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句修改中歧義句的九種形式
語文學習病句修改中有歧義的句子是讓人最捉摸不透的,下面大家可以來和小編一起了解一下歧義句的九種形式:
一、要消除語句的歧義,首先要了解造成歧義的原因。歸納起來,歧義的造成有以下幾種情況:
1、多音字引起歧義。句子中某個字有多種讀音,那么在書面表達上可能有歧義。例如:
(1)到1999年底,他還欠款1000元。
“還”可讀“hai”,指“仍舊”;也可讀“huan”,是“歸還”的意思。這樣,此句在
書面上就有兩種不同的理解。
2、多義詞或多義短語引起歧義。句子中某個詞或短語是多義的,那么這個句子可能有
歧義。比如:
(2)他走了一個多鐘頭了。
“走”有“行走”和“離開”兩種不同的解釋,故而本句可理解為“行走”了一個多
鐘頭,也可理解為“離開”了一個多鐘頭。
(3)天色漸暗,自行車還沒有修好,修車的急壞了。
“修車的”既可以指車主,也可以指修車師傅。
(4)北京圖書館收藏著章太炎的書。
“章太炎的書”既可指章太炎寫的書,也可指他收藏的圖書。
3、兼類詞引起歧義。比如:
(5)這輛車沒有鎖。
“鎖”既可作名詞,又可作動詞,因而這句話既可理解為自行車沒有“配鎖”,也可理解為自行車有鎖而沒有“上鎖”。
(6)他背著總經理和副總經理偷偷地把這筆錢分別存入了兩家銀行。
本句中的“和”如果作連詞,那么“他”的行為是背著兩位經理的個人所為;如果作
介詞,那么“他”的行為是和副總經理一起干的。
4、施事者不明確引起歧義。比如:
(7)巴勒斯坦游擊隊對以色列的進攻是早有準備的。
“進攻”的施事者是誰?可以理解為巴勒斯坦,也可以認為是以色列。
5、結構切分不確定引起歧義。例如:
(8)咬死了獵人的狗。
本例可以看作動賓結構,表示獵人的狗被咬死了;又可視為偏正結構,表示狗咬死了獵人。
6、指代不清或省略不當引起歧義。例如:
(9)當他把證書發給小錢時,他對他笑了笑。
誰對誰笑?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10)我看到你那年才六歲。
本句可理解為“那年”“我”六歲,也可理解為“你”六歲。
7、標點不當引起歧義。比如:
(11)只要你單位同意,報銷旅差費,安排住處,領取大會出席證的問題可由我們解決。
這個句子有多種理解:會議組織方是只解決出席證問題,其余不管呢,還是可以幫助
解決出席證問題和住處問題,還是三個問題全部可以解決?表義很不明確。
8、限定模糊引起歧義。比如:
(12)縣里通知他10月5日前去報到。
由于“前”字在此處限定模糊,以致造成疑惑:是10月5日之前的任意一天,還是就在10月5日這一天去報到?
9、承接關系不明引起歧義。比如:
(13)局長囑咐幾個學校的領導,新學斯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幾個”放在“學校”之前,是與“學校”承接呢,還是與“(同一個學校的)領導”
承接?
二、造成歧義常見的情況是以上幾類。那么怎樣消除歧義,使語句表意明確呢?可以采用下面幾種方法:
1、更換詞語。
把容易產生歧義的詞語換成意義單一的詞語,歧義現象便消除了。例(1)(2)(3)(5)
(9)(12)的修改都可運用此法,比如把例(9)改成“當他把證書發給小錢時,小錢對他笑了笑”。
2、增設語境。
給歧義句增設上下文,可以消除歧義。例(4)(8)(10)的修改可用此法,如例(10)
可改成“我看你那年才六歲,而你當時已是成年人了”。
3、調整語序。
把句內有關詞語的位置改動一下,歧義即可消除。如例(13),把“幾個學校的領導”
改成“學校的幾個領導”,表意就明確了。
4、改動標點。
如例(11),把“報銷旅差費,安排住處,領取……”中的兩個逗號改成頓號,即消除
了歧義。例(6)句也可用此法,只要在“總經理”或“副總經理”之后加逗號,也就沒有歧義了。
5、重新造句。如例(7),可改寫成“巴勒斯坦游擊隊早就做好了進攻以色列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