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語文閱讀理解練習題
閱讀理解練習1:熬住就是一切
②“熬”住其實非常重要。人生中進進退退是尋常事,關鍵是能夠“熬”得住。所謂“熬”就是對于自己的事情不輕易放棄,不隨便離開自己的位置,就在那里一步一步地努力,有時候就好像龜兔賽跑的那只烏龜,未必跑得快,但“熬”得住,卻能笑在最后。
③ 這樣的例子太多太多。曾經看在大阪舉行乒乓球世界錦標賽的電視轉播,看到中國的劉國正和韓國金澤洙在男子團體賽上異常激烈的比賽,劉國正幾乎老是要輸,但居然能夠九死一生地“熬”下來,也笑到了最后。當然這僅僅是一場比賽,但他旁邊的教練蔡振華的經歷就更加讓我感慨。當年我還是學生的時候,蔡振華就是乒乓球運動員,以旋轉球拍著名,他能夠將球拍在手中飛速旋轉,使對方無法知道他兩面不同的膠皮,接不住他的球。但那時我們都是另外一位名將郭躍華的球迷。當時蔡振華多是贏不了郭躍華的,后來國際乒聯又限制了旋轉球拍,蔡振華便黯然退役。那時,郭躍華的輝煌和蔡振華的黯淡恰成對比。郭退役后開始從商,漸漸淡出了體育界,而蔡振華始終在這一行里“熬”著,直到成了國家體育總局的副局長。
④ 文人的生涯“熬”也不可或缺。我曾經聽到一位知名的老學者講笑話,說他大學時同屋的三個人中,另外兩個都才氣逼人,他覺得遠遠在他之上,不過,天妒英才,一個在大學時因失戀自殺,才華還沒有表現就死了。另外一個在五十歲就病故了,才華同樣沒有得到充分發揮。而他卻身體健康,活到高壽。老先生說:現在幾乎沒有自己的同代人了,學生或者晚輩自然都捧場。于是乎水漲船高,就是泰斗了。老先生當然是說笑話,但仔細想想也非常有道理。
⑤寫小說也是如此。有些人偶爾才華一閃,就再也不見了的,終究難于讓人記住。我記得90年代初有位小說家叫薛勇,寫都市人的心態寫得非常妙,可惜作品不多,后來也不見再有作品問世。而賈平凹和莫言,從出道以來就沒有中斷寫作,作品非常多,讓人有了印象。未必他們每本書都寫得好,我記得早年賈平凹還曾經被人批評過有粗制濫造的情況,但現在提起中國文學的大家,沒有人能夠繞過他們。這非常容易理解,在十部書中有兩部杰作的概率總比僅僅寫兩部大得多。
⑥所以我們只能像阿甘那樣,在人生的馬拉松中“熬”住。詩人里爾克曾說:“挺住就是一切。”但“挺”字沒有“熬”那么傳神,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成“熬住就是一切”。當然,人其實也有不出場比賽或者中途退場的權利,但只要選擇參加,就不能不“熬”住。
閱讀理解問題:
1.本文的中心論,采用的論證方法主要是。(2分)
2.從第①段中摘抄一句有關人生辯證哲理的句子。(2分)
3.把第②段中的“龜兔賽跑”的事例換為“守株待兔”好不好?請簡要說說理由。(3分)
4.第③段中劃橫線的句子在層次結構上所起的作用是。(2分)
5.用你平時所積累的名言警句為本文補寫一個道理論據。(2分)
6.把第⑥段中最后一句去掉好不好?為什么?(4分)
7.用自己的話從文中所列舉的事例中提煉出你對“熬”的理解。(3分)
閱讀理解參考答案:
1.熬住就是一切;舉例論證。
2.在漫長的人生競技中,什么都不是一眼看得到頭的。一時的春風得意算不了什么,一時的失敗其實也不能算數。
3.示例:不好。因為“龜兔賽跑”中的“龜”雖然跑得慢,但目標明確,堅持不懈,很好地證明了中心論點;而“守株待兔”中的“宋人(農夫)”雖然也在堅持,但異想天開,坐享其成,一味死守,與中心論點不符。(言之有理即可)
4.承上啟下(過渡)。(2分)
5.答出與中心論點基本吻合的名言警句即可。
6.去掉不好,因為“當然,人其實也有不出場比賽或者中途退場的權利”,使人生競技有了更多的選擇,從而使論證更嚴密。同時“但只要選擇參加,就不能不“熬” 住”,又進一步強調了中心論點:“熬煮就是一切”。如果去掉,論述顯得不夠嚴密,中心論點就顯得太片面、太絕對。(意思接近即可)
7.示例:熬,就是懷揣夢想,身心健康,腳踏實地,刻苦勤奮……堅持堅持再堅持!(意思接近即可)
閱讀理解練習2:同情的眼神
①很多年以前的一個寒夜,在弗吉尼亞州北部,一個老人等在渡口準備乘船過河,寒冷的冬季的霜雪已使他的胡子像上了一層釉。看來他的等待似乎是徒勞的。寒冷的北風使他的身體凍得麻木和僵硬了。
②突然,他聽到沿著冰凍的羊腸小道上傳來了有節奏的由遠而近的馬蹄聲,懷著焦急的心情,他打量著幾個騎馬的人依次從他身邊過去了。待最后一個騎手經過他時,老人站在雪中僵直得像一尊雕像,就在將要擦身而過的一瞬間,老人突然看著那人的眼睛說:“先生,您能否讓一個老人和您乘一匹馬共行?您知道,單憑用腳走,人是很難通過這一段路的。”
③騎者勒住了自己的馬,回答:“確實是這樣,上來吧!”看見老人根本無法移動他那凍得半僵的身體,騎手跳下馬來幫助老人上了馬,騎手不僅把老人馱過河,而且送他到他要去的地方,那里有數英里遠。
④當他們走近一座小而舒適的村舍時,騎手的好奇心促使他問道:“先生,我注意到你讓其他幾個人過去而沒有請求幫助,而當我經過時你卻留住我借用我的馬,我很奇怪這是為什么,在如此一個寒冷的冬夜,您卻等待在這里并截住最后一個騎手,如果我拒絕您的要求并把您留在那里,結果會是什么?”
⑤老人慢慢下了馬,以一種驚奇的目光看著騎手,回答說:“我已經在這里等了一些時間,但我以為我知道誰更有美好的品德,”老人繼續道,“我仔細觀察了那幾位騎手,立即便看出他們沒有關心我的處境,這時候就是我求他們幫忙也無濟于事。但是當我仔細一看您的眼睛,仁慈和同情之狀是相當明顯的。我知道,當時當地,您的友好態度使我得到了這樣一個機會,使我在最需要的時候能夠得到幫助。”
⑥那些暖人肺腑的評價深深地觸動了騎手。“您的評價把我形容得太偉大了,”他告訴老人,“可能我以前在從事自己的事情上過于忙碌,所以我對別人需要安慰和憐憫的幫助太少了。”
閱讀理解問題:
1.第②段中“打量”一詞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中騎手的“好奇心”是什么?
3.第⑤段中老人說“我已經在這里等了一些時間”是可信的,因為:____________
4.分析第⑤段“我以為我知道誰更有美好的品德”。
(1)“美好的品德”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知道誰有更美好的品德”的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②段中說,“老人突然看著那人的眼睛”,為什么特別強調“看著那人的眼睛”?
6.第⑥段“那些暖人肺腑的評價深深地觸動了騎手”一句中“觸動”的是什么?
閱讀理解參考答案:
1.寫出老人在尋找一個肯幫助自己的人
2.為什么放過其他騎手,而單單只找我
3.霜雪使他的胡子像上了一層釉,寒冷的北風使他的身體凍得麻木和僵硬了
4.(1)仁慈與同情,肯幫助別人(2)憑眼睛里流露出來的仁慈和同情之狀
5.因為老人能從那人的眼睛中看出仁慈和同情
6.以前我對別人需要安慰和憐憫的幫助太少了,以后我要多多做這方面的事。
閱讀理解練習3:難忘那張圓臉
七個春夏秋冬,送走過幾百個中學生,有些學生的名字已經從記憶中抹去,但那張圓臉卻依然那樣清晰地刻著一個永遠留在我心中的故事。
那張稚氣的圓臉,是我曾經傷害過的。
這件事,發生在7年前的9月3日,我走上講臺的第一堂課。
靠前門的課桌后,坐著的是這個圓臉少年。一開始上課,他的兩手就抄在袖筒里,平放在桌子上,頭枕在上面,并且不時地抬起衣袖去抹那淌出來的鼻涕。他的舉止惹惱了我。要知道,這可是我的第一堂試講課,內容是茅盾的《白楊禮贊》。為了這堂課,我足足準備了3天。更何況,教室后排還坐著那位年長的教務主任,他是在考評我的教學能力。 圓臉的表現在我看來,簡直就是對我的輕視。
我的心境被破壞了。努力地不去看那張“可憎”的圓臉,繼續講我的課。可是不行,接連發出的抽吸鼻涕的聲音已經把課堂上一半的目光吸引過去了,間或傳來低聲議論,“嘖嘖”的嗤笑。教務主任也在盯著我,似乎在看著我怎樣對付這課堂上的“突發事件”。
我暴怒了,對著圓臉大喝一聲:“你,站起來!”圓臉慢慢地抬起頭,迷茫的眼睛閃了閃,然后低垂下頭,緩緩地站起。我有些懊悔了。說他什么呢?總不能說他流鼻涕吧。于是,我指著板書,問:“茅盾的《白楊禮贊》在開頭為什么沒去寫白楊樹,而寫的是黃土高原的壯觀景象呢?”話一出口,我被自己的機靈陶醉了。這是我剛講過的問題,我想他應該回答出來,然后讓他坐下,告誡他坐端正,注意聽講,也就算解了圍。“我不會。”圓臉回答,聲音很低,但很干脆。我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你說什么?”圓臉的頭垂得更低了:“你剛才講的我沒聽明白。”我惱怒起來,厲聲質問:“那么,你聽什么了?”幾十雙眼睛凝視著我,其中也有教務主任。圓臉沒說話,只是深深地垂著頭。“你出去!”話一出口,連我也奇怪自己何以有這個念頭。圓臉猛地抬起頭,我看到的分明是一雙憤怒的眼睛,目光中似乎還有一絲淡淡的哀怨。“你出去!”他終于離開了座位,拉開教室的門,跑了出去。
課堂恢復了平靜,可靜得讓人感到壓抑。
我繼續上課。這堂課好長啊!
課后,教務主任找到了我。沒有評論這堂課上得怎樣,只是給我介紹那個被我趕出教室的學生。“他也是夠可憐的了。父母離異,他跟著奶奶生活,現在奶奶病了,他很需要關懷,但從來不把苦告訴同學。他太孤獨,他需要理解,尤其是來自教師的理解。”說完,教務主任長久地看著我。
我的心被刺痛了,也想起了那顆被我刺痛的心。我知道,這第一堂課是徹底失敗了。我不配在學生面前自稱老師,也不配讓學生叫老師。我該怎么辦呢?
下午,在我的辦公桌上,擺著一個折得正正方方的紙條上面寫著:“老師,您第一次登上講臺,我能理解您做的一切;我也多么希望別人能理解我呵!我的心好苦。被您從課堂趕了出去的學生。”我被震動了。
從這以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師”這個詞的含義。他不只是“教書”,更重要的是“教人”,而要“教人”,首要的是先教自己,教自己去理解學生,這樣才可能教好人,教好書。
這件事雖然已經過去7年了,但那張永遠抹不去的圓臉,那雙哀怨的眼睛,時時在提醒我,即使在離開講臺的今天,仍然如此。
閱讀理解問題:
1.“有些學生的名字已經從記憶中抹去,但那張圓臉卻依然那樣清晰地刻著一個永遠留在我心中的故事。”(第一段)
(1)句中“有些”、“只有”兩個詞用得好不好?為什么?
(2)“有些學生的名字已經從記憶中抹去”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2.有人說,第四段寫“我”為這堂課足足準備了3天,再寫教務長來聽課,似乎與引文所要表達的中心無關。你是否同意這樣的說法?為什么?
3.第六段所說的“突發事件”指什么?這一“突發事件”在整個故事中起什么作用?
4.教務主任并沒有議論“我”的課,“我”為什么認為“這堂課徹底失敗了”?
5.結尾處說,“那張永遠抹不去的圓臉,那雙哀怨的眼睛,時時在提醒我”。你認為他在提醒“我”什么?
6.你認為故事中的“我”在遇到這樣的“突發事件”時應該怎么辦?
閱讀理解參考答案:
1.(1)好。“有些”學生名字記不住,隱含著“有些”學生的名字記住了,而唯獨“那張圓臉卻依然那樣清晰”,“只有”對此起強調突出的作用(2)反襯“這張圓臉”給自己的印象之深
2.有關系。這兩點也是引發自己“暴怒”、“惱怒”的重要因素;同時,教務主任的談話也是“我”認識變化的原因之一
3.圓臉的抽吸鼻涕聲引發的學生的議論和嗤笑,影響了教學秩序這一件事是矛盾爆發的導火線
4.教務主任的談話使我感到了自己的“失職”,認識到刺傷一個需要理解的孩子的心的人不配稱老師,更無需說教學了
5.提醒自己教人要先教己,要理解學生
6.略
看了“初一語文閱讀理解練習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