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期末卷語文試題
七年級期末卷語文試題
2、在《錢塘湖春行》一文中,作者通過動物,描寫了春天欣欣向榮的詩句是: , 。
3、如今正是秋高氣爽的時期,你能寫出一聯與秋有關的詩句嗎 。
4、在下面語段橫線上填人關聯詞語正確的一項是 ( )
有些人喜歡用顯微鏡去觀察一片葉子,有些人喜歡用肉眼去細看木頭的年輪。_____ 真正去認識一棵樹,________必須從枝葉到根本,從過往的清風到枝干的神韻都注意到,同樣,當我們正視生命時,________只從細微末節著眼,________是對自己生命的一種侮蔑。
A、但 卻 如果 便 B.因為 就 如果 便
C.而 卻 因為 就 D.但 就 因為 就
5、在《童年》中,我們的小主人公最喜歡誰,你覺得這個人為什么讓人喜歡,寫下來
。
6、我們即將告別童年,在童年逝去的時刻,你最想對“她”(童年)說些什么?(不少于50字)
第二部分 閱讀訓練
(一)閱讀下文,回答下列問題
①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怡然稱快。
③于土墻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常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塹,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見二蟲斗草間,觀之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驚恐,神定,捉蛤蟆,鞭數數十,驅之別院。
1、本文作者______,是_____代文學家。
2、第一段在全文中起的作用是什么?(從結構和內容兩個方面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第二、三、四段中記敘到了觀察到的哪些“藐小微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在描“物外之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四段畫線句子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譯句:
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 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下文,回答下列問題
挽留
因為小健期中考試成績提高不多,他媽媽決定辭掉來家教的大學生王酈。那天下午是王酈來進行最近一次輔導——分析期中考試的各科試卷。
小健和媽媽去了趟附近商廈,回樓時剛好和王酈相遇在街角。他們互相打招呼時,街角那兒有個突發事件——輛運送果品的帶斗汽車在拐彎時,因為上面堆碼的紙箱沒有固定好,最高處一只紙箱跌落了下來,并且立刻裂開,滾出了許多獼猴桃來;開車的司機沒有發現,車子飛快地駛遠了。這時就有一些過路人去撿拾那些獼猴桃,有個騎自行車的男子,撿了不少抱在胸前,搖晃著身子,去往自行車前面的鐵筐里裝,那自行車就停在小健身旁的馬路邊。小健駐足觀望,媽媽拽著他胳臂拉他回家。后來母子倆和王酈一起進了家門。
王酈和小健在那邊屋里,小健媽在廚房里準備晚飯。這是最后一課,事前已經在電話里跟王酈挑明。小健媽跟出差在外的小健爸通電話時,他對她說:“現在愿意家教的大學生有的是,物美價廉,任咱們挑選,王酈既然沒能給小健提高幾分,好說好散就是。”是呀,散是散定了,一會兒怎么個好說,且打打腹稿。
小健媽到廳里餐桌邊坐下拆菜,耳朵里捕捉著那邊屋里的聲息。王酈正在給小健分析語文試卷。
只聽小健說:“……你跟我說這個干什么?卷子上又沒有……”
是不是因為反正就要撤退了,王酈在胡亂敷衍?小健媽把身子側得更厲害些,拆菜葉的動作仿佛電影里的慢鏡頭。
王酈在說:“……剛才樓下,街角那兒,那個撿獼猴桃的人,離咱們好近,是吧?你注意到他的肢體語言了嗎?肩膀左右晃悠,頭也一扭一扭的……要知道,人的修養﹑品格,不僅體現在話語上,也不僅體現在面部表情上,有時候會更多地體現在肢體語言上,那是很微妙的,你從小就應該懂得觀察﹑分析人的肢體語言……你說,他那肢體語言,加上那臉上的表情,是在傳達著怎樣的意思?……”
“我知道,他是在說:今天真撈著了呀﹗他高興得了不得﹗是呀,買彩票得大獎,總還掏了點錢呀,他那些獼猴桃可是白來的啊﹗”
“你對他的這種精神狀態,作怎樣的評價?””
“嗨,他不對唄,這誰不知道?怎么,要我就這事兒寫篇小作文么?考都考完了,還模擬什么 ?”
“……我只是想跟你交流一下內心的感受。你知道我看見他那肢體語言,很受刺激。過去上語文課,老師也給我們解釋過這些詞語:卑微﹑卑下﹑卑賤……那個人也許并不是非常糟糕,社會上一些人比他更污糟,不是還有刑事犯罪的嗎?我是想,我們這樣家庭的學生,一般對刑事犯罪是深惡痛絕的,但是對人格的自我把握,有時候就不那么自覺,比如看到這樣一個撿獼猴桃的人,呈現出那樣一種‘咦呀,今天可讓我撈著啦’的肢體語言,如果只是覺得有趣,或者竟然麻木不仁,那就不好了……我覺得我們應該從心底里生發出一種鄙夷,那個人真是太卑下了﹗……”
“他不過是撿了些獼猴桃罷了,沒偷沒搶,警察來了又能把他怎么樣?”
“……可是我覺得觸目驚心。這種事不能做,更不該有這樣卑下的心理活動和情感表達……”
“那你又能把他怎么樣?抓起來么?狠批一頓么?當時,你不也沒去干涉他么?人家騎上車,一溜煙遠了去……現在,肯定在他家吃那些獼猴桃呢﹗”
“是的,我也沒能站出來制止他……為這事確實也犯不上去抓他,但是,我心里當時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