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下冊語文第五單元試題
九年級下冊語文第五單元試題
裊裊炊煙,秀水青山在整個湘西大地上qīng訴著淡幽的神韻,quán 釋著恬淡的美麗。那古褐蒼蒼的吊腳樓映襯在熙來攘往的人群中,鱗次櫛比的小木屋別致而優雅,小小古鎮如畫卷般地搬開在茫茫天地中,這就是我心儀已久的鳳凰古城。chánɡ yánɡ在如詩如畫的唯美景色中,你永遠也不會覺得膩煩。
2. 下列標點符號使用有錯誤的一項是( )(2分)
A.“這頭母牛賣多少錢,老婆婆?”那人問道。
B.《春》選自《朱自清散文全集》(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C.“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
D.得意時,應準備一條退路;失意時,要尋找一條出路。
3. 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不正確的一項是 ( )(2分)
A.某影星因涉嫌容留他人吸毒罪被刑事拘留,在娛樂界引起軒然大波。
B.清明節將至,學校已制定計劃,組織學生瞻仰烈士墓碑,緬懷先烈們的豐功偉績。
C.經過共同努力,泰州市終于成功評為全國文明城市,其歷程之艱辛真是不堪設想啊。
D.曉華同學的作文,構思別具匠心,選材圍繞中心,獲得了老師們的一致好評。
4. 根據提示補寫名句或填寫課文原句。(8分)
①江山代有才人出, 。
② ,病樹前頭萬木春。
③ ,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④但愿人長久, 。
⑤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
⑥學而不思則罔, 。
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成為遠隔千山萬水的朋友之間表達深情厚誼的不朽名句是“ , 。”
5. 名著閱讀。(6分)
⑴ 課文《“海盜”生活》節選自美國作家馬克• 吐溫所寫的《 》第14章,本章描述了主人公湯姆和小伙伴喬、哈克三個小“海盜”在 島的清晨生活。(2 分)
⑵ 請根據《西游記》第七回的回目“八卦爐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簡要概括出本回的主要情節。(80個字左右)( 4 分)
6.專題與語文實踐活動。(8分)
(1)【對聯撰寫】閱讀下面一則新聞,以對聯的形式概括出主要內容。(2分)
為貫徹落實泰州市教育局關于深入推進開展素質教育“5+2”工程的文件精神,充分活躍校園文化生活,①不斷推行學校藝術教育的深入開展,某中學附屬初中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學校藝術教育活動。2015年1月16日下午,某中學附屬初中在學校湖源樓報告廳舉行了社團匯報演出暨“迎新年聯歡會”。②通過學生社團精品化、特色化的探索實踐,使大家受到了藝術的熏陶。
文藝展演綻奇葩
(2)【修改病句】消息中兩處劃線句子的語言表述有語病,請你修改正確后抄寫在下面橫線上。(2分)
①
②
(3)【專題研討】①本學期對《狼》專題進行學習探究后,你積累了一些與狼有關的成語,請你寫出兩個: 、 。(2分)
②你將這些成語與其他內容進行比較,如在蒙古和我國新疆,一些古詩和諺語中,狼是英雄的象征,有人喜歡以“狼”為人名;在歐洲一些國家的傳說中,狼還被尊為人的保護神,你從中獲得了什么啟示?(2分)
二、閱讀理解(共60分)
(一) 閱讀蘇軾的《浣溪沙》一詞,完成第7題。(6分)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①,牛衣②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③。敲門試問野人④家。
【注】該詞是蘇軾在徐州作官所寫。按當時風俗,天大旱,地方官員要向天求雨;下了雨,又要向“龍王爺”謝雨。這首詞是蘇軾途經農村去謝雨記下的見聞之一。①繅(sāo)車:繅絲車,抽絲工具。②牛衣:這里泛指用粗麻織成的衣服。③漫思茶:想隨便去哪兒找點茶喝。④野人:農夫。
7. (1) 全詞刻畫出一位謙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僅
一句就將一位太守與普通農民的關系寫得親切自然。(1分)
(2) 上片寫初夏田園風光,請描繪“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的景象。(2分)
(3) 雖然旅途疲憊,但詞人作為一方父母官仍展現出體恤民情的精神風貌,除此以外你還讀出哪些感情?(3分)
(二) 閱讀文言語段《蒲松齡著書》,完成8~11題。(14分)
蒲留仙先生《聊齋志異》,用筆精簡,寓意蘊藉。相傳先生居鄉里,落拓①無偶,性尤怪僻,為村中童子師,食貧自給,不求于人。作此書時,每臨晨攜一大磁罌②,中貯苦茗,具淡巴菰③一包,置行人大道旁,煙茗置身畔。見行道者過,必搜奇說異,隨人所知;渴則飲以茗,或奉以煙,必令暢談乃已。偶聞一事,歸而粉飾之。如是二十余年,此書方告蕆④。故筆法超絕。 (節選自清•鄒弢《三借廬筆談》,有刪改。)
【注】①落拓:貧困失意,景況凄涼。②罌(yīng):大腹小口的瓶或罐。
③淡巴菰:煙草。④蕆(chǎn):完成。
8.根據要求,完成下列兩小題。(6分)
(1)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文言字詞。(4分)
①為村中童子師( ) ②置行人大道旁( )
③如是二十余年( ) ④此書方告蕆( )
(2) 下列各句與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分)
例句:歸而粉飾之
A.至之市,而忘操之(《鄭人買履》) B.舟已行矣,而劍不行(《刻舟求劍》)
C.乃以瓦布之,而動如初(《梵天寺木塔》) D.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幼時記趣》)
9.用“/”標出下面句子的兩處朗讀停頓。(2分)
相 傳 先 生 居 鄉 里
10.翻譯下列句子。(4分)
(1) 食貧自給,不求于人。(2分)
(2)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酈道元《三峽》)(2分)
11.文中許多地方都表現了《聊齋志異》“筆法超絕”的原因,請你概括出兩點。(2分)
(三) 閱讀黃昉苨的《土豆英雄傳》一文,完成12~14題。(10分)
①今天誰能想到,土豆剛抵歐洲便遭到冷遇。人們能夠辨認出玉米是小麥的親戚,辣椒和花椒很相似,唯獨沒見過這種“雞蛋大小的球根”。《圣經》上也沒有關于這種植物的記載!這讓虔誠的神職人員犯了難:我們該吃這種植物嗎?吃它是否違反了上帝的旨意?
②不過,天生土豆必有用。比起傳統的小麥等作物,相同面積上種植的土豆能產生2到4倍的熱量,且只需3到4個月的時間就能成熟。在小麥欠收的年份,土豆往往收成不錯。更何況,我們的小英雄能伸能屈,在任何形態的土壤中幾乎都能茁壯成長。
③最后一錘定音的,是當時的草藥學家。古代歐洲人也使用草藥治病,并且有著“以形補形”的思想。不幸的是,面相丑陋的土豆成了一個絕佳反例:它表面粗糙,形狀古怪,在當時的醫生看來,活像是麻風病人的手。讀多了歷史,就會發現人類就是這么神奇:海洛因起初被當作包治百病的良藥,同時被發明的阿司匹林反倒因為“不安全”被雪藏了幾年;劇毒的水銀自古以來都被中外醫生當藥用;土豆這頂“麻風病”的帽子一戴就是100多年……
④直到饑荒與戰爭在歐洲蔓延。
⑤這回挽救土豆聲譽的,又是一位藥劑師。法國科學家安東尼·帕門提爾原本是軍隊里的藥劑師,在戰爭期間被普魯士人俘虜。此前,因為饑荒,普魯士很多窮人都開始食用土豆。很自然地,土豆成了帕門提爾在大牢里僅有的主食。3年的土豆牢飯吃下來,他成了土豆的忠誠擁護者。
⑥恰巧,1770年法國遭遇農作物欠收,法國科學院辦了一場論文競賽,主題是“能夠減少荒年災難的食物”。帕門提爾毫不猶豫地寄了一篇土豆頌歌過去,一舉得獎。據說,路易十六對帕門提爾說:“總有一天,法國會感謝你為窮人找到了面包。”
⑦土豆英雄終于找到了大顯身手的機會。歐洲各地都開始推廣這種便宜好吃熱量高的食材,在同樣的土地面積中,人們能收獲比原來多得多的糧食。由此,歐洲北部的人口開始了大幅度的增長。其中最顯著的例子是愛爾蘭,這個國家的小麥總產量大約能供養500萬人口,但在1840年,當地人口達到了900萬。毫無疑問,土豆是這一結果最大的功臣。
⑧此時,大英帝國正處在跨越生物性限制的時代——新作物的引進與農耕技術的改良將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了出來,英國各地紛紛從農業轉向制造業,而愛爾蘭地區的人民吃著土豆,為英格蘭地區那些進入城市的工人生產農產品。
⑨世界再也回不到原來的模樣了。托土豆小英雄的福,工業革命即將到來。
(摘自《中國青年報》2014年9月24日,有刪改)
12.結合選文內容說說土豆被稱之為“英雄”的原因。(3分)
13.按照要求完成下面兩小題。(5分)
(1) 從語言的準確性角度,分析第②段中加點詞“幾乎”的作用。(2分)
(2) 請指出第⑦段中劃線句子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3分)
14. 根據你對選文的理解,思考“土豆英雄傳”這一題目好在哪里?(2分)
(四) 閱讀金沙灘的《600年前的琴和600年后的花瓶》一文,完成15-17題。(10分)
①600多年前,軍事家、政治家劉伯溫寫了一篇寓言,名字叫《工之僑為琴》。
②文章的大意是:工之僑得到了一塊上好的桐木,制作了一把琴,裝上琴弦后彈奏起來,聲音宛如金玉,悅耳動聽。他認為這是天底下最好的琴,就把它獻給了主管禮樂的官府。樂官讓最有名的樂師鑒定,樂師說:“這琴不古老。”官府不要,就把琴退還了回來。
③回到家,工之僑讓漆匠把琴身漆上殘缺不全的花紋,讓刻工在琴上雕刻上古代款式的圖案,然后裝進匣子埋進土里。一年后,工之僑把琴挖了出來,抱著到了集市上賣。有個路過的大官看到了這琴,用100兩黃金買下,獻給了朝廷。樂官們傳遞著觀賞,一個個贊不絕口:“這琴真是稀世珍寶啊!”
④琴還是那把琴,只不過做了些手腳,樂官就是非不辨了。
⑤600多年后的今天,工之僑的故事還在延續。
⑥在某瓷都,陶瓷藝人制作了一些仿古花瓶對外出售。花瓶雖然制作精良,造型美觀,但卻很少有人問津。一個買家對陶瓷藝人說:“你這些玩意兒是仿品,不是古董,若是古董就值錢了。”
⑦聽了買家的話,陶瓷藝人動起了心思。此后,他專門研究“做舊”,就是經過幾道工序,把剛出爐的瓷器做得像幾百甚至千年之前的“古董”一樣。結果,價格飆升,每件都賣到了幾十萬上百萬元不等。
⑧前后不同的是,600年前的工之僑,面對樂官的是非不辨,他選擇了悲憤離去,隱入山林,不知所終;600年后的那個陶瓷藝人仍然樂此不疲,制假造假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土里埋的,海底沉的,都能做得惟妙惟肖。
⑨假象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假象迷惑和蒙蔽,不辨真偽。把假的當成真的,那就可悲了。不僅是個人的悲哀,也是社會的悲哀。借用工之僑的話說:“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這話的寓意值得人們深思。
(摘自《世界周報》2014年7月)
15. 概括文章,說說“600年前的琴和600年后的花瓶”分別指什么?(4分)
16. 作者在文中表達的觀點是什么?(2分)
17. 閱讀下列一則簡訊后,學生賈銘結合選文并利用簡訊中的信息給喜歡在淘寶網大量購物的媽媽寫了一個留言條,婉轉勸勉她理性網購,請你補全。(4分)
京華時報訊 國家工商總局昨天公布2014年下半年網絡交易商品定向監測結果,此次監測共完成92個批次的樣品采樣,其中有54個批次的樣品為正品,正品率為58.7%。監測結果顯示,手機行業正品率僅為28.57%;淘寶網正品率最低,僅為37.25%。
留言條
① :
今天我讀到《京華時報》上報道 ② ,而且我在閱讀中還讀到這樣一句話 ③ 。媽媽,請您在網上購物的時候還要擦亮眼睛,理性購物。
④
2015年3月23日
(五) 閱讀王開嶺的《消逝的“放學路上”》一文,完成18~21題。(20分)
⑴“小呀麼小兒郎,背著書包上學堂。不怕太陽曬,也不怕那風雨狂;只怕先生說我懶呀,沒有學問我無臉見爹娘。”
⑵30年前的兒歌倏然蘇醒,當我經過一所小學的時候。
⑶下午4點半,方才還空蕩蕩的小街,像迅速充脹的救生圈,被各式私車和眼巴巴的家長塞滿了。開閘了,小人兒魚貫而出,大人們蜂擁而上。一瞬間,無數的昵稱像蟬鳴般綻放,在空中結成一團熱云。這個激動人心的場面,只能用“失物招領”來形容。
⑷從前,上學或放學路上的孩子,就是一群沒紀律的麻雀。無人護駕,無人押送,嘰嘰喳喳,興高采烈,玩透了、玩餓了再回家。
⑸回頭想,童年最大的快樂就是在路上,尤其放學路上。
⑹那是三教九流、七行八作、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大戲臺,那是面孔、語言、腔調、扮相、故事的孵化器,那是一個孩子獨闖世界的第一步,是其精神發育的露天課堂、人生歷練的風雨操場……我孩提時代幾乎所有的趣人趣事趣聞,都是放學路上邂逅的。那是個最值得想象和期待的空間,每天充滿新奇與陌生,充滿未知的可能性,我作文里那些真實或瞎編的“一件有意義的事”,皆上演在其中。它的每一條巷子和拐角,每一只流浪狗和墻頭貓,那燒餅鋪、裁縫店、竹器行、小磨坊,那打錫壺的小爐灶、賣冰糖葫蘆的吆喝、爆米花的香味、彈棉弓的錚錚響,還有誰家出墻的杏子最甜、誰家樹上新筑了鳥窩……都會在某一時分與我發生聯系。
⑺難以想象,若抽掉“放學路上”這個頁碼,童年還剩下什么呢?
⑻那個黃昏,我突然替眼前的孩子惋惜——他們不會再有“放學路上”了。他們被裝進一只只豪華籠子,直接運回了家,像貴重行李。
⑼有位朋友,兒子6歲時搬了次家,10歲時又搬了次家,原因很簡單,又購置了更大的房子。我問,兒子還記不記得從前的家?帶他回去過嗎?他主動要求過嗎?沒有,朋友搖頭說:“他就像住賓館一樣,哪兒都行,既不戀舊,也不喜新……”
⑽“他想不想從前的小朋友?”我問。“不想,哪兒都有小朋友,哪兒小朋友都一樣。或許兒子眼里,小朋友是種現象,一種配套設施,一種日光下隨你移動的影子,不記名的影子……”朋友尷尬地說。
⑾我無語了。這是沒有“發小”的一代,沒有老街生活的一代,沒有街坊和故園的一代。他們會不停地搬,但不是“搬家”。“搬家”意味著記憶和情感地點的移動,意味著朋友的告別和人群的刷新,而他們,只是隨父母財富的變化,從一個物理空間轉到另一物理空間。
⑿那天,忽收一條短信:“王開嶺,你媽媽叫你回家吃飯。”
⒀我愣了,以為惡作劇。可很快,我對它親熱起來,30年前,類似的喚聲曾無數次在一個個傍晚響起,飄過一條條小巷,飄進我東躲西藏的耳朵里。傳統老街上,一個貪玩的孩子每天都會遭遇這樣的通緝,除了家長的嗓門,街坊鄰居和小伙伴也會幫著喊。
⒁感動之余,我暗暗為自己的童年慶幸。如果說我們那一代尚可叫作露天童年、曠野童年、老街童年,那如今的孩子,則是溫室童年、園林童年、玩具童年了。
⒂面對現代街區和路途,父母不敢再把孩子輕易交出去了,不允許童年有任何閃失。
⒃就像風箏,從天空撤下,把繩剪掉,掛在墻上。再不用擔心被風吹跑,被樹刮住了。翅膀,就此成為傳說和紀念。
(節選自《古典之殤》,有刪改)
18.文章中的“我”目睹小學生放學之景,回憶往昔,情感翻覆,請根據提示概括作者的情感變化。(5分)
見小學放學情景,為孩子們感到 ① →與常搬家的朋友交談,為孩子沒有故園之感 ② →收到喊回家吃飯的短信時,我 ③ →為自己有過“放學路上”的童年 ④ →為現在孩子的溫室童年 ⑤ 。
19.下列對文章的理解你認為正確的有哪幾項( )(3分)
A.第(3)段中“小人兒魚貫而出,大人們蜂擁而上”,描繪了孩子們放學時的快樂自由。
B.第(6)段運用描寫和抒情的表達方式,深情回憶了童年“放學路上”的美好。
C.第(12)段插敘“回家吃飯”的短信,是對“放學路上”的進一步補充,充滿童趣。
D.結尾以“風箏”為喻,是委婉含蓄地批評今天家長對孩子的過度保護。
20.根據要求回答下列兩小題。(6分)
(1) 文章開頭的兒歌有什么作用?(2分)
(2) 請賞析第(8)段中劃線句子。(4分)
21.沈復的《幼時記趣》記敘了觀蚊如鶴、神游草叢等童年樂趣,王開嶺的散文記敘了二十年前自由快樂的童年街坊。結合全文,聯系你的生活談一談“放學路”逐漸消逝的原因。(6分)
三、作文(60分)
22.請以“ 的春天”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1)文體自選(詩歌除外),補全文題,如“快樂”“希望”“奔跑”等;
(2)不少于600字,不出現真實班級、人名;
(3)書寫工整規范(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