)生斷定他可能會犧牲,便通知后勤部門做一副棺材,準備收殮。.“斷定”與“可能”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