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七年級下冊期中試卷題及答案(2)
語文七年級下冊期中試卷題答案
一1、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2、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3、濯清漣而不妖;4、亭亭凈植;5、采菊東籬下;6、欲辨已忘言;7、風正一帆懸;8、歸雁洛陽邊;9、甲光向日金鱗開;10、塞土燕脂凝夜紫;11、提攜玉龍為君死。
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三1、柳河東、柳柳州、韓愈、蘇洵、蘇軾、蘇轍 (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稱為三蘇)、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臨江之麋》、《永某氏之鼠》。
2、文學家、哲學家;警戒自己、稱述功德。 3、哲學家、濂溪先生;理學、議論。
4、詩人、五柳先生、靖節先生。 5、散曲家、關漢卿、鄭光祖、白樸。
四、1①漸漸;②將要;③用蹄子踢;④離開。
2①老虎看見它,覺得它是個巨大的家伙。②然而老虎來來回回地觀察它,覺得它沒有什么特殊本領似的。
3、成語:黔驢技窮或黔驢之技。 啟示:示例①:貌似強大的東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就一定能戰勝它。示例②:沒有真才實學,就難以在社會上立足。
4①出名;②這;③彈奏;④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5①這是簡陋的居室,只是我的品德高尚純潔(就不感到它簡陋了)。②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6、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他是一個坦蕩樂觀、安貧樂道、不屑與世俗同流合污的人。
7、答:通過對陋室的描寫,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8①卻;②呢;③蔓延;④少。
9①晉代(朝)的陶淵明只喜愛菊花。②蓮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③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
10、答:作者用”菊”和”牡丹”來作正襯和反襯,表達自己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態度,含蓄而突出地表達了文章的主旨。
11、答:通過描寫蓮的形象,賦予蓮以美好的品質,進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品質。
12、答:托物言志;在蓮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節操。
13①善于、擅長;②通“座”,座位;③全、都;④稍微、略微;⑤夾雜;⑥即使;⑦說出;⑧跑、逃跑;⑨消失。
14①全場賓客沒有一個不伸長脖子,偏著頭凝神聽著,微微發笑,暗暗贊嘆,認為表演得妙極了。
②即使一個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個指頭,也不能明確指出其中任何一種聲音。
15、如:“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側面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藝的高超。
16、前后照應,使結構完整;從側面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藝的高超(或口技之“善”)。
17、“悠然”寫出了詩人那種恬淡、閑適的心情。
18、不能。“見”表現的不是詩人對山的有意觀望,而是在采菊時山的形象無意中映入眼簾的狀態。
19、“生”“入”采用擬人手法,將“日”和“春”人格化,賦予它們人的意志和情思,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中蘊含哲理。
20、鄉愁鄉思之情。
21、枯藤、老樹、昏鴉、西風、瘦馬、夕陽;悲涼;凄苦。
22、以樂景寫哀情,反襯離人思鄉的愁緒。
23、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鄉的情感。
看過“語文七年級下冊期中試卷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