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角和補角》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如果兩個角的和是一個直角,那么稱這兩個角互為余角,簡稱互余,也可以說其中一個角是另一個角的余角.補角概念:如果兩個角的和是一個平角,那么這兩個角叫互為補角.其中一個角叫做另一個角的補角。以下的余角和補角說課稿供大家參閱!
《余角和補角》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一、說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是 華東師大版 標準實驗教科書初中數學七年級第四章的內容。一方面,這是在學習了角的大小比較的基礎上,對角之間關系的進一步深入和拓展;同時又為今后證明角的相等提供了一種依據和方法,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本節教材的編排特點是從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驗數學問題,歸納數學理論,同時利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
2、學情分析
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獨立思維能力較差,動手操作能力相對稍強,能在教師引導下低起點、小步距進行探究。整體邏輯思維能力正在從經驗型逐步向理論型發展,初步具備了觀察、思維以及想象的學習能力,愛發表見解, 在教學中應抓住這些特點,一方面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發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教學目標知識目標:了解余角、補角的概念,掌握余角和補角的性質。
能力目標:使學生初步接觸和體會演繹推理的方法和表述,使學生能用方程思想來處理圖形的數量關系。
情感目標:通過探索互余、互補角的性質,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促進良好的數學觀的養成。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余角與補角的概念及性質
教學難點:余角與補角的性質應用
三、教學教法1、教法:本節課采用“學案導學法”教學。這種教學方法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數學活動為主線”的指導思想,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并同時直觀動態演示以突破學習難點。
2、學法:教師將預先編寫好的導學學案,在課前發給學生,根據所教班級的學生的特點,采用“參照學案、自主閱讀、獨立思考、提出疑問、分組探究、合作學習、知識總結”的學習方式。
3、教學手段:采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增加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果。
四、教學流程驗收成果
1、概念:
①如果兩個角的和等于 ( ),就說這兩個角互為余角。
符號語言:如果∠α+∠β= ,那么∠α和∠β互為 。
反 之:如果∠α與∠β互為余角,那么∠α+∠β= 。
②如果兩個角的和等于 ( ),就說這兩個角互為補角。
符號語言:如果∠α+∠β= ,那么∠α和∠β互為 。
反 之:如果∠α與∠β互為補角,那么∠α+∠β= 。
設計意圖:讓學生知道互為余角和互為補角的概念,并會用文字語言和符號語言表示。
溫馨提示:互為余角、互為補角的兩個角只與 有關,與 無關。
設計意圖:挖掘概念的內涵、外延,注重在看似“無疑”處設疑,充分拓展學生思維的開闊性,讓學生熟悉從多角度對概念進行思考。
2、試一試:你最棒!
(1)判斷:
①∠1+∠2=90°,則∠1是余角 ( )
②∠1+∠2+∠3=90°,則∠1、∠2、∠3互為余角。 ( )
?、廴绻粋€角有補角,那么這個角一定是鈍角。 ( )
?、茆g角沒有余角,但一定有補角。 ( )
(2)找朋友:圖中給出的各角,哪些互為余角?哪些互為補角?
10° 30° 50°| 10° 30° 60° 80°
60° 40° 80°| 100° 120° 150° 170°
設計意圖:進一步強化兩個角互余或互補的數量關系,使學生對概念的學習得到及時鞏固。 (3)已知∠α的余角是∠α的兩倍,則∠α的度數是 度。
設計意圖:目的是讓學生對余角和補角的概念有更加深化的了解和應用,并且使學生學會用方程思想來解決問題。
3、性質 ①等角的補角 ;
?、诘冉堑挠嘟?。
設計意圖:通過填空使學生了解互為余角、互為補角的性質。
思考題:
如果∠1與∠2互余,∠3與∠4互余,且∠1=∠3。那么∠2與∠4相等嗎?為什么?
設計意圖:這道題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解答來證明互為余角的性質。著重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思考過程,并歸納性質,培養學生由具體問題抽象出幾何命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余角和補角》說課稿拓展延伸:
1、如圖,已知∠AOC=∠BOC=90°,∠1=∠2,則∠1的余角有那些?
與∠2互補的角有那些?請分別寫出來。
2、動手實踐探究:
按圖所示的方法折紙,然后回答問題:
課堂小結:
這節課,使我感受最深的是……
我感到最困難的是……
我學會了什么
設計意圖:其目的是讓知識形成體系,理
清新知識,培養學生概括提煉能力。
達標檢測:
1、如果∠1+∠2=90°,∠2+∠3=90°,那么∠1=∠3的理由是 ;
2、已知:∠A=72°,那么∠A的余角= ;∠A的補角= ;
附加題:已知一個角的補角是這個角的余角的3倍,則這個角等于 度。
設計意圖:使教師得到反饋信息,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能按時做對達標檢測就達到學習目標,做到了“堂堂清”,并且將所學知識通過訓練,內化為解題能力。
如圖,已知直線AB與CD相交于點E,且∠CEF=90°,寫出所有互補和互余的角。
《余角和補角》說課稿
課后反思:
學案最后要求學生寫課后反思
設計意圖:最后學案中安排學生寫課后反思,這樣可以使學生對照學習目標,知道自己哪些方面沒有學透,以便課下及時補救。
五、教學評價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教材的實際從不同方面確定了教學目標,在教學中運用“學案導學法”,始終堅持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讓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堅持“數形結合”,從學生熟悉的知識著手,例如講余角和補角的性質的時候,先以代數的形式出現,然后在練習中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