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政治復習資料(3)
第七課 擁有財產的權利
1. 什么樣的財產才是法律規定的個人財產呢?
答:只有公民的合法財產,才屬于個人所有。施工發現的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撿拾到的他人的遺失物、采用非法手段獲得財產,不屬于個人所有。
2. 公民的財產所有權的含義什么?
答:是指所有人依法對自己的財產享有占有、使用、受益和處分的權利。
3. 法律為什么要保護公民的財產所有權呢?
答:公民個人所有的合法財產,直接關系到公民本人及其家庭成員的衣食住行,是實現公民其他權利的物質基礎。切實保護公民個人所有的合法財產及其所有權,對于維護公民的正常生活,激勵其積累財富、創造財富,具有重要意義。
4. 保護公民合法財產所有權的法律手段有哪些?
答:(1)我國民事法律是保護公民合法財產以及所有權的重要武器。
(2)我國刑事法律是保護公民合法財產及其所有權最為嚴厲、最有利、最有效的法律武器。
5. 當我們的財產所有權受到侵害時,應該怎么做呢?
答:當我們的財產所有權受到侵害時,應及時尋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1)當所有權歸屬發生爭議時,請求確認所有權;(2)財產被他人非法占有,請求返還。(3)所有人的財產被損壞或滅失,請求賠償損失;(4)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的過程中,有可能出現行政違法現象。當其違法實施沒收財產、對財產采取查封等強制措施時,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依法撤銷裁決,或予以行政賠償,以維護自己的財產所有權。
6.繼承人:法律依法繼承死者遺產的人稱為繼承人;
被繼承人:法律遺留財產的死者稱為被繼承人。
遺產:被繼承人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稱為遺產。
7.遺產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 :(1)必須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財產;(2)必須是公民個人所有的財產;(3)必須是合法的財產。
8. 法定繼承人包括那些人?繼承順序是怎么樣的呢?
答:我國繼承法明確規定,被繼承人的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為法定繼承人,享有繼承權。遺產要按繼承順序繼承。第一順序繼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順序繼承人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9.繼承權:指的是繼承人依法取得被繼承人遺產的權利。
10.繼承權實現的方式:法定繼承 和遺囑繼承 兩種。法定繼承 :指既由法律直接規定繼承人的范圍和繼承順序,又由法律直接規定遺產份額分配原則的繼承方式。遺囑繼承 :指繼承人按照被繼承人所立遺囑,繼承被繼承人遺產的方式。
11.法定繼承中遺產的分配原則是什么?
答:(1)一般情況下是均等分配;
(2)特殊情況下,在注重公平的前提下,可以不均等。①對特殊困難的缺乏勞動能力的繼承人,應當多分一點;②對被繼承人盡了主要撫養義務的,應當多分;③對于不盡撫養義務的繼承人,應當少分甚至不分。
12. 遺囑繼承的優點是什么?
答:被繼承人能夠充分按照自己的意愿處分財產。
13. 有效遺囑必須具備的條件是什么?
答:立遺囑人必須具有遺囑能力,立遺囑人的意思必須真實,遺囑內容必須合法,遺囑的形式必須合法,遺囑繼承人必須是法定繼承人范圍內的一人或多人。
14.遺贈,是法定繼承人以外的人獲得遺囑中指定的遺產,是受遺贈人依據遺贈人的遺贈取得的遺產。
15. 當繼承權發生爭議的時候我們應當怎樣做?
(1)繼承人應當本著互諒互讓、和睦團結的精神,協商處理繼承問題;(2)當財產繼承權受到侵犯時,要增強維權意識,要學會依靠社會力量,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
16.智力成果的含義:指依靠人類腦力勞動所創造的勞動成果,表現為科學技術成就、發明創造以及文學藝術作品等。
17. 為什么要維護智力成果權呢?
答:人類正步入知識經濟時代,發明創造以及其他創造性智力成果,更加凸顯其重要性。給予創造性成果以智力成果權保護,是對創新精神的最有效的鼓勵。
18. 智力成果權的含義 :智力成果權也稱知識產權,通常包括著作權、專利權和商標權,以及反不正當競爭中的商業秘密等。
19. 維護智力成果權方面的重要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等。
20. 我們如何依法保護公民的智力成果權呢?
(1)鼓勵公民尤其是未成年人發揚創新精神,積極創造智力成果;(2)當智力成果權受到侵害時,運用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利;(3)積極參與社會對智力成果的保護,尊重他人的腦力勞動,不做侵害他人智力成果的事情。
第八課消費者的權益
1.什么是消費和消費者 ?
答: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消費,這既包括物質方面的消費,也包括滿足精神文化需要的消費。當我們購買商品或享受服務時,我們便成了消費者。
2.為什么消費者的權益需要保護 ?
答:在經營者和消費者的關系中,經營者處于有利地位,消費者處于不利地位。市場上商品的花色品種繁多,使得消費者難以從直觀上了解商品的性能和質量,從而在選購上處于被動地位;相對于有高度組織和強大實力的經營者來說,消費者往往勢單力孤,容易發生“店大欺客的現象,這些都導致消費者處于不利地位。”
個別經營者對消費者的欺詐、坑害,使消費者在人身和財產上都遭受巨大的損失。
3. 保護消費者權益有什么意義呢?
答:消費者在整個社會生產過程中,充當最后購買和消費角色。保護消費者權益,有利于促進生產的發展,保證社會再生產的順利進行,維護社會的正常秩序,讓人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4. 我國專門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法律是什么?其中規定了消費者享有哪些權利呢?
答:《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確規定,我國消費者享有安全權、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依法求償權、結社權、獲得教育權、人格尊嚴和民族風俗習慣獲得尊重權、監督權等九項權利。
5.根據《消費者協會保護法》的規定,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時,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 要求賠償。銷售者賠償后,屬于生產者的責任,銷售者有權向其追償。
6. 作為消費者,我們應該履行哪些義務?
答:維護市場秩序,做有修養、守秩序、道德高尚的消費者。
7.我們在購買時商品時,是要煉就一雙“慧眼”,即增強自己的判斷能力 和選擇能力 。
8.怎樣煉就一雙“慧眼”呢?
答:煉就“慧眼”需要我們自身的努力,我們需要主動學習和掌握有關消費的知識;還要掌握有關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知識,如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及消費者維權途徑等。
9. 如何維護消費者的權益呢?
答:(1)消費者要具有良好的權利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損時,消費者要通過正當、合法途徑來使問題得到公證、合理的解決。
(2)途徑有:與經營者協商和解;請求消費者協會調解;向有關行政部門申訴;根據與經營者達成的仲裁協議,提請仲裁機構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九課 我們崇尚公平
1.公平體現著人們對自由的追求、對權利的尊重、對自身力量的肯定。
2. 什么是公平?
答:公平是在比較中產生的。一般說來,人們心目中的公平,意味著處理事情要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不偏袒某個人,即參加社會合作的每一個人承擔他應分擔的責任、得到他應得的利益。
3. 不公平都有哪些危害呢?(公平的必要性)
答:人們在社會合作交往中,如果受到不公平對待,產生不公平的感覺,就會感到冤枉、氣憤,甚至導致報復行為。這種心理和行為使人與人之間信任感降低,導致彼此關系惡化,合作難以為繼;會對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甚至會由此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影響社會的長治久安。
4. 公平對社會穩定和發展有哪些作用呢?(公平的重要性)
答:社會的發展離不開人的發展。有了公平,社會才能為人的發展提供平等的權利和機會,每個社會成員的生存和發展才有保障;有了公平,我們才可能通過誠實勞動,得到自己應得的東西,滿足自己的合理期望,從而充分調動自身的積極性。這樣,整個社會才能人人各司其職、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共同推動社會持續發展。
5. 我們社會主義國家實行按勞分配的意義是什么?
答:我們社會主義國家主要實行按勞分配原則,及按照勞動貢獻分配,多勞多得,少勞少得。這極大地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積極性,為鞏固發展政通人和、社會安定的大好局面奠定了基礎。
6. 針對社會中的不公平問題,國家應做些什么?
答:國家應從加強法制建設、規范收入分配、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等各個方面,維護社會公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7. 當我們受到不公平對待時,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答:我們應該增強權利意識,善于尋找解決途徑,用合法的手段去尋求幫助,解決問題,以謀求最大限的公平。
8. 當我們面對一些無法改變的不公平的問題時,我們應該如何理智對待呢?
答:承認無可改變的事實,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不公,會使我們換個角度思考問題。
當我們遇到“不公平”的事情覺得委屈、困惑時,當我們在矛盾沖突中感到左右為難、舉棋不定時,我們不妨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理性地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念,或許我們會更加客觀的對待生活中的“不公平”現象。
9.崇尚公平、主持公道,要求我們同破壞公平的行為作斗爭,對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10. “從瓶中逃生”的實驗給我們的啟示是什么?(第九課第二節講學稿大題)
答:社會需要合作,合作是社會生活正常進行的必要條件。只有公平合作,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得到應有的發揮,個人利益才能得到保障。只有公平合作,才能避免內耗,推動社會高效和諧地運轉。公平合作,必然是互惠的合作。為此,在合作中我們需要承擔自己應該做的,決不能只享受利益而不付出。樹立公平合作的意識,有助于我們順利地融入社會并做出貢獻。
▲ 11. 思考:如何維護社會公平?
答:(1)理智面對生活中的不公平
①認識到公平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公平。
②正確對待不公平的現象。當我們受到不公平對待時,我們應該增強權利意識,善于尋找解決途徑,用合法的手段去尋求幫助,解決問題,以謀求最大限的公平;
當我們面對一些無法改變的不公平的問題時,我們不妨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理性地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念,或許我們會更加客觀的對待生活中的“不公平”現象。
(2)自覺樹立公平合作的意識①社會需要合作,合作是社會生活正常進行的必要條件。以公平為基礎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
?、跒榱烁玫睾献鳎覀冃枰袚约旱呢熑?,決不能只享受利益而不付出。否則對他人不公平。
第十課 我們維護正義
1.望正義、維護正義 ,是所有善良人的共同心聲。實施正義行為,不做非正義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2.什么是正義的行為?什么是非正義的行為?
答:凡促進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維護公共利益和他人正當利益的行為,都是正義的行為;凡阻礙人類社會進步與發展、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正當權益的行為,都是非正義的行為。
3.正義要求我們尊重人的基本權利,尤其要尊重人的生命權,公正地對待他人和自己。
4.正義制度有什么作用?
答:制度的正義性在于,它的程序與規則不是為少數人制定的,而是為所有社會成員的利益制定的。每個人都能從制度規則的正常運行中受益,也都受到正義制度規則的約束。如果沒有正義制度規則的支持,就難以實現社會公平。
5.制度的正義可以分為矯正的正義、分配的正義、程序的正義。
6. 正義與公平的關系是什么呢?
答:公平和正義是一個社會文明和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公平是正義的基礎,正義不會超越公平。失去公平和正義,必將引發社會的不穩定甚至動蕩。沒有正義就沒有公平,失去了正義,就會導致社會的失衡,而失衡的社會,肯定是不穩定的社會。公平為人們提供了發展的權利和機會,而正義則可以通過制度的調節來避免嚴重的社會分化,使得我們的社會健康、持續地發展。正義的制度給予人們公平合作的支持和保障;當我們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時,公平的獲得業需要正義的制度作為支撐,從這個角度來說,沒有正義的制度就沒有真正的公平。
7. 正義的重要價值(作用)是什么?
答:①正義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使人民得以生存和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②正義可以通過制度的調節來避免嚴重的社會分化,使得我們的社會健康、持續地發展,最終造福每一個社會成員。
③正義使得人與人之間的紐帶更為緊密,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為和諧。
?、苋绻鄙僬x的支撐,那么社會必然土崩瓦解。
8. 正義感的具體內容有哪些?
答:一個有正義感的人,會對正義行為表現出贊賞和崇敬之情,對正義充滿向往和追求,會樂于把正義的崇尚之情付諸行動。而面對非正義的行為,則會產生不安、不滿、憤怒等情緒,乃至采取行動來維護正義。
9. 我們為什么要做一個有正義感的人呢?
答:①我們都希望生活在一個充滿正義的社會中,而非正義行為的盛行則會徹底毀掉我們的社會。只有有正義感的人、正直的人越來越多,我們的社會才會更穩定、更和諧。②有正義感、為人正直,這是做人應該具有的優良品德。正直具有無疑摧毀的人格魅力,具有不可抗拒的精神力量。一個人可以沒有某種能力,但不能沒有正直的骨氣,不能沒有浩然正氣。
10. 如何做一個有正義感的人呢?
答:一個有正義感的人應該做到;如果非正義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自己能夠采用正當方式,分歧抗爭;如果看到非正義的事情發生在他人身上,能夠見義勇為、匡扶正義,既是對受害者給予聲援和救助。當然,我們是未成年人,既要有見義勇為的精神,又要做到見義巧為,要盡量在不傷害自己的前提下維護正義。
總之,做有正義感的人,不僅要求我們明辨什么是正義行為,什么是非正義行為,更要我們去感悟,以升華道德境界;去踐行,以伸張正義。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會為自身、為他人的正義去努力,更會為集體的正義去奔走,為國家的正義而奮斗。
▲ 11. 思考:我們應該怎樣自覺維護正義?
答:(1)遵守社會規則和程序
①我們要養成自覺遵守各項社會制度和規則的習慣,以實際行動維護正義。
?、诿鎸Ψ钦x的行為,我們不應采取消極的態度,這樣會助長非正義行為的擴散,最終損害的將不僅是某個人的利益。我們應積極的與非正義行為作斗爭,以維護正義。
(2)做有正義感的人。一個有正義感的人應該做到;如果非正義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自己能夠采用正當方式,分歧抗爭;如果看到非正義的事情發生在他人身上,能夠見義勇為、匡扶正義,既是對受害者給予聲援和救助。當然,我們是未成年人,既要有見義勇為的精神,又要做到見義巧為,要盡量在不傷害自己的前提下維護正義。
總之,做有正義感的人,不僅要求我們明辨什么是正義行為,什么是非正義行為,更要我們去感悟,以升華道德境界;去踐行,以伸張正義。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會為自身、為他人的正義去努力,更會為集體的正義去奔走,為國家的正義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