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歲的際遇教學設計
《十三歲的際遇》教學設計
3、體會并學習作者“喜歡讀北大的書,更喜歡讀北大的人”的思想感情。
〔自主學習〕
這是一位十六歲的北大學生為紀念北京大學建校90周年而寫的一篇抒情散文。文章回顧了自己在不同年齡段對北大的感受和理解,重點描述了北大圖書館和北大人,請同學們快速地閱讀課文,思考作者寫了自己哪幾個年齡段、選取了哪些內容、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生回答后師總結:文章用空行隔開為三個有機的組成部分,先寫了自己的七歲的夢想,十歲的信心、十三歲的際遇、十六歲的回顧,接著回憶介紹了北大圖書館和北大人,最后一再表示要作“不系之舟”,為北大擷取最燦爛的珍珠,告慰北大。強烈地抒發了對北大的依戀和感動,同時也表達了渴望取得更大成績來回報北大的愿望和深情。)
〔要點精析〕
一、 知識與技能
1、題解
“際遇”即“遭遇”之意,不過多指好的。“十三歲的際遇”則指作者十三歲時就被“北大”破格錄取一事。這是一篇抒情性很強的回憶性散文,作者通過回憶自己從七歲到十六歲的一段生活,抒發了對“北大”的無限感激和熱愛之情。
2、一些非常見的字詞
塵緣(yuán):塵世的緣分。佛教徒或道教徒指現社會界人與人才人與事物之間發生聯系的機會。
涉足(shè):指進入某種環境或生活范圍。
徜徉(chángyáng):安閑自在地步行。
犀利(xǐ):(武器、言語等)鋒利;銳利。
安恬(tián):安詳恬靜。
擷取(xié):摘下,取下。
沉淀(diàn):溶液中難溶解的物質沉到溶液底層,課文指許多話堆積在心底。
紳士風度:指有教養的美好的舉止姿態。
茫然若失:心中感到空虛、無所知,好像失去了什么。
白駒過隙(Xì):白駒,原指駿馬,后比喻日影。隙,空隙。比喻時間過得很快,就像駿馬在細小的縫隙前飛快地越過一樣。
一、過程與方法
1.課文的結構層次:
第一部分(1—3):寫“我”進了北大,實現了童年的夢想。
第二部分(4—13):寫“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學習和收獲。
第三部分(14-18):抒發“我”對北大的熱愛之情。
這樣三個部分層次清楚,重點突出:從過去寫到現在,從現在寫到未來;從初識寫到進校,從校內的三年生活再寫到對北大的贊美歌頌。
2.第二部分中哪句是承上啟下的過渡句?后來作者分別贊美了哪些人以及他們的特點?
明確:“喜歡讀北大的書,更喜歡讀北大的人。”
寫同學對知識和人生的探索,蓬勃的朝氣,橫溢的才華,敏銳的思想;寫老師的治學,為人,育才;寫“我”兩年來的充實時光。
3.本文結構自由,內容紛雜,主旨含蓄,眾多內容是靠什么統領于一體的?
(分析 本題旨在要求學生梳理全文的線索,可結合文章結構的分析來思考。)
明確:作者對北大的“驚奇、喜悅與感動”之情,是統領全文所有內容的一條感情線索。
5.三個部分綜合起來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情意?
在學生充分發言,討論并歸納:這三個部分綜合起來表達了作者向往北大,熱愛北大,感謝北大和要為北大做貢獻的情意。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條生命飽滿的河流,它從九十年前的源頭出發,向那充滿希望的未來流淌。不管兩岸風景變換,河上卻始終有著渴望渡向美麗彼岸的船客,也有著代代相傳的辛勤的舵手和船工”這個句子的內涵。
分析: 這是文中一個精彩的比喻。把北大比作“一條生命飽滿的河流”,不僅寫出了北大的豐富,也寫出了北大精神與學術的流動;把北大的學生比作“渴望渡向美麗彼岸的船客”,把北大的老師比作“舵手與船工”,不但承接“河流”之喻,而且富有意蘊。
(答案:從大建校到現在,再到未來,不管外界如何變化,北大莘莘學子都會在老師的指導下,永不停息地在知識的海洋里奮力前行。)
2:在第三部分課文中作者把自己比喻為“不系之舟”是什么意思?表達了什么情感?(仔細體味)
明確:把自己比作“不系之舟”的意思是:作者是不會像永遠靠在避風港灣的小船一樣,而是要積極的駛向大海,去干一番大事業。這個比喻堅定無悔地表達了作者不懈進取的雄心和建功立業,報答母校的情懷。
3. 歸納本文的中心思想。
歸納:本文敘寫了作者與北大的際遇以及自己在北大的懷抱中成長的經歷,抒發了作者對北大的向往、熱愛、感激和要為北大做出貢獻的情意。
〔學法指導〕
1.在田曉菲的身上,展現了當代學子努力學習、報效祖國的精神風貌;學生可聯系自己,找出自己的差距,端正學習態度,打好堅實的學習基礎,為建設祖國做出應有的貢獻。學習時應以培養閱讀理解能力和自學能力為主。學生可以先默讀一遍課文,了解文章大概內容,同時將生疏詞語和需要積累的好詞畫出來,然后自己查字典解釋這些詞語,最好抄在本子上作為積累。第二遍應出聲朗讀全文,注意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最后可通過跳讀,搞清文章結構線索,加深對文意的理解,完成課后訓練習題。本文詞匯豐富,一些詞語學生較為生疏,可讓學生做一個詞語卡片或詞匯收集本,使學生養成積累詞匯的好習慣,以期逐漸提高語文的學習能力。
2.要回答〔要點精析|過程與方法|第三題〕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把各部分再細讀一遍,畫出你認為重要的句子,然后再感受這些句子的情意,最后再做歸納整理。
〔寫作•口語〕
課文為什么以大量篇幅回憶自己對北大圖書館和北大人的感受?根據自己的感受,寫一篇對自己所在學校的認識和感受。
〔分析 : 本題旨在啟發同學們思考散文選材的一般特點和技巧。北大,是知識和學術的北大,圖書館是知識的象征,對作者的觸動和影響也最深,故重筆寫圖書館,作者對北大特有的感情,也能得到最充分的表現。人是北大的主體和靈魂,作者寫老師和同學,實是寫北大的精神。在對北大人的描繪中,作者對北大的“驚奇、喜悅、感動”之情,再次得到具體的抒發。學生自由發言,不作明確要求。〕
〔妙題妙解〕
1、十歲時的小事表現什么含義?文中哪一句話提示了答案?
答:表現“我”對考上北大的信心。第3段“我從未懷疑過我要成為北大的學生。”
2、第四段中“她”指誰?這里人稱變換有什么好處?(巧妙的寫法)
答:“她”就是作者,即“我”。變換人稱可以突破“我”的活動時間和空間,把時間由北大一下子挪到兩年前,把空間由“三十五樓下”移到了“結冰的湖面上”,寫“我”在兩年后回顧兩年前的自己。這樣寫使文章變化多姿,行文活潑。
3、 文以“我將不顧頭上蒼蒼的白發,再次像個十六歲的小女孩那樣,輕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作結,有什么作用?
明確:流露了“我”對“湖光塔影”的無限依戀之情,與七歲時所見照片中的“湖光塔影”相映生輝。首尾遙相呼應,意味深長。(提示:從內容和結構上回答)
《十三歲的際遇》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十三歲的際遇。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方法、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對本課進行說明
首先,說教材
《十三歲的際遇》是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的一篇課文,七年級上冊要求學生認識語文與生活的關系,著重培養表達能力。第二單元也要求學生培養良好的閱讀方法,掌握科學的閱讀技能。此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
其次、說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教學大綱、教材編排及本單元特點,我為本課制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積累本課生字詞。
2、能力目標:掌握自學課內自瀆課文的技巧。 3、情感目標:激活學生對生活美的感受能力。
接著說、教學重難點
1、賞析重點詞語,品味語言的獨特魅力
2、把握作者思想感情變化、發展、升華的軌跡
然后說,教學方法
《十三歲的際遇》是散文鑒賞的分水嶺。既承接了前邊課文又對今后的散文自學起到了領起、示范的作用。因此本課的指導思想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啟發、設疑、討論為主線,著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基于上述認識,我準備采用教師啟發、引導,學生自學、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再次說,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
二、 精讀課文,感悟理解
1、自由朗讀課文,思考:第二部分從哪些方面去寫北大的? (北大的人與書)
2、朗讀第8、9段,哪些語句寫出了作者北大圖書館的感覺,是什么樣的感受呢?
3、朗讀10、11段,第10段第一句話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承上啟下)“更喜歡讀北大的人”,“人”可以“讀”嗎?在這里“讀”是什么意思?作者又從北大的人身上讀出了什幺?
6、作者對北大老師的感情是怎樣的? (熱愛之情)
三、學習第三部分
1、生自由朗讀最后一部分,并思考這一部分表達了作者對北大的什么感情?
2、小組合作,說一說你最有感觸的句子
3、小組代表發言
4、你感受到課文中所流淌著作者對于母校的深情嗎?歸納一下貫穿全文的那條感情線索。
5、讀了這篇文章后,你從作者身上感受到什么?
四、教師小結,結束課堂
我的課后作業及板書設計將在模擬講課中展現,我的說課完畢,下面進行模擬講課。
看了“十三歲的際遇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