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考語文模擬試卷試題
2016中考語文模擬試卷試題
1. 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每對讀音都不相同的一組是(2分)
A. 貯存 / 機杼 剽悍 / 飆車 蔭蔽 / 苦心孤詣
B. 禱告 / 追悼 滑稽 / 緝拿 天穹 / 盤虬臥龍
C. 蹂躪 / 吝嗇 哂笑 / 搭訕 當鋪 / 銳不可當
D. 投擲 / 熾熱 洗濯 / 笨拙 誘惑 / 良莠不齊
2. 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2分)
A. 瘡痍 愧怍 婦孺皆知 盡態極妍
B. 荒謬 狼籍 吹毛求疵 拐彎抹角
C. 寒喧 骷髏 藏污納垢 龍吟鳳噦
D. 拮據 褻瀆 頷首低眉 好高鶩遠
3. 在文中橫線處依次填入標點符號,正確的一項是(2分)
樂觀、自信是她留給人們最深的印象 我從小性格就像個男孩子,記得那時很愛看電影《佐羅》 看完后就覺得自己真成了那里面的劍客 這位被同學稱為“微笑天使”的姑娘笑著說 后來我很自然地選擇了學習擊劍。”
4. 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使用恰當的一項是(2分)
A. 隨著社會的發展,彈棉花、補鍋釘碗等許多曾與人們的生活休戚相關的行業正逐漸消失。
B. 針對近期火災頻發的現象,有專家提醒,消防工作必須立足于防微杜漸,從提高公民的防火
意識做起。
C. 這幾年雖艱難,但我的付出總算沒有白費,經過刻苦的學習和長期的實踐,我練就了比較強
的本領。
D. 小時候,父母是我們的守護天使,長大后,父母若是需要你,別推脫工作繁忙,應多回家看
看。
5. 下列各句,沒有語病,句意明確的一項是(2分)
A. 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機違反交通規則或操作不當造成的,政府有必要對此
加強宣傳。
B. 為了更好地提高服務質量,我們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最大限度地為旅客創造和諧的候車環境。
C. 一個省的文化系統如果能肩負起繼承當地文化傳統的使命,那么這個省的文化底蘊就會煥發
生機。
D. 漢繡注重構圖,講究紋飾,花鳥蟲魚、飛禽走獸皆可繡以為紋,寫實與抽象融為一體,形成
了獨特的風格。
6. 文學常識填空及文言文熟詞運用。(7分)
(1) ,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積極提倡“古文運動”,并希望恢復古代樸實的文風。
(2)《儒林外史》是清代的一部長篇諷刺小說,主要描寫封建社會后期官紳和知識分子的精神面
貌,我們學過的課文《 》就出自這部小說。
(3)莫泊桑,法國作家,被稱為短篇小說巨匠,他的代表作品有《 》、《 》。
(4)俄一客曰:“蒙賜月明之照,乃爾寂飲,何不呼嫦娥來?”乃以箸擲月中。見一美人自光中
出,初不盈尺,至地遂與人等。纖腰秀項,翩翩作“霓裳舞”。已而歌曰:“仙仙乎!而還
乎!而幽我于廣寒乎!”其聲清越,烈如簫管。歌畢,盤旋而起,越登幾上,驚顧之間,已
復為箸。
——節選自《嶗山道士》
解釋《嶗山道士》選段中加點的詞。
俄: 其: 顧:
7. 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奉命于危難之間。 (《出師表》諸葛亮)
(2)沉舟側畔千帆過, 。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
(3)大漠孤煙直, 。 (《使至塞上》王維)
(4)子在川上曰: !不舍晝夜。(《論語·子罕》)
(5)八百里分麾下灸, ,沙場秋點兵。(《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辛棄疾)
(6)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影布石上。(《小石潭記》柳宗元)
8. 請仿照給出的句子,另寫一句話。要求語意連貫,句式一致。(2分)
例:在失意時,書是良師,讀書使頹廢的生活日漸昂揚。
9. 將下列句子組合成語意連貫、合乎邏輯的一段話,并將序號填入橫線處。(3分)
(A)有一些遠慮,可以預見卻無法籌劃,那就暫且擱下吧,車到山前必有路,何必讓它提前成
為近憂。
(B)總之,應該盡量少往自己心里擱憂慮,保持輕松和光明的心境。
(C)中國人喜歡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固然不錯。
(D)還有一些遠慮,完全不能預見,那就更不必總是懷著一種莫名之憂,自己折磨自己了。
(E)不過,遠慮是無窮盡的,必須適可而止。
(F)有一些遠慮,可以預見也可以籌劃,不妨就預作籌劃,以解除近憂。
二、(42分)
(一)閱讀下面的古詩,回答問題。(4分)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10. 第一句選取了“楊花”和“子規”兩個意象,這有何作用?(2分)
11.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有何妙處?請簡要賞析。(2分)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12分)
桓公自莒反于齊,使鮑叔牙為宰,鮑叔辭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凍饑,則是君之賜也。若必治國家,則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寬惠愛民,臣不如也;治國家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結于諸侯,臣不如也;制禮義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執枹,立于軍門,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將欲治其子,不可棄其父母。”桓公曰:“管夷吾親射寡人,中鉤,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鮑叔曰:“彼為其君動也,君若宥而反之,其為君亦猶是也。”公曰:“然則為之奈何?”鮑叔曰:“君使人請之魯。”公曰:“施伯,魯之謀臣也。彼知吾將用之,必不吾予也。”鮑叔曰:“君詔使者曰:‘寡人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國,愿請之以戮群臣。’ 魯君必諾。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將致魯之政。夷吾受之,則魯能弱齊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將反于齊,必殺之。”公曰:“然則夷吾受乎?”鮑叔曰:“不受
也,夷吾事君無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猶如是乎?”對曰:“非為君也,為先君與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廟,則亟請之。不然,無及也。”
——節選自《管子· 小匡》
12.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 君有加惠于其臣 加:施加
B. 治國家不失秉 秉:堅持
C. 桓公自莒反于齊 反:同“返”,返回
D. 君若宥而反之 宥:寬恕
13. 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體現管仲是治國能臣的一項是(2分)
① 若必治國家,則非臣之所能也 ② 夷吾受之,則魯能弱齊矣
③ 愿請之以戮群臣 ④ 君若欲定宗廟,則亟請之
⑤ 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⑥ 夷吾事君無二心
A. ②④⑥ B. ①③⑤ C. ②④⑤ D. ①③⑥
14.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 鮑叔認為,如果管仲接受魯國的任用,將會使齊國的力量削弱。
B. 鮑叔深知施伯謀略,齊桓公若起用管仲,施伯定會百般地阻撓。
C. 齊桓公想讓鮑叔做太宰,但鮑叔力薦管仲,這體現了他的高風亮節。
D. 管仲曾差點暗殺了齊桓公,不過齊桓公求賢若渴,沒有追究他的過錯。
15.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介胄執枹,立于軍門,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
(2)寡人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國,愿請之以戮群臣。
(三)閱讀下面的文章,回答問題。(12分)
①中國藝術追求的靜寒境界,寧靜而淵澄,有一種自然而平淡的美,這與中國人的文化追求有關。世界永遠充滿著齷齪與清潔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僅是中國人的社會理想,也是一種審美追求。
②靜寒境界是片寧靜的天地。寧靜驅除了塵世的喧囂,將人們帶入悠遠清澄的世界中;寧靜滌蕩了人們的心靈污垢,使心如冰壺,從而歸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寧靜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國藝術追求這種絕對的寧靜。比如在中國畫中,永恒的寧靜是其主要面目。煙林寒樹,雪夜歸舟,深山蕭寺,漁莊清夏,這些習見的畫題,都在幽冷中透出寧靜。這里沒有鼓蕩和聒噪,沒有激烈的沖突,即使像范寬《溪山行旅圖》中的飛瀑,也在空寂的氛圍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囂。寒江靜橫,孤舟閑泛,枯樹蕭森,將人們帶入永恒的寧靜中。如北宋畫家王晉卿傳世名作《漁村小雪圖》,【A】畫山間晴雪之狀,意境清幽,氣氛靜寂,畫中漁村山體均以薄雪輕施,寒林點綴于石間崖隙,江水蕩漾,與遠山相應,一切都在清暉中浮動,真是寧靜幽寒之極。
③中國畫家酷愛靜寒之境,是因為靜反映了一種獨特的心境。畫之靜是畫家靜觀默照的結果,
也是畫家高曠懷抱的寫照。畫家在靜寒之中陶冶心靈,以靜寒來表現自己與塵世的距離,同時通過靜寒來表達對宇宙的獨特理解。
④中國藝術的靜寒之境,絕不是追求空虛和死寂,而是要在靜寒氛圍中展現生命的躍遷。構建
以靜觀動,動靜相宜的靜寒之境可以說是中國藝術的通則,它一般是在靜寒中表現生趣,靜寒為盎
然的生機躍動提供了一個背景。【B】文嘉自題《仿倪元鎮山水》:“高天爽氣澄,落日橫煙冷,寂寞草玄亭,孤云亂山影。”在靜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輕煙縹緲,青山浮蕩,孤亭影亂,這不又是一個充滿生機的世界嗎!徹骨的冷寒、逼人
的死寂,在這動靜轉換中全然蕩去。
⑤靜與空是相聯系的,靜作用于聽覺,空作用于視覺,聽覺的靜能推蕩視覺的空,而視覺的空也能加重靜的氣氛。在中國畫中,空絕非別無一物,往往與靜相融合,形成寧靜空茫的境界。因此,靜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國藝術熱衷于創造“空山無人,水流花開”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會的復雜文化活動,盡量保持“自然的純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樣呈現,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聯系。空山無人,任物興現,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節選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韻味》,有刪改)
16. 假如你是廣播電臺少兒欄目的主持人,請根據少兒聽眾的特點,重新表述文中第②段【A】處劃橫線部分的這句話。要求:不得改變原意;不超過120字。(4分)
17. 中國藝術追求的靜寒境界有哪些特點?請簡要概括。(4分)
18. 指出文中第④段【B】處劃橫線部分作者引用文嘉題畫詩的目的。(2分)
19.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2分)
A. 靜寒境界化解了齷齪與清潔的沖突,還我們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 中國畫的習見畫題盡管內容指向不同,但基本特點是在幽冷中透出寧靜。
C. 靜寒境界可以幫助我們還原宇宙的本來面目,表達我們對宇宙的獨特理解。
D. 中國畫以徹骨的寒冷、逼人的死寂反襯現實世界的生機,體現出靜寒之境的生趣。
(四)閱讀下面的文章,回答問題。(14分)
①祖父在他離人生的彼岸越來越近的最后歲月中,最喜歡哼這首歌了。那沙啞的嗓子,有一份蒼老的憂傷,一份旅人的寂寥。父親告訴我,這首《旅愁》也是大姑從前在無錫師范附小念書時最愛唱的。
②祖父一定以為大姑已經不在人世,祖父的這種想法只有我知道。祖父永遠沒有想到大姑的存在對于我們其實比死去更殘酷,雖然因為祖父我也愛上了未曾謀面的大姑。她去的地方那么遠,隔著一道海峽,一個世界幾十年番無音訊。她也許還活著,說不定哪天就會回來探親,來看她的老父親,然而祖父卻早已離我們而去了。
③祖父最疼愛大姑,但他自己從未這么說過,是父親和母親背著他告訴我的。祖父有兩個兒子,
卻只有大姑這一個女兒,而大姑與早逝的祖母極像。從我記事起,就看見在大學教書的父親隔一段日子拿回一封信,恭恭敬敬地念給坐在藤椅里的祖父聽,信都是大姑寫來的,說她在北京生活得很
好,說姑父和女兒都好,說她在文化部下屬單位工作。祖父曾經是晚清的舉人,不過現在雙眼罩上了一層厚厚的白翳,看人看物皆艱難。他無法看見女兒的字,但只要聽著父親這么讀,就頻頻點起
雪白的頭,一臉的欣慰。
④那時我小,才五六歲,卻已經和祖父一樣思念起大姑。兒童節媽媽帶我到人民公園去玩,熱熱鬧鬧的公園里有許多老人攙著孫子孫女散步,我就想起了祖父。我說:“媽媽你催爸爸讓我大姑回來呀,祖父想見她,我也想見。”媽媽隨口回答我:“下次別在外邊提大姑,你大姑49年就跟你姑父去臺灣了!”那時我還沒上小學,也沒進過幼兒園,不知道臺灣意味著什么,我問媽媽:“臺灣好
玩么?大姑老也不愿回來。”媽媽一把拽住我的胳膊,厲害兮兮地。說:“我是騙你的,大姑在北京。你要跟別人說什么臺灣,我就揪掉你的耳朵,剪掉你的辮子,讓你變成光頭小子!”我一直認為自己是個漂亮的女孩,可不愿意當難看的光頭小子。我沒有說,對誰也沒有,甚至祖父。
⑤一天放學回家,我看見祖父正捧著那本寶貝相冊在一頁頁一張張地用青筋畢露的手撫摸。父親從不讓我接近這相冊,現在父親不在,我對祖父說:“我幫你講照片吧!”祖父憐愛地摸摸我的頭,把我抱上他的膝頭,讓我一張張給他講。相冊的前幾頁是祖父一家子的照片,有大姑、父親和叔叔,最多的是祖母。接下來好幾頁是年輕的大姑和姑父。往后是我們全家,有我和媽媽,還有叔叔一家,再后……“再后是什么呀?是《白毛女》劇照。”祖父生氣地打斷我的話:“淘氣孩子,什么白毛女,是你大姑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照的,穿格子襯衫,還燙著發。”我說:“什么呀!《白毛女》這電影我看過,而且我認識照片上這些字,您知道的。”祖父不吭聲了,任我往下說。以后的照片,有些顯然是電影劇照,有些是店里賣的風景照片,照片底下印著文字和價格,祖父讓我全念出來。直到翻完相冊,我都沒看見大姑這些年寄回來的照片,我轉過頭想問問祖父,卻吃驚地發現兩行渾濁的老淚已經從祖父皺紋縱橫的臉上淌到藏青棉袍的前襟。
⑥祖父日益老了,越來越久地坐在藤椅里,用已經不成調的調子哼唱著李叔同的《旅愁》。祖父不再問起大姑,似乎對這個遲遲不歸的女兒已經失望。連父親給他念大姑的來信說大姑的照片,他也漠然地無動于衷,仿佛什么都沒聽見。不知為什么,我和祖父都沒向父親談起相冊的事。祖父不久就去世了。
⑦祖父沒有等到大姑有可能回來探親的今天,那時候,父親也不曾想過會有今天。我漸漸長大了,漸漸懂事了。直到看過魯迅先生的《父親的病》,我才驀然明白曾做過一件多么殘酷的事,在不經意不明事理中,擾亂了祖父寧靜平和的暮年,讓他帶著痛苦離開人世。而對父親的赤子孝心,直到他如今也老了,滿頭白發時,我才漸漸理解那份深沉。于是,那惟一一次陪祖父看相冊的情景,我時時慶幸從不曾對父親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