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期末語文試卷題
時間:
如英2
初三語文
提高初三語文復習課的有效性,是語文復習教學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下面是由學習啦小編分享的初三期末語文試卷題,希望對你有用。
1.下面各組詞語中加點字的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確的一組是( )
A.楹聯(yíng) 膝下(qī) 震憾 噴薄(bò)
B.萬籟俱寂(lài) 漣漪(lián yī) 干涸(hé) 縈繞(yíng)
C.嬌饒(ráo) 陰晦(huì) 紅彤彤(tōng) 精髓(suǐ)
D.裊裊(liǎo) 剔透(tī) 怠慢(dài) 簫瑟(xiāo sè)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運用恰當一項是( )
A. 上海車展上,眾多的汽車制造廠商紛紛亮出自己的新品。一款款轎車美輪美奐,一場場促銷活動應接不暇。
B. 春季房展會后,房地產開發商意識到小戶型將是下一個極為看好的賣點,紛紛推出旺地小戶型,一時間,小戶型又成了炙手可熱的銷售概念。
C. 最真誠的朋友,能經常對你耳提面命,使你在工作中少犯許多錯誤。
D. 大家都要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獻愛心活動,切不可袖手旁觀。
3.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A. 隨著秦兵馬俑在沉寂24年后的再次發掘,引起國內外媒體的關注。
B. 由于運用了科學的復習方法,他的學習效率有了很大提高。
C.我們在心里由衷地感謝老師多年來的默默付出。
D. 王老師是前天才調到我們學校的,許多老師還不認識。
4.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
A. 《岳陽樓記》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謚號文正,北宋初期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著有《范文正公集》。本文通過遷客騷人登樓時或悲或喜的“覽物之情”的分析議論,從而抒發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政治抱負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闊大情懷。
B.《桃花源記》,作者陶淵明,一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東晉大詩人。
C.《故鄉》體裁是短篇小說,選自《吶喊》,作者魯迅,現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D.《鼎湖山聽泉》作者是謝大光,當代散文家。作者把山泉當做山的靈魂來寫,從自己對泉水的喜愛之情的不斷升華之中,透露出對人生的見解:歷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滿生機的。
5.下列語序排列恰當的一項是( )
①歸結起來,有兩種態度是正好相反的。
②前者是錯誤的,注定會失敗;后者是正確的,必然會勝利。
③人們對待事物運動的力量可以采取種種不同的態度。
④一種是積極疏導使之順利發展。
⑤一種是堵塞事物運動發展的道路。
A.③⑤④①② B.①⑤④②③ C.③①⑤④② D.①②⑤④③
6.下列對消息內容的概括最為恰當的一項是( )
秦楚網訊 5月9日至10日,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新影制作中心《屈原》紀錄片攝制組一行8人,深入鄖西縣湖北口回族鄉,展開該片的外景拍攝。據該劇制片人介紹,紀錄片《屈原》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拍攝的,是央視端午節系列報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整部紀錄片采用實拍、寫意、再現、講述等多種手法拍攝,氣勢恢宏、大氣磅礴,其文史價值和審美價值極高。此次在十堰境內的外景拍攝過程中,攝制組先后深入到鄖西縣湖北口回族鄉羊耳洞、湖北關、萬畝石林等景點進行了取景。當地黨委政府對拍攝活動大力支持,鄉主要領導全程陪同,積極為攝制組提供便利,確保了外景拍攝計劃的順利實施。據了解,紀錄片《屈原》共6集,預計將于今年端午節期間在中央電視臺播出。
A.央視紀錄頻道十堰采拍《屈原》。
B. 央視紀錄頻道深入鄖西縣湖北口回族鄉拍攝外景。
C.央視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拍攝紀錄片《屈原》。
D. 紀錄片《屈原》將于今年端午節期間在中央電視臺播出。
7.古詩詞默寫填空。(4分)
(1)《相見歡》中用巧妙的比喻寫“愁”的語句 。
(2)晏殊的《浣溪沙》中被譽為“天然奇偶”的兩句是 , 。
(3) ,春風不度玉門關。
(4) ,正是河豚欲上時。
8.名著閱讀(4分)
(1)《格列佛游記》中,格列佛第一次出游,發現“小人國”是根據__________來選拔官員的;他第四次出游,來到__________(國名)。 (2分)
(2)如果你想向朋友推薦《格列佛游記》,你會怎樣介紹?請寫一段簡要的推薦詞。
。
⑴夏末秋初是山林探險的好季節,我和幾位驢友一起,來到了貴川交界處偏僻深山探險旅游。
⑵走進山林后的第三天,我們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只有十來間房的小村子。在村外的空地上,幾只羊兒正在吃草,一位七八歲的小男孩兒坐在一塊大石頭上,翻看著一本破舊的數學書,小男孩兒身上的衣服,也和那本書一樣破舊,占滿灰塵和草屑,但長得圓頭圓腦,非常可愛和機靈。他睜著一雙大眼睛,好奇的看著我們。
⑶好不容易一塊平坦的空地,我們幾位驢友決定在這里休息片刻,順便和這位小男孩說說話,逗逗樂。見他看書這么認真,我就問他:“小朋友,讀書了沒有?讀幾年級了?”
⑷“再開學就是二年級了。”小男孩回答。
⑸“好,那我來考考你!”我接著給他出了幾道簡單的算術題,還有幾個拼音測試和組詞造句的語文題,小男孩全都回答上了,看來學習成績還不錯。
⑹見這些都沒法難住他,我又給他出了幾道比較玄的問題:“你知道什么東西最大嗎?”
⑺“地球!”小男孩回答說。
⑻我接著又問:“那你知道什么東西最重嗎?”
⑼“嗯……房子?不,大山!”小男孩眼睛一轉,又糾正道,“不,應該還是地球!”
⑽這些答案雖不至于無懈可擊,但對于這么小的孩子來說,也算是非常不錯了。我接著又問:“那什么東西最輕呢?”
⑾“雞毛!不,羊毛!”小男孩歪著頭說,“還有蒲公英!”
⑿我笑笑,告訴他,這些東西的確很輕,但不是最輕的,空氣、煙霧、還有風,這些東西才是最輕的。
⒀小男孩睜著一雙大眼想了想,有些不贊同地說:“空氣很輕,但風卻很重很重!”
⒁“風只是流動的空氣,與空氣是一樣的!”我正說著這句話,突然有點明白了他想說的意思,對,大臺風,它可以刮倒大樹甚至是房子!于是我接著告訴他,大臺風與空氣一樣很輕很輕,只是它的力量很大,但那并不是風的重量。
⒂小男孩顯然對我的話非常不屑,他用極不信任的眼光看了我一眼,然后站起來坐到了另一邊的大石頭上,不再理睬我,嘴巴里還輕輕的重復了兩遍那句話:“風是很重很重的!”我不打算再教他什么,反正也休息夠了,就和驢友們接著趕路。離開村口三四里路之后,我們突然發現水壺里已經沒有水了,更要命的是,我們走進了一片干燥的禿巖山,別說山澗泉眼了,就連一棵小樹也看不到。我們決定往回走,到那座小村里去取水。
⒃回到村里的時候,已經是中午一點多鐘了,可能是都睡午覺的緣故吧。我們走了好幾戶人家竟然都關著門。翻過一道小坡,終于看見有一座泥房子還開著門,門口有一間矮草棚,關著十來只羊,而在大門里側的地上,鋪著一張竹席,上面躺著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和一個小男孩,竟然就是我們之前在村口遇見的那位小男孩,他睡得很香甜,老人用一把麥稈扇為他扇著風。
⒄見有陌生人到來,老人連忙站了起來。我們說明來意之后,他非常熱心地把我們帶到廚房,給我們的水壺灌水,灌到第三個的時候,水壺突然從他的手中滑落到地上,老人連忙彎腰撿了起來,面帶愧色地接著灌水。我說我們自己來,他卻笑著說來的都是客,哪能讓客人自己動手?幫我們把所有的水壺灌滿之后,老人說現在太陽很猛,不妨他們家里休息一兩個小時,等太陽弱一些再上路。
⒅我們欣然答應,在門口坐了下來。老人則回到竹席上,一邊輕聲給我們介紹附近的地形山勢,一邊繼續用麥稈扇給小男孩扇著風。沒多久,他手中的扇子又突然滑落了下來,掉在小男孩肚子上。小男孩突然驚醒了,他先是驚訝地看了我們一眼,然后心疼的對老人說:“爺爺,我說了我不熱,你不要為我扇扇子了!”
⒆“好,好,爺爺不扇了,你接著睡吧!”老人慈祥地微笑著說。
⒇小男孩逐漸睡去,雖然他說自己不熱,但睡著后,額頭就冒出了細微的汗,老人又拿起麥稈扇,輕輕地給他扇著風。老人便扇扇子便對我說起他的孫子:孩子命苦,父母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被滾落的山石砸中,雙雙離開了人世,留下他們祖孫倆相依為命。家里窮,買不起電風扇,所以熱天里都要給孩子扇扇子,可從今年開始,老人的雙手有些不對勁,經常莫名其妙的抖動,握不牢東西,以前一只手可以拎起50斤稻谷,現在連給孩子閃電風都覺得特別費力,使不上勁,不過小孫子特別懂事,再熱的天也不讓爺爺給他扇扇子,怕累著爺爺。
(21)說到這,老人眼眶濕潤了,但臉上卻浮現出一種欣慰的笑。他的臉黝黑黝黑的,爬滿皺紋,他那雙粗糙而且布滿請進老繭的大手,因為怕扇子掉落而使勁地攥著扇柄。此情此景,我不禁回想起小男孩的話:“空氣很輕,風卻很重很重!”我猛然間意識到,他說的對,風確實很重很重,甚至比50斤稻谷還要重,重的連他的爺爺都不太拿得動!
(22)在起身離開的時候,老人走到門口替我們指路,我趁機從口袋里掏出三百元錢,悄悄地塞到了小男孩睡覺的那張竹席下——這足夠他們買一臺電風扇了。
(23)我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作慈善,我只是覺得,風不應該有那么重,而我所做的,只是力所能及地讓風輕一點,再輕一點……
9.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內容。(3分)
10.第20段的劃線句的內容才有了哪種記敘順序,有什么作用?(3分)
11.文章兩次寫爺爺的微笑,在這“微笑”中我們能感受到祖孫間相惜相愛的感情。下面出自課文的“笑”能體現人與人之間美好感情的一項是( ) (3分)
A. “莫非他老人家的哥哥來了?烏拉吉米爾•伊凡尼奇來了?”奧楚蔑洛夫問, 他整個臉上洋溢著動情的笑容。“可了不得,主啊!我還不知道呢!他是要來住一陣吧?”
B. 想著先年,我小女在家里長到三十多歲,多少有錢的富戶要和我結親,我自己覺得女兒像有些福氣的,畢竟要嫁與個老爺,今日果然不錯!”說罷,哈哈大笑。眾人都笑起來。
C. 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們都笑了。
D. 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類,一些不懂了。在這時候,眾人也都哄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12.結合上下文,體會21段兩個句中“風很重很重”的含義有什么不同。(4分)
(1)我不禁回想起小男孩的話:“空氣很輕,風卻很重很重!”
(2)我猛然間意識到,他說的對,風確實很重很重,甚至比50斤稻谷還要重,重的連他的爺爺都不太拿得動!
13.結尾段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3分)
(二)閱讀《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回答問題。(12分)
⑴我們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擔各種責任,小至對家庭、親戚、朋友,對自己的職務,大至對國家和社會。這些責任多半是應該承擔的。不過我們不要忘記,除此之外,我們還有一項根本的責任,便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⑵每個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機會,沒有任何人能夠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這惟一的一次人生虛度了,也沒有任何人能夠真正安慰他。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對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產生強烈的責任心呢?在某種意義上,人世間各種其他的責任都是可以分擔或轉讓的,惟有對自己的人生的責任,每個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來承擔,一絲一毫依靠不了別人。
⑶不止于此,我還要說,對自己的人生的責任心是其余一切責任心的根源。一個人惟有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建立了真正屬于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發,自覺地選擇和承擔起對他人和社會的責任。正如歌德所說:“責任就是對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種愛。”因為這種愛,所以盡責本身就成了生命意義的一種實現,就能從中獲得心靈的滿足。相反,我不能想象,一個不愛人生的人怎么會愛他人和愛事業,一個在人生中隨波逐流的人怎么會堅定地負起生活中的責任。實際情況往往是,這樣的人把盡責不是看做從外面加給他的負擔而勉強承受,便是看作純粹的付出而索求回報。
(4)一個不知對自己的人生負有什么責任的人,他甚至無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責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爾斯泰請教,為了盡到對人類的責任,她應該做些什么。托爾斯泰聽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們為之受苦的巨大災難就在于沒有自己的信念,卻偏要做出按照某種信念生活的樣子。當然,這樣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這是一種情況。更常見的情況是,許多人對責任的關系確實是完全被動的,他們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視為自己的責任,不是出于自覺的選擇,而是由于習慣、時尚、輿論等原因。譬如說,有的人把偶然卻又長期從事的某一職業當作了自己的責任,從不嘗試去擁有真正適合自己本性的事業。有的人看見別人發財和揮霍,便覺得自己也有責任拼命掙錢花錢。有的人十分看重別人尤其上司對自己的評價,謹小慎微地為這種評價而活著。由于他們不曾認真地想過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責任問題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⑸所以,我們活在世上,必須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個人認清了他在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認真地做著這些事情,他就會獲得一種內在的平靜和充實。他知道自己的責任之所在,因而關于責任的種種虛假觀念都不能使他動搖了。我還相信,如果一個人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內的一切社會關系上,他對自己的行為都會有一種負責的態度。如果一個社會是由這樣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的成員組成的,這個社會就必定是高質量的有效率的社會。
14. 本文作者認為“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結合全文,你認為作者這樣說的理由有哪些?請簡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列對本文理解不正確的是( )
A.本文論點是“我們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作者在文章開頭通過與“人活在世上”應該承擔的其他責任比較后提出論點。
B.第三段主要運用了引用論證的方法,如直接引用歌德的語錄對分論點進行論證。還采用了對比論證,如作者運用“相反”做轉換詞,表明前后的對比關系。
C.“一個人認清了他在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認真地做著這些事情,他就會獲得一種內在的平靜和充實。”這句話可以理解為一個人樹立了自己人生的目標,并為此努力奮斗,就不會因為迷茫而浮躁,因空虛而無措。
D.作者想告訴我們,我們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所以,走自己的路讓他人說去吧。
16.分析第四段劃線句子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歌德所說:“責任就是對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種愛。”結合選文并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作為一名中學生怎樣做才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詩文閱讀。(16分)
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茍富貴,無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吳廣以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眾耳。”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卒皆夜驚恐。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18.下列句中加黑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陳勝、吳廣喜,念鬼 念無與為樂者
B.今亡亦死 暮而果大亡其財
C.扶蘇以數諫故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19.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3分)
借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0. 對本文解析有誤的一項是( )(3分)
A.選文以陳勝、吳廣的活動為線索,主要敘述了發動起義的經過,著眼于反映陳勝在反抗秦王朝暴政斗爭的關鍵時刻所發揮的作用,體現出他作為一個農民起義領袖的杰出才能。
B.陳勝、吳廣為了得到神靈的庇佑,作了“置書魚腹”“篝火狐鳴”的輿論準備;為了得到人民的響應,提出了“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的策略口號。
C.前期的準備為起義的發動打好了基礎。起義的發動分為三步:并殺兩尉,召令徒屬,為壇而盟。至此,一支團結戰斗的起義軍隊伍宣告組成。
D.選文善于用極為豐富精煉的語言刻畫人物形象,如“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就十分傳神地表現了陳勝的性格。
21. 從文段中劃線句“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看,你認為陳涉是個怎樣的人?(3分)
答:
(二)閱讀李白的《塞下曲》(其一)一詩,完成以下題目。(4分)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22.選出表述錯誤的選項( ) (2分)
A.樓蘭這里泛指侵擾西北的敵人。
B.詩的首聯中仲夏五月“無花”尚且白雪皚皚,其余三時寒如之何就可以想見了。所以,這兩句是舉輕而見重,舉隅而反三,語淡意渾。
C.“春色未曾看”是指戍邊將士在抱怨邊關苦寒,看不見春色,有消極的情緒在里面。
D.尾聯“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復仇的故事,表現詩人甘愿赴身疆場,為國殺敵的雄心壯志。“直”與“愿”字呼應,語氣斬截強烈,一派心聲,噴涌而出。
23.“宵眠抱玉鞍”一句中,用“抱”而不用“枕”的妙處是:(2分)
四.作文。(50分)
24.請從下面兩題中任選一個題作文。
(1)請以“曾經錯過的_______”為題,(一位好友,一段真情,一片風景,一個物件,或者是一句真誠的勸說,一聲禮貌的道謝……)寫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記敘文。
(2)慢,如果是一種不足,它可以促使我們去努力改變現實,實現自我超越;慢,如果是一種心境,它可以讓我們去觀察欣賞,品味多彩世界的情趣;慢,如果是一種態度,它可以使我們鎮定從容地面對生活,體悟人生的真諦……請以“因為慢”為話題,寫一篇文章,或寫自己的親身經歷,或寫自己的深入思考。
以上是由小編分享的初三期末語文試卷題全部內容,希望對你的考試有幫助。
初三期末語文試卷題
一.積累與運用(共26分)1.下面各組詞語中加點字的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確的一組是( )
A.楹聯(yíng) 膝下(qī) 震憾 噴薄(bò)
B.萬籟俱寂(lài) 漣漪(lián yī) 干涸(hé) 縈繞(yíng)
C.嬌饒(ráo) 陰晦(huì) 紅彤彤(tōng) 精髓(suǐ)
D.裊裊(liǎo) 剔透(tī) 怠慢(dài) 簫瑟(xiāo sè)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運用恰當一項是( )
A. 上海車展上,眾多的汽車制造廠商紛紛亮出自己的新品。一款款轎車美輪美奐,一場場促銷活動應接不暇。
B. 春季房展會后,房地產開發商意識到小戶型將是下一個極為看好的賣點,紛紛推出旺地小戶型,一時間,小戶型又成了炙手可熱的銷售概念。
C. 最真誠的朋友,能經常對你耳提面命,使你在工作中少犯許多錯誤。
D. 大家都要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獻愛心活動,切不可袖手旁觀。
3.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A. 隨著秦兵馬俑在沉寂24年后的再次發掘,引起國內外媒體的關注。
B. 由于運用了科學的復習方法,他的學習效率有了很大提高。
C.我們在心里由衷地感謝老師多年來的默默付出。
D. 王老師是前天才調到我們學校的,許多老師還不認識。
4.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
A. 《岳陽樓記》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謚號文正,北宋初期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著有《范文正公集》。本文通過遷客騷人登樓時或悲或喜的“覽物之情”的分析議論,從而抒發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政治抱負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闊大情懷。
B.《桃花源記》,作者陶淵明,一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東晉大詩人。
C.《故鄉》體裁是短篇小說,選自《吶喊》,作者魯迅,現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D.《鼎湖山聽泉》作者是謝大光,當代散文家。作者把山泉當做山的靈魂來寫,從自己對泉水的喜愛之情的不斷升華之中,透露出對人生的見解:歷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滿生機的。
5.下列語序排列恰當的一項是( )
①歸結起來,有兩種態度是正好相反的。
②前者是錯誤的,注定會失敗;后者是正確的,必然會勝利。
③人們對待事物運動的力量可以采取種種不同的態度。
④一種是積極疏導使之順利發展。
⑤一種是堵塞事物運動發展的道路。
A.③⑤④①② B.①⑤④②③ C.③①⑤④② D.①②⑤④③
6.下列對消息內容的概括最為恰當的一項是( )
秦楚網訊 5月9日至10日,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新影制作中心《屈原》紀錄片攝制組一行8人,深入鄖西縣湖北口回族鄉,展開該片的外景拍攝。據該劇制片人介紹,紀錄片《屈原》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拍攝的,是央視端午節系列報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整部紀錄片采用實拍、寫意、再現、講述等多種手法拍攝,氣勢恢宏、大氣磅礴,其文史價值和審美價值極高。此次在十堰境內的外景拍攝過程中,攝制組先后深入到鄖西縣湖北口回族鄉羊耳洞、湖北關、萬畝石林等景點進行了取景。當地黨委政府對拍攝活動大力支持,鄉主要領導全程陪同,積極為攝制組提供便利,確保了外景拍攝計劃的順利實施。據了解,紀錄片《屈原》共6集,預計將于今年端午節期間在中央電視臺播出。
A.央視紀錄頻道十堰采拍《屈原》。
B. 央視紀錄頻道深入鄖西縣湖北口回族鄉拍攝外景。
C.央視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拍攝紀錄片《屈原》。
D. 紀錄片《屈原》將于今年端午節期間在中央電視臺播出。
7.古詩詞默寫填空。(4分)
(1)《相見歡》中用巧妙的比喻寫“愁”的語句 。
(2)晏殊的《浣溪沙》中被譽為“天然奇偶”的兩句是 , 。
(3) ,春風不度玉門關。
(4) ,正是河豚欲上時。
8.名著閱讀(4分)
(1)《格列佛游記》中,格列佛第一次出游,發現“小人國”是根據__________來選拔官員的;他第四次出游,來到__________(國名)。 (2分)
(2)如果你想向朋友推薦《格列佛游記》,你會怎樣介紹?請寫一段簡要的推薦詞。
。
二.現代文閱讀。(28分) |
(一)閱讀《風是很重很重的》,回答問題。 (16分) |
⑵走進山林后的第三天,我們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只有十來間房的小村子。在村外的空地上,幾只羊兒正在吃草,一位七八歲的小男孩兒坐在一塊大石頭上,翻看著一本破舊的數學書,小男孩兒身上的衣服,也和那本書一樣破舊,占滿灰塵和草屑,但長得圓頭圓腦,非常可愛和機靈。他睜著一雙大眼睛,好奇的看著我們。
⑶好不容易一塊平坦的空地,我們幾位驢友決定在這里休息片刻,順便和這位小男孩說說話,逗逗樂。見他看書這么認真,我就問他:“小朋友,讀書了沒有?讀幾年級了?”
⑷“再開學就是二年級了。”小男孩回答。
⑸“好,那我來考考你!”我接著給他出了幾道簡單的算術題,還有幾個拼音測試和組詞造句的語文題,小男孩全都回答上了,看來學習成績還不錯。
⑹見這些都沒法難住他,我又給他出了幾道比較玄的問題:“你知道什么東西最大嗎?”
⑺“地球!”小男孩回答說。
⑻我接著又問:“那你知道什么東西最重嗎?”
⑼“嗯……房子?不,大山!”小男孩眼睛一轉,又糾正道,“不,應該還是地球!”
⑽這些答案雖不至于無懈可擊,但對于這么小的孩子來說,也算是非常不錯了。我接著又問:“那什么東西最輕呢?”
⑾“雞毛!不,羊毛!”小男孩歪著頭說,“還有蒲公英!”
⑿我笑笑,告訴他,這些東西的確很輕,但不是最輕的,空氣、煙霧、還有風,這些東西才是最輕的。
⒀小男孩睜著一雙大眼想了想,有些不贊同地說:“空氣很輕,但風卻很重很重!”
⒁“風只是流動的空氣,與空氣是一樣的!”我正說著這句話,突然有點明白了他想說的意思,對,大臺風,它可以刮倒大樹甚至是房子!于是我接著告訴他,大臺風與空氣一樣很輕很輕,只是它的力量很大,但那并不是風的重量。
⒂小男孩顯然對我的話非常不屑,他用極不信任的眼光看了我一眼,然后站起來坐到了另一邊的大石頭上,不再理睬我,嘴巴里還輕輕的重復了兩遍那句話:“風是很重很重的!”我不打算再教他什么,反正也休息夠了,就和驢友們接著趕路。離開村口三四里路之后,我們突然發現水壺里已經沒有水了,更要命的是,我們走進了一片干燥的禿巖山,別說山澗泉眼了,就連一棵小樹也看不到。我們決定往回走,到那座小村里去取水。
⒃回到村里的時候,已經是中午一點多鐘了,可能是都睡午覺的緣故吧。我們走了好幾戶人家竟然都關著門。翻過一道小坡,終于看見有一座泥房子還開著門,門口有一間矮草棚,關著十來只羊,而在大門里側的地上,鋪著一張竹席,上面躺著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和一個小男孩,竟然就是我們之前在村口遇見的那位小男孩,他睡得很香甜,老人用一把麥稈扇為他扇著風。
⒄見有陌生人到來,老人連忙站了起來。我們說明來意之后,他非常熱心地把我們帶到廚房,給我們的水壺灌水,灌到第三個的時候,水壺突然從他的手中滑落到地上,老人連忙彎腰撿了起來,面帶愧色地接著灌水。我說我們自己來,他卻笑著說來的都是客,哪能讓客人自己動手?幫我們把所有的水壺灌滿之后,老人說現在太陽很猛,不妨他們家里休息一兩個小時,等太陽弱一些再上路。
⒅我們欣然答應,在門口坐了下來。老人則回到竹席上,一邊輕聲給我們介紹附近的地形山勢,一邊繼續用麥稈扇給小男孩扇著風。沒多久,他手中的扇子又突然滑落了下來,掉在小男孩肚子上。小男孩突然驚醒了,他先是驚訝地看了我們一眼,然后心疼的對老人說:“爺爺,我說了我不熱,你不要為我扇扇子了!”
⒆“好,好,爺爺不扇了,你接著睡吧!”老人慈祥地微笑著說。
⒇小男孩逐漸睡去,雖然他說自己不熱,但睡著后,額頭就冒出了細微的汗,老人又拿起麥稈扇,輕輕地給他扇著風。老人便扇扇子便對我說起他的孫子:孩子命苦,父母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被滾落的山石砸中,雙雙離開了人世,留下他們祖孫倆相依為命。家里窮,買不起電風扇,所以熱天里都要給孩子扇扇子,可從今年開始,老人的雙手有些不對勁,經常莫名其妙的抖動,握不牢東西,以前一只手可以拎起50斤稻谷,現在連給孩子閃電風都覺得特別費力,使不上勁,不過小孫子特別懂事,再熱的天也不讓爺爺給他扇扇子,怕累著爺爺。
(21)說到這,老人眼眶濕潤了,但臉上卻浮現出一種欣慰的笑。他的臉黝黑黝黑的,爬滿皺紋,他那雙粗糙而且布滿請進老繭的大手,因為怕扇子掉落而使勁地攥著扇柄。此情此景,我不禁回想起小男孩的話:“空氣很輕,風卻很重很重!”我猛然間意識到,他說的對,風確實很重很重,甚至比50斤稻谷還要重,重的連他的爺爺都不太拿得動!
(22)在起身離開的時候,老人走到門口替我們指路,我趁機從口袋里掏出三百元錢,悄悄地塞到了小男孩睡覺的那張竹席下——這足夠他們買一臺電風扇了。
(23)我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作慈善,我只是覺得,風不應該有那么重,而我所做的,只是力所能及地讓風輕一點,再輕一點……
9.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內容。(3分)
10.第20段的劃線句的內容才有了哪種記敘順序,有什么作用?(3分)
11.文章兩次寫爺爺的微笑,在這“微笑”中我們能感受到祖孫間相惜相愛的感情。下面出自課文的“笑”能體現人與人之間美好感情的一項是( ) (3分)
A. “莫非他老人家的哥哥來了?烏拉吉米爾•伊凡尼奇來了?”奧楚蔑洛夫問, 他整個臉上洋溢著動情的笑容。“可了不得,主啊!我還不知道呢!他是要來住一陣吧?”
B. 想著先年,我小女在家里長到三十多歲,多少有錢的富戶要和我結親,我自己覺得女兒像有些福氣的,畢竟要嫁與個老爺,今日果然不錯!”說罷,哈哈大笑。眾人都笑起來。
C. 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們都笑了。
D. 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類,一些不懂了。在這時候,眾人也都哄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12.結合上下文,體會21段兩個句中“風很重很重”的含義有什么不同。(4分)
(1)我不禁回想起小男孩的話:“空氣很輕,風卻很重很重!”
(2)我猛然間意識到,他說的對,風確實很重很重,甚至比50斤稻谷還要重,重的連他的爺爺都不太拿得動!
13.結尾段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3分)
(二)閱讀《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回答問題。(12分)
⑴我們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擔各種責任,小至對家庭、親戚、朋友,對自己的職務,大至對國家和社會。這些責任多半是應該承擔的。不過我們不要忘記,除此之外,我們還有一項根本的責任,便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⑵每個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機會,沒有任何人能夠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這惟一的一次人生虛度了,也沒有任何人能夠真正安慰他。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對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產生強烈的責任心呢?在某種意義上,人世間各種其他的責任都是可以分擔或轉讓的,惟有對自己的人生的責任,每個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來承擔,一絲一毫依靠不了別人。
⑶不止于此,我還要說,對自己的人生的責任心是其余一切責任心的根源。一個人惟有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建立了真正屬于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發,自覺地選擇和承擔起對他人和社會的責任。正如歌德所說:“責任就是對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種愛。”因為這種愛,所以盡責本身就成了生命意義的一種實現,就能從中獲得心靈的滿足。相反,我不能想象,一個不愛人生的人怎么會愛他人和愛事業,一個在人生中隨波逐流的人怎么會堅定地負起生活中的責任。實際情況往往是,這樣的人把盡責不是看做從外面加給他的負擔而勉強承受,便是看作純粹的付出而索求回報。
(4)一個不知對自己的人生負有什么責任的人,他甚至無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責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爾斯泰請教,為了盡到對人類的責任,她應該做些什么。托爾斯泰聽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們為之受苦的巨大災難就在于沒有自己的信念,卻偏要做出按照某種信念生活的樣子。當然,這樣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這是一種情況。更常見的情況是,許多人對責任的關系確實是完全被動的,他們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視為自己的責任,不是出于自覺的選擇,而是由于習慣、時尚、輿論等原因。譬如說,有的人把偶然卻又長期從事的某一職業當作了自己的責任,從不嘗試去擁有真正適合自己本性的事業。有的人看見別人發財和揮霍,便覺得自己也有責任拼命掙錢花錢。有的人十分看重別人尤其上司對自己的評價,謹小慎微地為這種評價而活著。由于他們不曾認真地想過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責任問題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⑸所以,我們活在世上,必須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個人認清了他在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認真地做著這些事情,他就會獲得一種內在的平靜和充實。他知道自己的責任之所在,因而關于責任的種種虛假觀念都不能使他動搖了。我還相信,如果一個人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內的一切社會關系上,他對自己的行為都會有一種負責的態度。如果一個社會是由這樣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的成員組成的,這個社會就必定是高質量的有效率的社會。
14. 本文作者認為“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結合全文,你認為作者這樣說的理由有哪些?請簡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列對本文理解不正確的是( )
A.本文論點是“我們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作者在文章開頭通過與“人活在世上”應該承擔的其他責任比較后提出論點。
B.第三段主要運用了引用論證的方法,如直接引用歌德的語錄對分論點進行論證。還采用了對比論證,如作者運用“相反”做轉換詞,表明前后的對比關系。
C.“一個人認清了他在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認真地做著這些事情,他就會獲得一種內在的平靜和充實。”這句話可以理解為一個人樹立了自己人生的目標,并為此努力奮斗,就不會因為迷茫而浮躁,因空虛而無措。
D.作者想告訴我們,我們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所以,走自己的路讓他人說去吧。
16.分析第四段劃線句子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歌德所說:“責任就是對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種愛。”結合選文并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作為一名中學生怎樣做才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詩文閱讀。(16分)
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茍富貴,無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吳廣以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眾耳。”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卒皆夜驚恐。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18.下列句中加黑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陳勝、吳廣喜,念鬼 念無與為樂者
B.今亡亦死 暮而果大亡其財
C.扶蘇以數諫故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19.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3分)
借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0. 對本文解析有誤的一項是( )(3分)
A.選文以陳勝、吳廣的活動為線索,主要敘述了發動起義的經過,著眼于反映陳勝在反抗秦王朝暴政斗爭的關鍵時刻所發揮的作用,體現出他作為一個農民起義領袖的杰出才能。
B.陳勝、吳廣為了得到神靈的庇佑,作了“置書魚腹”“篝火狐鳴”的輿論準備;為了得到人民的響應,提出了“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的策略口號。
C.前期的準備為起義的發動打好了基礎。起義的發動分為三步:并殺兩尉,召令徒屬,為壇而盟。至此,一支團結戰斗的起義軍隊伍宣告組成。
D.選文善于用極為豐富精煉的語言刻畫人物形象,如“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就十分傳神地表現了陳勝的性格。
21. 從文段中劃線句“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看,你認為陳涉是個怎樣的人?(3分)
答:
(二)閱讀李白的《塞下曲》(其一)一詩,完成以下題目。(4分)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22.選出表述錯誤的選項( ) (2分)
A.樓蘭這里泛指侵擾西北的敵人。
B.詩的首聯中仲夏五月“無花”尚且白雪皚皚,其余三時寒如之何就可以想見了。所以,這兩句是舉輕而見重,舉隅而反三,語淡意渾。
C.“春色未曾看”是指戍邊將士在抱怨邊關苦寒,看不見春色,有消極的情緒在里面。
D.尾聯“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復仇的故事,表現詩人甘愿赴身疆場,為國殺敵的雄心壯志。“直”與“愿”字呼應,語氣斬截強烈,一派心聲,噴涌而出。
23.“宵眠抱玉鞍”一句中,用“抱”而不用“枕”的妙處是:(2分)
四.作文。(50分)
24.請從下面兩題中任選一個題作文。
(1)請以“曾經錯過的_______”為題,(一位好友,一段真情,一片風景,一個物件,或者是一句真誠的勸說,一聲禮貌的道謝……)寫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記敘文。
(2)慢,如果是一種不足,它可以促使我們去努力改變現實,實現自我超越;慢,如果是一種心境,它可以讓我們去觀察欣賞,品味多彩世界的情趣;慢,如果是一種態度,它可以使我們鎮定從容地面對生活,體悟人生的真諦……請以“因為慢”為話題,寫一篇文章,或寫自己的親身經歷,或寫自己的深入思考。
以上是由小編分享的初三期末語文試卷題全部內容,希望對你的考試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