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朝陽初三期末語文試題
2016朝陽初三期末語文試題
一、基礎·運用(共25分)
(一)選擇。(共1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題。(共7分)
《戰國策》主要記載了戰國時期謀臣策士游說各國諸侯的事跡。戰國時期,群雄割據,時局動蕩。諸侯認識到人才是擴充實力的根本,于是 ① (變本加厲/費盡心思)地到處挖掘人才。在這樣的背景下,謀臣策士走上了歷史舞臺。他們長于辭令,能言善辯,為了達到目的,言談或夸飾鋪陳,辭藻華麗;或針鋒相對,語言犀利;或巧設寓言,善用比喻。閱讀《戰國策》,我們既可以感受到那個時代的 ② (風云變幻/變幻無窮), 還可以欣賞到縱橫之士說辭的強大魅力。
1. 文中加點字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記載(zài) 游說(shuō) 長于辭令(zhǎnɡ)
B.記載(zài) 游說(shuì) 長于辭令(chánɡ)
C.記載(zǎi) 游說(shuì) 長于辭令(chánɡ)
D.記載(zǎi) 游說(shuō) 長于辭令(zhǎnɡ)
2. 對畫線字“達”的間架結構和書寫的說明,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達”字是左右結構,書寫時先寫“大”,再寫“辶”。
B.“達”字是左右結構,書寫時先寫“辶”,再寫“大”。
C.“達”字是半包圍結構,書寫時先寫“大”,再寫“辶”。
D.“達”字是半包圍結構,書寫時先寫“辶”,再寫“大”。
3.根據內容,在橫線①②處填入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2分)
A.①變本加厲 ②風云變幻 B.①費盡心思 ②變幻無窮
C.①變本加厲 ②變幻無窮 D.①費盡心思 ②風云變幻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題。(共6分)
月亮,是古人心目中的宇宙精靈,《史記·天官書》云:“月者,天地之陰,金之神也。”古代天子在春天祭拜太陽,秋天祭拜月亮。人們不但在生活中崇拜月亮,在文學作品中也大量地描寫、詠嘆月亮。以李白為例,流傳下來的九百多首詩中,竟有三百二十多首與月亮有關。
古人為什么對月亮情有獨鐘呢?大致原因有四:一是月亮是離人類最近的天體,人們十分關注它;二是月亮有規律的形狀變化,上弦、下弦、月虧、月滿等,引來人們的好奇;三是月光的清和、明亮、素雅,符合中國人善良、平和、含蓄的性格;四是古代文人常常為了功名或生計,背井離鄉,辛苦輾轉, ,于是以月寄情,生發出許多感人的詩句,耐人尋味。
4. 根據文段內容,在橫線處填寫句子,最恰當的一項是( ) (2分)
A.所以特別向往“圓”的事物 B.“圓”的事物特別讓人向往
C.因為月亮的美麗,令人親近 D.只有美麗的月亮,令人親近
5. 結合文段內容,對畫線句的表達效果,理解最準確的一項是( )(2分)
A.寫出月亮在夜空中活潑靈動的姿態。 B.表明月亮在古代人心目中如神明一般的地位。
C.寫出月亮清和、明亮、素雅的特點。 D.表明月亮有成為人們抒發情感的載體的特性。
6. 吃月餅是中秋節的傳統習俗。上初三的小明帶著自制的月餅,和爸爸、媽媽一起來到爺爺家過中秋。一進門,爺爺就樂呵呵地說:“我的乖孫兒來了,又長高了。”在這個場合下,小明該說什么呢?下列回答最恰當得體的一句是( )(2分)
A.爺爺好。才幾天不見啊,我哪能長那么快,您一定是老眼昏花了。
B.爺爺,我在家量過,沒長個兒。這是我做的月餅,您快來嘗嘗吧。
C.媽媽,聽到爺爺的話了嗎?回家趕緊給我量量,看我長高了多少。
D.那太好了。爺爺您想我了吧?這是送給您的月餅,是我親手做的。
(二)填空(共12分)
7.默寫(共6分)
(1)幾處早鶯爭暖樹,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1分)
(2)斯是陋室, 。(劉禹錫《陋室銘》)(1分)
(3)在《江城子·密州出獵》中,蘇軾“ , ”的詩句,借用典故,表達了他希望能夠獲得朝廷重用的意愿。(2分)
(4)“十一”期間,莉莉隨父母去甘肅、青海等地游覽。浩瀚的沙漠,澄碧的湖泊,壯美的自然景觀,讓從小就生活在江南水鄉的莉莉感到十分新奇。若選用一句古詩詞作為她此行風光攝影集的標題,這句古詩詞可以是: 。(2分)
8.閱讀下面的連環畫,完成填空。(6分)
1.時桓、靈二帝,禁錮善類,崇信宦官,朝政日非,天下人心思亂,盜賊蜂起。巨鹿人張角乘勢舉事,四方百姓,裹黃巾從張角反者四五十萬,聲勢浩大,進犯幽州。
2.幽州太守出榜招兵。榜文行至涿縣,引出一個英雄。那人素有大志,好結交天下豪杰,年已二十八矣。他見檄文,有志欲破賊安民,恨力不能,慨然長嘆。
3.隨后一人厲聲言曰:“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嘆。”回視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須,聲如巨雷,勢如奔馬。告知原委。二人便入村店中飲酒。
4.正飲間,見一大漢,入店坐下,喚酒保:“快斟酒來吃,我待趕入城去投軍。”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涂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二人便邀他同坐。
5.大漢言乃河東解良人也。因怒殺倚勢凌人的惡霸,逃難江湖,五六年矣。今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募。三人甚是投緣,遂同至莊上,共議大事。第二日,三人決意結為兄弟。
6.三人誓曰:“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
上面連環畫的內容取材于古典小說《三國演義》。連環畫中出現的三個人物,依次是:
① 、 ② 和 ③ 。這段故事情節,后人一般稱之為“ ④ ”。此外,對連環畫中提到的皇帝的行為及后果,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是這樣總結的: ⑤ 。
二、文言文閱讀(共12分)
閱讀下面兩段文字,完成第9-13題。
【甲】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吳廣以為然。
【乙】陳涉甕牖繩樞①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②,躡足③行伍之間,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④糧而景從…… 然秦以區區⑤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⑥,百有余年矣。然一夫作難而七廟隳⑦,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選自賈誼《過秦論》,有改動)
注釋:①甕牖繩樞:居住的地方簡陋,形容家里窮。②中人:平常的人。③躡足:插足,參加。這里有“置身于……”的意思。④贏:擔負。⑤區區:小。⑥序八州而朝同列:招致八州來歸,而使六國諸侯都來朝見。⑦七廟隳:這里是國家滅亡的意思。
9. 下列語句中加點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 今亡亦死 秦滅韓亡魏 B. 楚人憐之 可憐白發生
C. 將數百之眾 與臣而將四矣 D. 斬木為兵 兵甲已足
10.“景”字在古漢語中有三種解釋:①陽光。②景物,景象。③“影”的古字,影子。結合文意,“贏糧而景從”這句話應譯為( )(2分)
A. (人們)擔著糧食,像追隨太陽一樣跟著(陳涉)。
B. 到處是(人們)擔著糧食追隨(陳涉)的景象。
C. (人們)擔著糧食,像影子一樣地跟著(陳涉)。
11.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等死,死國可乎? 翻譯:
12. 乙文說陳涉是“遷徙之徒”,甲文中與之相照應的句子是: (2分)
13. 若要分析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我們可以引用甲文的“ ① ”這句話,也可以引用乙文的“ ② ”這句話。(4分)
三、現代文閱讀(共33分)
(一)閱讀《師表》,完成第14-17題。(共17分)
師表
凹凸
①月明如洗,弦音升起,二胡的曲調悠長如曳。已躺到土炕上的山里老小都知道,那是陳老師在撥弄心曲。
②陳老師有腿疾,高考落榜之后,被照顧到村里的小學校當代課教師,從此就白天教課,晚上弄弦,好像不能與人言說的種種話語,都說與了手中那把二胡。
③陳老師三歲那年,突然發起了高燒。父母開始以為是受了點風寒,很快會好。然而他久燒不退,父母就慌了,只好去醫院問診。醫院在四十里外的一個小鎮上,不通車輛,父母便把他放在一個背簍里,急切地趕路。終于到了醫院。醫生說,孩子若再晚來一步,就沒救了,但究竟來得晚些,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期,命可保住,卻落下殘疾。
④長大之后,有人閑話道:你落到這個地步,都是父母給耽誤了。他說,父母生育了我,是給了我第一條生命;把我從死亡線上拉回來,又給了我第二條生命——他們只是兩個普通的農民,又生在這么一處僻地,沒有回天之力,能夠做到這個地步,就已經很了不起。所以,我沒有權力怨,只是真心的感恩。
⑤陳老師上學的時候,成績很好,高考落榜,也只是因為身體。村支書找到他:“你功課這么好,當個代課的先生怎么樣?就是薪水有些少。”他說,能讓我當這個代課的先生,已是鄉親們給予的恩德,而恩德不能以金錢衡量,很好。
⑥一個跛腿的先生走在校園里,學生們就常常在他身后學他的跛。他只是笑著搖搖頭。不久,他居然說動了校長,教同學們列隊、齊步走。他說的要領很準確,但是一示范,動作就歪斜了。學生們嬉笑著學他的歪斜。他依舊堆著微笑,說:“既然你們愿意這樣走,走就是了。”走了幾遭,學生們自己就停了,太累了。他說:“這就對了——你們本來長著健全的腿腳,卻偏要走得歪斜,豈有不累?再說,即便我的腿是殘的,也還努力追求往周正里走,你們有好腿,卻不走周正,你們愧不愧?”學生們感到羞愧,再也不耍頑劣了。后來,學區里搞隊列比賽,陳老師輔導的隊列,不僅走得特別齊整,而且還帶出虎虎的生氣,拿了第一。聽說是一個跛腿的老師訓練的,別人都很驚異。
⑦陳老師雖然腿跛,但他的乒乓球打得出奇的好。不僅學生,即便是整個學區的老師也沒人能打得過他。他的手像長著眼睛,總是把球控制在腿力所及的范圍內。而且他的腕力勁狠,球一旦扣過去,就沒有什么人能夠輕易地把球救起來。問他這手上的功夫何來,他說,無他,只因為跛。見旁人不解,他說,其實人和自然萬物是一樣的——不長稻米的地方,必長大豆高粱,不長糧食的地方,必長冬蟲夏草,總之都要長。還譬如動物,黃鼠狼眼盲卻嘴尖,能咬得住木籠里的雞;兔子腿短卻善翻滾,能躲得過獵人的追。此消彼長,各有一技,都能生存得好。明白這個道理之后,身體的殘疾就無所謂了。
⑧于是,放學后,我們就很愿意留下來看陳老師打球。從他的手起手落之間,我們看到了他的樂觀與自尊,小小的心靈里就升起一種肅穆的東西,感到自己在漸漸地長大。
⑨學校的講臺上是有座椅的,但腿腳不好的陳老師卻從來沒有坐過,總是站著授課。他還特別勤于寫板書,寫的是標準的楷體,整齊好看。因為他的身子是斜的,長久地寫字是很累的,我們便體恤地說:“老師,寫明白了就行,沒必要那么認真地寫。”他問為什么,我們就說字寫在黑板上,很快會被擦去,寫得再好也是白費力氣。他卻回答:“曇花剛一開放就凋謝了,然而它依舊仔細地開,難道人還不如曇花?”
⑩他的話我們似懂非懂,但他認真的精神和不敷衍、不取巧的做事態度卻影響了我們。在本子上我們也往好里寫。后來,他教過的學生都能寫一筆好字,被周圍人看重。
⑪陳老師不但會拉二胡,寫好看的板書,還識百草——山里有藥草,他知道它們的藥性。所以,他除了授課之外,還給村里人看病。鄰居的女崽肚子脹得像一面小鼓,他看了看,開藥,叫女崽煎服下去,二日之后就好了。二大伯腿上的風濕滯重,不能下炕,陳老師選了冬天的日子,把白糖水涂在他的膝蓋上,然后把餓過的蜜蜂放出來,在上邊叮咬。冬日一過,二大伯居然能走了。
⑫陳老師便多了一層神奇,問他怎么就識百草,他說,無他,因為寂寞。旁人又不解,他就解釋,寂寞是個巨大的空洞,需要有東西填補。他就以看藥書填補,漸漸地就多了這方面的知識。但鄉親們還是認為他天生就有過人之處,被他看好了的病人都會給他送重禮。他總是堅拒不受,笑著說,你們可千萬別這樣,我只是一枝小花朵,只能散發出那么一點點兒微香,不可能貢獻得太多。
⑬但是,陳老師到底是得到了回報——多年后,代課教師被整體地辭退了,然而他很快就被縣中醫院聘為醫師。他白天行醫,傍晚到河畔公園拉琴,活得很自在。村里人得知,都說,上蒼究竟是睜著眼的,對有德行的善人,始終就給他預備著幸福的日子。
14.這是一篇小說。主人公陳老師的人生經歷,可以概括為: ① ;高考時因身體殘疾而落榜; ② ;被縣中醫院聘為醫師。(4分)
15.第⑥段,隊列比賽中學生“不僅走得特別齊整,而且還帶出虎虎的生氣”。結合內容,分析學生有如此表現的原因。(4分)
答:
16. 陳老師為什么說“身體的殘疾就無所謂了”?結合第⑦段內容,下面的分析最恰當的一項是( )(4分)
A.陳老師覺得自然萬物都是一樣的,有自己的優勢和不足。
B.陳老師認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能有一技之長就很好。
C.對于不能改變的事實想得太多,陳老師覺得會徒增煩惱。
17.最后,陳老師能“活得很自在”,村里人認為是“善有善報”。有讀者認為是“天道酬勤”,還有讀者認為是因為“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你有什么看法?請結合內容簡要說明。(不超過120字)(5分)
答:
(二)閱讀下面兩篇文章,完成第18-21題。(共16分)
甲
①《紅樓夢》第三回講到了林妹妹初進榮國府,處處小心,光是為了坐到哪個位置,她就頗費了一番思量。比如到舅母王夫人處,黛玉“只向東邊的椅子上坐了。”到吃飯的時候,鳳姐讓黛玉坐在左邊第一張椅子上,黛玉也十分推讓。
②林妹妹之所以在“坐到哪里”這個問題上這么謹慎,是怕在這個極其講究禮儀的家庭里行差踏錯,讓人笑話。在古代,中國人是非常講究座次的排定的。
③首先我們要弄明白的是,南、北、東、西四個方位哪個為尊,哪個為卑。我國古代建筑通常是前堂后室。“堂”一般不住人,是舉行吉兇大禮的地方,這種時候最尊貴的座位是南向,就是坐北朝南。例如,古代帝王召見群臣議事,都是坐在北邊、朝南的位置上,因此,古人常說“南面稱帝”。其次是西向,再次是東向,最后是北向。而“室”一般為長方形,東西長而南北窄,所以在室內舉行活動時,一般遵循“東向為尊,西向為卑”的原則。例如,漢明帝為表達對老師桓榮的尊敬,與他交談時,就安排桓榮坐在靠西邊、面朝東的位置。后來,人們把塾師也稱為“西席”。
④但是,左與右,誰為尊,誰為卑的問題,就比較復雜了。周朝規定,諸侯朝見天子,宴飲時以左為尊;用兵打仗,則右邊為尊。左右尊卑,要視乎場合而定。到了戰國、秦、西漢的時候,“右”似乎成了尊位,《廉頗藺相如列傳》里就有“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的記載。然而到了東漢、魏、晉、南北朝,左右位次的排序又有了新的變化,以“左”為大。例如赤壁之戰,孫權“以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同為都督,周瑜尊于程普。這種情況直到元朝,才恢復了官職的“右”尊。明朝建立以后,又再次變為“左”尊,自此后的500多年,“左尊右卑”一直延續到今天。
⑤所以,現在在傳統戲劇舞臺上,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遠道而來的客人坐在左邊,而主人總是在右側陪坐。于是也就出現了《紅樓夢》里,黛玉被請到左邊席面上的描寫了。
乙
①中國是禮儀之邦,“禮”通行于社會各個層面,自古就有“經禮三百,曲禮三千”之說。如此豐富而成體系的“禮”,究竟要表達怎樣的理念?
②我們先來看經典中的兩段名句。一是《孝經》所說:“禮者,敬而已矣。”意思是說,所謂“禮”,不過是一個“敬”字罷了。二是《禮記》開篇就提出“毋不敬”。由此可見,禮的核心思想是敬,對人、對己、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都要有一種恭敬心,這是立身的根基。
③ ?從原始社會起,人們就懂得只有依靠集體力量才能戰勝惡劣環境的道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從部落走向國家,分工合作,不斷推動文明進步。既然人注定要與他人一起生活,就有一個彼此如何相處的問題。是恃強凌弱、以多欺寡,還是互相尊重、互相幫助?《論語》說:“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孟子也說:“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儒家把“仁”作為最高境界的道德,認為內心有仁愛,舉止必然恭敬。
④人是情感的動物,而情感需要交流。內心對他人有仁愛,只有借著一定的方式表達出來,才能讓對方感受得到。例如拜揖、禮讓等肢體動作,敬稱、答謝等文字語言,儀式、席位等場景安排……《禮記》說:“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禮”,是把自己放在謙卑的位置,而把對方放在受尊敬的位置。即使是背負肩挑的小販,也有做人的尊嚴,同樣應該得到他人的尊重。可見,中國人所說的“愛”,是排除身份等級的普遍之愛,“敬”,也是對所有人的“敬”。
⑤中國自古就以道德立國,道德與“禮”不可分離,甚至可以通過“禮”來觀察德性。世世代代的中國人,心存仁愛,敬而有禮。中華民族是最善良、最文明的民族之一。
18. 甲乙兩文都和“禮”有關,但從內容側重點看,甲文主要圍繞 ① 來說明,乙文主要圍繞 ② 來議論。(4分)
19. “鴻門宴”是著名的歷史典故。項羽為人自負,對劉邦搶先到達咸陽非常不滿,率大軍入駐鴻門,準備消滅劉邦。為平息項羽的憤怒,劉邦赴鴻門謝罪。項羽設下酒宴,宴席間充滿殺機。結合“鴻門宴”的典故,根據甲文第③段的內容,請你判斷,在右側座位圖中,項羽坐在何 處。(4分)
答:項羽坐在____處。
(北)
(西) (東)
(南)
20. 閱讀乙文,結合上下文,在第③段橫線處填寫一個問句。(3分)
答:
21. 乙文第④段說“夫禮者,自卑而尊人”,請你從甲文中找出一個例子,并簡要分析。(5分)
答:
四、作文(共50分)
(一)根據情境,按要求寫作。(10分)
22. 春節家宴,親朋歡聚,小明卻和爸爸卻發生了爭執。為了能更清楚地觀看節目,小明想坐在正對電視機的座位上,爸爸說這個位置應該給家族里最年長者坐。小明不高興地說:“都什么年代了,人人平等,還講什么尊卑!再說,你們都愛聊天,不看電視,我坐那里正好。”作為同齡人,請你根據前面兩篇關于“禮”的文章,針對小明的話,寫一段文字,表明你的看法。(要求:觀點明確,有理有據,語言通順,字數在150-200之間)
(二)根據題目,按要求寫作。(40分)
23.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題,寫一篇文章。
題目一: 讓我愉悅
題目二:在想象的世界里,后羿具有射日的神力,孫悟空能七十二變,超人能在天地間自由飛翔……假如有一天,你也擁有了一種超乎尋常的能力,你的生活將會怎樣呢?請以“奇妙的一天”為題目,寫一篇文章。
要求:(1)將所選抄寫在答題卡上。選擇題目一,須將題目補充完整。
(2)不限文體(詩歌除外)。
(3)字數在600-800之間。
(4)不要出現所在學校的校名和師生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