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戲主要內容
《藏戲》主要內容
《藏戲》原文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在演出時是沒有舞臺的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還沒有結束的呢?
還是從西藏高僧東杰布的傳奇故事講起吧。
那時候,雅魯藏布江上沒有什么橋梁,數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馬脫韁般的激流中,許多試圖過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于是,年輕的僧人唐東杰布許下宏愿,發誓架橋,為民造福。一無所有的唐東杰布,招來的只有一陣哄堂大笑。
于是就有了這樣一段傳奇。唐東杰布在山南瓊結,認識了能歌善舞的七位姑娘,組成了西藏的第一個藏戲班子,用歌舞說唱的形式,表演宗教故事、歷史傳說,勸人行善積德、出錢出力、共同修橋。隨著雄渾的歌聲響徹雪山曠野,有人獻出錢財,有人布施鐵塊,有人送來糧食,更有大批的農民、工匠跟著他們,從一個架橋工地,走到另一個架橋工地……
藏戲的種子隨之灑遍了雪域高原。所到之處,人們為姑娘們俊俏的容貌、婀娜的舞姿、優美清新的唱腔贊嘆不已,觀眾們驚嘆道:莫不是阿吉拉姆下凡跳舞了吧!以后人們就將藏戲演出稱為“阿吉拉姆”。
就這樣,身無分文的唐東杰布在,雅魯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鐵索橋,同時,成為藏戲的開山鼻祖。
在藏戲里,身份相同的人物所戴的面具,其顏色和形狀基本相同。
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的,白色代表純潔;
國王的面具是紅色的,紅色代表威嚴;
王妃的面具是綠色的,綠色代表柔順;
活佛的面具是黃色的,黃色代表吉祥;
巫女的面具是半黑半白,像征其兩面三刀的性格;
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壓抑和恐怖;
村民老人的面具則用白布或黃布縫制,眼睛、嘴唇處挖一個窟窿,以示樸實敦厚。
面具運用象征、夸張的手法,使戲劇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鮮明,這是藏戲面具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之一。
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藏戲的藝人們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燈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鈸為其伴奏。他們別無所求,只要有觀眾就行。
觀眾團團圍坐,所有的劇情靠“雄謝巴”的解說和藝人們的說唱來描述。藝人們唱著,說著,跳著,在面具下演繹著各種故事。
在幾百年的發展中,藏戲形成了自己固定的程式:開場陳說藏戲歷史以招徠觀眾,正戲表演故事的主要部分,結尾則具有慶賀演出成功之意。
藏戲藝人的唱腔、動作豐富多彩,不一而足。不同的人物用不同的唱腔來演唱,不同的情緒有不同的舞蹈動作來表達,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戲班更是有各種風格的表演形式。觀眾在吃喝玩耍中看戲,一出戲演它個三五天毫不稀奇,大家隨心所欲、優哉游哉,毫無倦意。
藏戲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地師傳身授下去。
華語網——因為認真,所以更好。
《藏戲》讀后感一
有人跟我說,一聽到藏戲,尤其是身在他鄉,就仿佛又回到在遼闊的草原上,感受著高原的藍天白云。這話并不夸張。藏戲的聲音悠遠而鏗鏘,象冰川汩汩的流水,又如高原遒勁的疾風,它是唱者全身氣力的投入,它的感情充沛而豐富,曲調跳動而激越,帶點悲傷,帶點憂郁,更包含滄桑;藏戲是高原的藝術,自然融入的高原的氣魄與雄渾。它那類似西洋詠嘆調的唱腔能把人的心緊緊抓住,一頓一揚,忽高忽低之間,貫穿消融了人生的喜怒哀樂,因此聽藏戲實際也是在感悟和體會,一曲一調,一章一節也許正應和了你心靈深處的真性情,所以有人在聽時便邊舞邊合,這便是藏戲唱功的神奇了。
藏戲的形式也大有可說之處,僅面具就多樣而且表意豐富,這有點象京劇,借助臉譜能夠反映人物的性格形象,不過前者的色彩不是直接勾勒在人臉上,藏戲佩帶的面具造型粗獷、抽象。從形狀上分,藏戲面具有直板式的,也有形象立體的,而質地則多為皮革、絨布,也可以泥塑而成。至于顏色的表意:黑色代表陰險,紅色代表權力,黃色代表智慧……傳統悠久,博大精深,這就是藏戲得以傳世的根本所在了。
盡管短暫的接觸,使得我至今還沒有完整的欣賞過一場藏戲。但是以采訪為機緣,在視聽中感受震撼,在震撼中有所感悟,藏戲在我的西藏之行中已經注入了額外的意義,它也將我引入西藏的神奇之中。
有著千年悠久歷史的藏戲藝術,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風雨洗禮之后,時至今日,猶如一朵盛開在西藏高原上的雪蓮花,深深地扎根在西藏人民的心靈深處。藏族人民通過它歌頌生活的真、善、美,鞭笞現實中的假、惡、丑。可以說,她是藏族群眾衡量生活的一把尺度,是高原兒女創造的一個藝術奇珍。
《藏戲》讀后感二
前幾天,我讀了《藏戲》,本來是覺得很無聊,沒有什么事情做,于是就翻了一下語文書,無意間翻到了《藏戲》這篇課文,剛開始我想:切!這作者真無聊,戲有什么好寫的啊,河南頻道晚上《梨園春》欄目不是天天播么?但是我看到了前幾句后,我才知道,“藏戲”,不是普通的戲劇。
文章開頭寫了: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是戴著面具演出的呢?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在演出時是沒有舞臺的呢?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還沒有結束的呢?只從這幾句話中,我就可以理解到“藏戲”與“豫劇”、“京劇”、“黃梅戲”······相比來說,是比較另類的,因為我想:“藏戲”竟然帶著面具演出,而且還沒有舞臺,更不可思議的是一部戲竟然演三五天還不結束演員們真厲害啊!
這就要從西藏高僧唐東杰布的傳奇故事講起了。相傳在雅魯藏布江上沒有橋梁,但是有許多人們試圖想過河,都被咆哮的江水吞噬了,唐東杰布為了架起橋梁讓人們過河,就許下宏遠發誓架橋,但當時的塘東杰布一無所有,招來的只有一陣陣哄堂大笑,唐東杰布在山南瓊結,認識了七位能歌善舞的姑娘,組成了第一個戲班子,用歌舞說唱的形式,演宗教故事,歷史傳說,勸人行善積德,后來人們被塘東杰布感動了,就開始支持塘東杰布,有的出錢,有的捐出鐵塊,有的人跟隨塘東杰布出力幫忙架橋,就這樣,唐東杰布在雅魯藏布江上架起了58座鐵鎖橋,同時,人們也愛上了“藏戲”,當人們被姑娘們俊俏的容貌,婀娜的舞姿所陶醉的時候,不禁發出感嘆:莫不是“阿吉拉姆”下凡跳舞了吧,后來,人們就把藏戲稱為“阿吉拉姆”唐東杰布成為了藏戲的開山鼻祖。
看過這篇課文后,我明白了,只要敢于去做,沒有什么事情不可能,我想到了我自己,平時改作業時,我總是喜歡問別人,很少自己思考寫出來,現在我知道了,只要自己思考也能做出來的。
《藏戲》讀后感三
一聽到藏戲,尤其是身在他鄉,就仿佛到了遼闊的草原上,感受著高原的藍天白云。這話并不夸張。藏戲的聲音悠遠而鏗鏘,象冰川汩汩的流水,又如高原遒勁的疾風,它是唱者全身氣力的投入,它的感情充沛而豐富,曲調跳動而激越,帶點悲傷,帶點憂郁,更包含滄桑;藏戲是高原的藝術,自然融入的高原的氣魄與雄渾。它那類似西洋詠嘆調的唱腔能把人的心緊緊抓住,一頓一揚,忽高忽低之間,貫穿消融了人生的喜怒哀樂,因此聽藏戲實際也是在感悟和體會,一曲一調,一章一節也許正應和了你心靈深處的真性情,所以有人在聽時便邊舞邊合,這便是藏戲唱功的神奇了。
藏戲的形式也大有可說之處,僅面具就多樣而且表意豐富,這有點象京劇,借助臉譜能夠反映人物的性格形象,不過前者的色彩不是直接勾勒在人臉上,藏戲佩帶的面具造型粗獷、抽象。從形狀上分,藏戲面具有直板式的,也有形象立體的,而質地則多為皮革、絨布,也可以泥塑而成。至于顏色的表意:黑色代表陰險,紅色代表權力,黃色代表智慧……傳統悠久,博大精深,這就是藏戲得以傳世的根本所在了。
盡管短暫的接觸,使得我至今還沒有完整的欣賞過一場藏戲。但是以采訪為機緣,在視聽中感受震撼,在震撼中有所感悟,藏戲在我的西藏之行中已經注入了額外的意義,它也將我引入西藏的神奇之中。
有著千年悠久歷史的藏戲藝術,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風雨洗禮之后,時至今日,猶如一朵盛開在西藏高原上的雪蓮花,深深地扎根在西藏人民的心靈深處。藏族人民通過它歌頌生活的真、善、美,鞭笞現實中的假、惡、丑。可以說,她是藏族群眾衡量生活的一把尺度,是高原兒女創造的一個藝術奇珍。
看過“藏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