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聽泉教學設計 鼎湖山聽泉說課稿
《鼎湖山聽泉》教學設計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四自然段。
2、理解課文內容,憑借課文中的具體語言材料,通過想象感受泉聲的美妙,增強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結合語言環境理解重點詞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難點:憑借語言材料想象泉聲的變化,體會泉聲的美妙有趣。
[教學過程 ]:
一、情景導入 ,尋找支點:
1、同學們,聽,傳來淙淙流淌的聲音,(點擊封頁),搖鈴擊磬似的、清亮圓潤。依稀仿佛我們又來到了鼎湖山,讓我們跟上作者的腳步去看一看那清亮的泉水,聽一聽那美妙的泉聲。
2、請同學們采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去把課文美美地讀一讀。
3、讀完課文,你最想說什么?學生自由說。
4、是呀,多么奇特的鼎湖山,你是從課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愿意說說嗎?找好朋友去交流。開始。
5、誰愿意把你的收獲與大家一起分享?
二、圍繞支點,旋轉球體:
(一)、相機出示:過了……前進。
1、對于他的讀,你有什么感受?點評,評的真精彩,相信你讀的更精彩,你來讀一讀。
2、從他的讀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想不想親自去看一看?播放“交錯流瀉”
4、你想說什么?(學生說后,讓學生有感情地說):真令人陶醉!太美了!真是生機勃勃!師評:(嘗)我想,那味道一定很不錯。(帶回來)有機會親自去看看,好嗎?(希望到處都是)大家都努力,你的愿望會實現的。(拍攝)拍好后,與大伙一塊欣賞,好嗎?
5、指導朗讀:那你現在準備怎么讀,自己試試。誰來讀?對于他的讀,你有什么想法?你想不想試試。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二)繼續說,出示“泉聲隱到了……音響。”
1、聽出來了嗎? 安詳厚重的鐘聲和歡快活潑的泉聲,那你準備怎樣讀,自己試試。
2、指導朗讀:還想不想聽?指名讀,評(聽了你的讀,我眼前真的浮現出了涌流的泉水,你真了不起!)再指名讀(你是如何品味的,把你的品味讀給大家聽聽好嗎?評:聽了你的朗讀,連泉水都不想走了,你讀的比寫的還好!誰愿意和他比?)齊
師評:剛才,———把這個詞語理解了,所以讀的非常好,誰來像他那樣讀一讀?對于他的讀,你有什么想法?
我從同學們的表情上就知道同學們非常喜歡這里,我們一起讀一讀,讀出你的喜愛。老師給你們配上音樂。
三、學習課文第三節:
1、這是一座——借宿(引讀)。
2、(擊出現慶云寺圖片)瞧,這就是千年古剎慶云寺。寺內:(齊讀:繁花似錦、古木參天)
3、今夜,我們決定就在這座寺院里入宿,是什么留住我們的腳步?學生自由說,師評:(聲音)是呀,這聲音太獨特了!(想欣賞)嗯,余興猶存,想欣賞個夠。(有關寺院)千年古剎,難得一見嗎!
四、學習課文第四節:
1、是呀,在古老安謐的寺院內聽泉就更真切了。讓我們細細聆聽。(邊看課文邊聽,教師范讀)
附:古人云: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華,得煙云而秀媚,小溪,澗水,細流,飛瀑,水源不同,發出的聲響也不同,讓我們細細聆聽。
2、你最喜歡哪種泉聲?(找出一組詞,板貼聲音)我也很喜歡。
3、師:隨著山勢,山泉時寬,時窄,時急,時緩,泉聲也時時變換調子。你們能不能通過四人一小組選取最喜歡的朗讀方式,可以是齊讀、輪讀、分角色讀等等,邊朗讀邊品位,從而變成一首首“泉之曲”。(板畫五線譜)可以開始了嗎?
4、哪一組先來?指小組讀,評:你發現他們的與眾不同之處了嗎?
指名讀:你們一組示范一下。評:聽了你們的朗讀,老師仿佛看見了那清亮的泉水,聽到了那悅耳的聲音,還仿佛欣賞著一曲歡快活潑的交響樂。
范讀:我也很喜歡泉聲,也想讀一讀,行嗎?問:聽出來了嗎?再試試看,自由讀。
指小組讀,誰來?還有嗎?
邊小節邊板書:真了不起,你們為大家奏響了一支支美妙的泉之曲,那變幻莫測的泉聲如一個個跳動的音符,令我們回味無窮。(簡筆畫)
5、齊讀,讓我們結伴同行,一起去聆聽、辯識、品味(點擊背景音樂)
6、其實呀,這里的泉聲遠不止這些,(板畫:其它音符)讓我們閉上雙眼,點擊聽一聽,再次去聆聽、辯識、品味,你仿佛還聽到哪些美妙的泉聲?(自由說,孩子嬉戲,小雨珠,炸雷,快馬,評價:能運用學過的句子,真不錯!你的課外知識真豐富!你的想象力簡直可以和作者媲美了!真生動!很形象!真令人陶醉!美極了!(這么美的泉聲,我們是不是應該用美一點的語句去形容?)
7、作者那傳神的描寫,我們怎么會有身臨其境之感呢?這么美妙的泉聲,我們不禁都想一睹為快。
五、回歸支點,升華中心:
1、點擊圖片,鼎湖山草豐林茂,涓涓細流靜靜流淌,終年不息,是泉水滋潤著鼎湖山萬物,是清泉孕育出蓬勃生機。
2、正因為如此,課文的結尾作者說-------(引讀)
3、短短的四十分鐘的鼎湖山之旅即將結束,你想說什么?
小結:是啊,祖國山河秀麗,我們曾登過永濟的鸛雀樓,領悟過“更上一層樓”的哲理,我們曾游覽過河上的趙州橋,驚嘆過他的堅固和美觀,今天我們又一起游覽了廣東肇慶的鼎湖山,聆聽了那清亮圓潤的泉聲,祖國秀麗的山川,怎能不令我們神往。讓我們在這美妙的音樂聲中,把鼎湖山獨特的泉聲留在我們腦海里(點擊作業 ),你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去閱讀有關鼎湖山的資料并介紹給你的熟悉的人聽,有興趣的同學也可以去寫一寫。
《鼎湖山聽泉》說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鼎湖山聽泉》,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準備、教法和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一)教材和學情分析
《鼎湖山聽泉》是蘇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吟哦諷誦而后得之”中的開篇課文,本單元的中心內容是“自然山川”。指導蘇教版九年級教材改變七、八年級課文以單元內容為主題編排的結構,而是將一組內容、形式和語言有聯系的課文,圍繞一種讀書方法整合起來,構成綜合性極強的單元。本單元的讀書方法是“吟哦諷誦而后得之”,就是要學生放聲讀,讀得準確、流暢,沉浸在其中,讀出文章的味道來。讀了以后能理解文章的意思,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新課標》中也強調“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作者之間對話的過程,各個學段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語文教學要注意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意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
《鼎湖山聽泉》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文章以美侖美奐的筆調,記敘了在景區的所見、所聞、所感,以寫在鼎湖山聽泉的感受為中心,重點寫“途中聽泉”和“山寺聽泉”,全文語言優美,詞匯豐富,表達了作者對鼎湖山泉水的喜愛,對大自然的熱愛。作為本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鼎湖山聽泉》可以作為示例,指導學生在“吟哦諷誦”中注意作者感情嬗變的歷程以及對人生和歷史的感悟。
九年級的學生對語言文字有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富于想象,喜歡朗讀語言優美的寫景散文。本課語言生動易懂,學生可以在讀中領略鼎湖山泉聲的美妙。
(二)教學目標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以及學情分析,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如下三項:
知識與能力:體會散文優美的語言,學習以空間轉換為順序組合材料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指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體味感情。并讓學生各抒己見,找出自己最欣賞的語段或句子,闡釋欣賞的理由。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熱愛祖國秀美河山的感情,體會作者對人生哲理的領悟。
(三)教學重、難點
課標提倡在讀中感悟、讀中體會,但感悟與體會是不能泛泛而談的,要結合具體的詞句來談因此,根據課文特點,我確定本課的重點是:感悟課文第八自然段相關泉聲的生動描寫,深切感受泉聲的美妙和作者從中獲得的人生哲理的領悟,并有感情地讀好相關段落。這也是本課的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我準備采用的教法是對話法和探究法。這不僅能夠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而且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閱讀的主動性,更好地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地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學法上,我貫徹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的指導思想,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采用的學習方法是:
1、誦讀品味法,還課堂以朗朗書聲,通過讀對學生進行美的熏陶,培養學生熱愛優秀文化的精神。 2、討論法,讓學生真正參與教學活動,在討論的過程中積累知識,感悟文章。 3、勾畫圈點備注讀書法,培養學生默讀的習慣,在閱讀過程中理解文章主要內容抓住關鍵語句,在理解的基礎上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讓學生在閱讀中養成動手動腦的良好閱讀習慣。
三、教學準備
1、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設定的教學任務,突破重難點,我準備了多媒體、課件,并準備一首優美的輕音樂。
2、發放《鼎湖山聽泉》學案,指導學生預習本課。學案內容包括:鼎湖山介紹,上網查查看鼎湖山的風光圖片;作者介紹;生字詞學習;以及誦讀要求。
新課標強調發展學生語文實踐能力,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而課前預習便是一個絕好的鍛煉機會。
此外還要引導學生充分正確的利用網絡資源,培養學生查資料的能力和習慣。讓學生提前進入新知識領域,教師要充分相信他們的能力,給他們展示、交流的平臺,促進學生課前預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從而讓學生自主學習成為習慣。
四、說教學程序
本課安排兩課時,本課是第一課時。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七個環節展開。
(一)緊扣題眼,以疑導學
學生的已知經驗是其思維的源泉課一開始,我板書課題《鼎湖山聽泉》,“聽”字故意寫成繁體字,并趣解“聽”字,由此提醒學生讀書要“入耳、入目、入心”,學習本課,品味泉聲美妙更要“入耳——去聆聽、入目——去辨識、入心——去品味”,才能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然后由“聽泉”這一題眼,引導學生看題質疑:去哪里聽泉?泉聲是怎樣的?由此揭示話題:“今天,老師就和大家一起去廣東省肇慶市的鼎湖山聽泉”抓住題目中的“聽”字引入,通過質疑,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從中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直扣文章中心
(二)自主閱讀,整體感知
1、聽配樂朗誦,讓學生靜下心來想象跟隨作者以其游覽鼎湖山。在聽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在文中圈出作者的游蹤,畫出作者的游覽路線圖。
配樂朗誦結束后給學生整理的時間,然后請兩位同學在黑板上畫出路線圖,老師作適時地評價反饋,鼓勵學生聯系文本,展開想象。
經過學生交流評價后明確本文的移步換景的寫作順序,時間上:黃昏、晚飯后、入夜;地點上:岸邊、寒翠橋、山中、補山亭、慶云寺。
2、在感知全文的基礎上,教師再次強化誦讀,要求學生自由朗讀,品味優美景色的描寫,想一想,作者上了鼎湖山后被什么深深地吸引了?課文重點描繪的是什么?
學生在讀后交流,會抓住文章的中心,作者著重寫泉,而且著重從聽的角度去寫泉聲。文中共有四次對泉聲的描寫,其中第八小節慶云寺聽泉是重點描繪。
(三)精讀感悟,積累運用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不動筆墨不讀書,勾勾畫畫好方法”精讀課文的好處是:學生讀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學生理解得越好,朗讀就越有感情“讀中想象”是學習寫景文章的重要方法之一,讓學生在充分朗讀第八小節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句發揮想象,將優美的文字在腦海中形成一幅幅美麗的畫卷,體會其表達效果,這有助于學生語言的積累與運用能力的提高。
教師播放音樂《高山流水》,發動學生多種感官,從多個角度去感受美。
教師提問引導學生思考, “作者夜宿古寺,聽到的泉聲又是怎樣的?”讓學生到文中動手勾畫
根據學生的匯報,精讀重點部分:“那像小提琴一樣輕柔的,是在草叢中流淌的小溪的聲音;那像琵琶一樣清脆的,是在石縫間跌落的澗水的聲音;那像大提琴一樣厚重回響的,是無數道細流匯聚于空谷的聲音;那像銅管齊鳴一樣雄渾磅礴的,是飛瀑急流跌入深潭的聲音”
為了能讓學生通過此段的學習落實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體會作者用耳聆聽、用眼辨識、用心品味出的泉聲的美妙,我設計了以下環節:
(1)學生可能對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銅管齊鳴的聲音不太熟悉。我在課前準備了相關音樂聲,讓學生通過聽覺去感悟“輕柔”“清脆”“厚重回響”“雄渾磅礴”等形容詞的特點,進而想象作者筆下泉水的聲音。
(2)質疑理解前瞻后聯
在重點句段教學時,我們要處理好整體與部分的關系,要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前瞻后聯,培養學生聯系上下文整體理解文章的好習慣
老師以問題啟發學生:“為什么作者會由聽到的泉聲聯想到這些水流的情景?作者的耳朵真的有那么靈嗎?”引導學生聯系上文,明白作者之所以想到了這些,是因為白天作者已經看過這些景象、聆聽過泉聲,所以入夜后再次聽泉聲,他能聯想到白天時所看到的景象。
(3)結合導語,引導學生思考,作者聽泉除了用耳,還用了心,從泉聲中,作者感悟到了什么人生哲理呢?這是一個開放式的提問,要求學生在研習文中相關語句“歷史的變遷,生命在誕生、成長„„”后,生生互動,相互討論,不拘一格自由發揮。教師一定要消除學生對答錯問題的恐懼,鼓勵學生踴躍作答,完整地表達思想。教師要作適時的評價反饋,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讀寫結合運用積累
在閱讀教學中培養閱讀能力但不能忽視寫的能力,語文要崇讀學寫,結合課文特點,注重引導學生由讀到寫、讀寫結合,方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因此,在學會感悟了泉聲的美妙后,我把練筆擠進課堂:引導學生用“像„„一樣的,是„„”仿寫一段話
(四)以讀促講,升華情感
“泉水繞過樹根、拍打卵石、穿越草叢、流連花間„„最后泉水流進了我的心田”引讀最后一自然段“鼎湖山的清泉是如何滋潤萬木,蘊育生機?”讓學生再回讀全文,用心再次聆聽、辨識、品味新課標提出在教學中我們要關照全文,由部分再回到整體,讓學生形成對文章整體把握的能力
(五)課后再讀,背誦語段
1、要求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背誦文中幾處寫泉聲的段落。從優美文字中領略祖國的大好風光。
2、通過學習,重視聽覺在觀景時的作用。布置習作《聽雨》,要求仿照第八小節,用比喻的修辭從各個角度來寫聽雨,寫出雨聲的層次感。
看了“鼎湖山聽泉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