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考語文模擬卷試題
2016中考語文模擬卷試題
閱讀下面一段材料,回答1~3題.
回溯整條產業鏈,中國奶粉業的困境就是上游小農經濟的困境。目前中國處于人口出生的高峰期,所需奶粉量與出產量之間存在巨大缺口,高品質奶源是(稀缺 / 匱乏)產品,尤其在草場退化、奶農自養為主的今天,傳統的畜養模式已經成為中國奶粉業發展的最大掣肘。我國的奶源無法滿足暴漲的市場(需求 / 須要),如果想(保障 / 保證)有質量的奶源,就要將目前的小農式散養模式轉變為工業牧場式養殖模式,而這需要土地流轉、農業人口分流、原始資本大量投入等諸多根本性(改革 / 變革),難度比恢復奶粉業信用還高。
1. 文中加點的字與下列各組中加點的字,讀音不相同的是( )(2分)
A. 回溯 / 夙愿 B. 畜養 / 體恤
C. 掣肘 / 投擲 D. 養殖 / 職位
2. 依次選用文中括號里的詞語,最恰當的是( )(2分)
A. 稀缺 須要 保障 變革
B. 匱乏 須要 保證 改革
C. 稀缺 需求 保障 改革
D. 匱乏 需求 保證 變革
3. 材料意在強調中國奶粉業( )(2分)
A. 從生產模式上變革困難重重
B. 恢復自身行業信用尚待時日
C. 短時間內難以擺脫進口依賴
D. 產業鏈布局上存在先天不足
4. 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正確的是( )(2分)
A.《新爾雅》詞典雖不是純粹現代意義上的漢語詞典,但也具有浩如煙海的重要意義。
B. 特別是在互聯網領域,“團購一窩蜂”屢見不鮮,這類社會亂象實在讓人嘆為觀止。
C. 那些煞費心機的研究成果,其科學價值絕不是“有沒有用”等簡單的標準能夠衡量的。
D. 古人雖有“孔雀雖有毒,不能掩文章”的論調,但也堅持“德藝雙馨”的文藝評論原則。
5. 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句意明確合理的是( )(2分)
A. 評論具有主觀臆斷性,雖然評論要想保持這種特征就要遵循新聞事實的客觀性。
B. 借助量子力學,新的、無法憑直覺想象出來的現象能夠被預言,接著又被驗證。
C. 專家們反復研究了兩個兇手的槍支,最后認定他們并不是出自同一家生產廠商。
D. 存在一種鏡像神經元,人們能夠被感知別人的害怕和憤怒、難過和討厭等情緒。
6. 補寫出下列文學常識或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1)19世紀后半期法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 與俄國作家契訶夫、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并成為短篇小說巨匠。
(2)柳宗元《小石潭記》中描寫陽光直射水底,魚影映在潭底石的兩句“ , 。”形象生動地體現了小石潭水清澈見底。
(3)白居易《錢塘湖春行》的頸聯“ , 。”將客觀自然景物轉化為帶有詩人主觀感情色彩的眼中物。
(4)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兩句“ , 。”體現了作者心系天下蒼生的情懷。
7.(4分)閱讀下面材料,指出每個成語分別反映了哪種人際關系。例如:(a)破鏡重圓 →(a)夫妻關系;
(a)負荊請罪 (b)載舟覆舟 (c)青梅竹馬 (d)舐犢情深
(a) ;(b) ;(c) ;(d) 。
二、閱讀理解(48分)
(一)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8 ~ 9題。(4分)
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
岳飛
遙望中原,荒郊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戶,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
兵安在?膏峰鍔。民安在?填溝壑。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漢陽游,騎黃鶴。
【注釋】岳飛(公元1103年 ~ 公元1142年)南宋抗金名將,愛國詞人.①郊畿:指汴京所在處的千里地面.②請纓:請求殺敵建功的機會。
8. 戰爭過后中原大地是怎樣的景象?(2分)
9. “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 13題。(14分)
余生平略涉儒先之書,見圣賢教人修身,千言萬語,而要以不忮不求為重。忮者,嫉賢害能,妒功爭寵,所謂“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之類也。求者,貪利貪名,懷土懷惠,所謂“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之類也。忮不常見,每發露于名業相侔、勢位相埒之人 ;求不常見,每發露于貨財相接,仕進相妨之際。將欲造福,先去忮心,所謂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將欲立品,先去求心,所謂人能充無穿箭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忮不去,滿懷皆是荊棘;求不去, 滿腔即卑污。余于此二者常加克治,恨尚未能掃除凈盡。
(節選自《曾國藩家書》,有刪改)
【注釋】①忮:嫉賢妒能;②求:貪求功名利祿。
10.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4分)
① 余生平略涉儒先之書 余:
② 將欲造福,先去忮心 欲:
11.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大致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 而要以不忮不求為重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童趣》沈復)
B. 仕進相妨之際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蒲松齡)
C. 忮者,嫉賢害能 二者不可得兼 (《魚我所欲也》孟子)
D. 滿懷皆是荊棘 草木皆兵 (出自《晉書·苻堅載記》)
12. 把文中劃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3分)
求不去, 滿腔即卑污。
13. 作者在這則家書中告誡我們做人應堅持哪些原則?(4分)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 ~ 17題。(14分)
①資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區礦產(a)森林等自然資源開采(b)加工為主導產業類型的城市。長期以來,作為基礎能源和重要原材料供應地,資源型城市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一些資源型城市由于經濟社會發展長期依賴資源,結構調整缺乏內在動力,并且帶來生態惡化和收入差距懸殊等社會問題,加大了可持續發展的難度,深刻影響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因此, I 。
②要想實現資源型城市的轉型發展,就應從幾個方面著手。第一,把科技創新貫穿于資源型城市轉型始終。資源型城市由于主要承擔資源供給和保障的職能,始終處于產業鏈下游,不能掌握終端產品技術,資源開發利用附加值低,發展受到限制。實現資源型城市轉型,就必須創新技術,延伸產業鏈,進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和資源的利用效率(c)第二, II 。文化創意是現代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資源型城市的轉型需要文化創意的融入。例如德國的魯爾區自工業革命以來成為德國的煤炭和鋼鐵生產基地,撐起了德國長達150年的發展,其成功在于與文化創意產業結合在一起;第三,把全民創業貫穿于資源型城市轉型始終。對 (1) 而言,要動員全社會大力發展微型企業。對 (2) 而言,要鼓勵富裕員工創業,支持人才管理衍生產業。對 (3) 而言,要具備敢于吃苦,勇于奉獻的精神。
③總之,資源型城市的轉型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為此,我們應從 III 這三個方面推進資源型城市的轉型發展。唯有這樣,才能有力地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前行的中國資源型城市,必將為人類工業文明續寫華章(d)
14. 下列標點符號的使用,最恰當的是( )(3分)
A.(a), (b)、(c)?(d)。 B.(a):(b)。(c)!(d);
C.(a)“(b)\(c)?(d)/ D.(a)、(b)、(c);(d)!
15. 在文中I、II、III處橫線上依次填入語句,銜接最恰當的是( )(3分)
A. 資源型城市深刻地影響經濟發展
把文化創意定位于經濟發展的核心
政策扶持、技術轉化、人力保障
B. 資源型城市的轉型發展勢在必行
把文化創意貫穿資源城市轉型始終
科技創新、文化創意、全民創業
C. 資源型城市自身存在著致命缺陷
把文化創意作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生態粗放
D. 資源型城市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
把文化創意推向城市轉型的新前沿
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社會創新
16. 在文中(1)(2)(3)處填入名稱,判斷下列使用最恰當的是( )(3分)
A. (1)政府 (2)公司 (3)個人
B. (1)社會 (2)政府 (3)公司
C. (1)公司 (2)個人 (3)政府
17. 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5分)
A. 第①段劃波浪線的句子指出了資源型城市自身的局限及由此產生的問題和影響
B. 第②段作者提出德國魯爾區的例子意在強調文化創意對資源型城市轉型的作用
C. 文章采用“總、分”的結構形式重點分析了資源型城市自身存在的結構性矛盾
D. 第③段劃線語句體現了作者對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前景還是持相對樂觀的態度
(四)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 ~ 21題。(16分)
①放假期間,倘若有余下的時間,我總是要跟著美術老師去偏遠的山間寫生。山里的環境自是如瑤池仙境,教人流連忘返,而真正讓我印象深刻的,倒只有我們那暫時棲身的農家門廳前,一道高高壘起的門坎兒。
②我的老師喜歡未被開發或不經人工雕琢的環境,他要的是自然質樸的景。而在那種地方我們所能居住的農家,都只有老舊破敗的門庭,和高低不同的門坎兒。
③幾年前剛開始出去寫生時,我常會被那壘至小腿肚的門坎絆倒,往往是走進一扇門,毫無預警地就栽了一跟頭,結結實實地向八仙桌上的菩薩嗑了個大頭。在吃了不少悶虧后我終于學聰明了,但凡見著高度超過兩米,厚度超過十公分的門,就會下意識地做高抬腿動作。
④后來我才明白個中玄妙,原來在這僻遠的山區,民俗守舊落后,思想封建保守。而那門坎兒的高度是與這一家在當地的地位等等被劃上等號的。門坎兒越高,它所象征的地位就越高。我當時心里樂呵,敢情我住的便是那村上領軍人物的家?
⑤于是我開始留心那些門坎兒,留心起這閉塞的村落。
⑥七月里的天氣,山里雖說暑氣不重,卻也依舊燥得讓人發悶。我們從早晨五點開始,畫到上午九點左右。山里不時有人踱過,偶爾回頭瞧上兩眼,縮在一旁不敢吱聲。有過對話的,只是一些山里頭的孩子,十來歲光景,卻不上學,滿山遍野地亂跑,看見人畫畫便圍上來,開始怯怯地不作響,爾后有膽大的孩子問了句“畫的是否是遠處那個金色草垛?”我答“是”,他們漸漸多話起來,問我這畫什么價錢,我撫額失笑,告訴他們這只是習作,不賣錢。一個小孩問能否送她,我點頭,把畫取上,讓她等畫風干后再拿走。期間我問他們為什么不去上課,一群孩子都是坦然地說家里窮,或是祖輩沒有讀書人,說著從父母親那里聽來的讀書無用的理論。忽然地,我就想起那座高壘的門坎兒,和里面昏暗的廳,仿佛被門隔絕了千百世的光陰。
⑦畫干了,卻被風吹上了許多細密的塵,澀澀地嵌進粉質的紙里,小孩也不嫌棄,像得了寶貝似的捧了去。我開始覺得這景并非那么心適怡然。
⑧回家時,房東阿婆來牽我的手,我攙著她跨過那堵門坎,她顫抖地扶著我,吃力地邁出來,她說下次再來,夾著濃重的鄉音,我點頭,盯著她的小腳。車漸行漸遠。
⑨我回頭,看倚在門上的阿婆。夕陽西下,在門邊上打出昏黃,卻照不亮她逝去的年華。
(選自《2007年上海高考優秀范文集》,有刪改)
18. 用原文語句回答下面問題。(4分)
(1)“我”對偏遠山區印象最深刻的東西是: 。(2分)
(2)第④段“后來我才明白個中玄妙”其中“玄妙”指的是 。(2分)
19. 第⑥段劃波浪線的句子采用了哪種描寫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 。
20. 揣摩下面語句,聯系上下文回答問題。(6分)
(1)第⑥段“山里不時有人踱過,偶爾回頭瞧上兩眼,縮在一旁不敢吱聲。”試分析此時山里人的心理活動。(3分)
答: 。
(2)第⑧段“她顫抖地扶著我,吃力地邁出來”中的“顫抖”和“吃力”生動形象,試分析這兩個詞語的表達效果。(3分)
答: 。
21. 文中“山里頭的孩子”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請簡要回答。(2分)
答: 。
三、寫作表達(50分)
22.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自己的感悟和聯想,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鄉間有諺語:“莊稼靠人管,人勤地不懶.”大概意思是說種植農作物時需要農民伯伯的悉心照料,如果辛勤耕耘一片田地,就會收獲一份喜悅。
要求:①選準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擬題目;③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④文體特征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