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電頌教學設計 雷電頌說課稿
《雷電頌》教學設計
2.體會屈原熱愛祖國,抨擊黑暗,熱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運用多種修辭方法,表達思想感情,增強氣勢。
2.品味語言,理解語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佇立(zhu4) 睥睨(pi4 ni4) 咆哮(xiao4) 波瀾(lan2)
污穢(hui4) 犀利(xi1)
劈開(pi1) 稽首(qi3) 馳騁(cheng3)虐待(nüe4)
2.解釋下列詞語。
睥睨:眼睛斜著看,形容高傲的樣子。
污穢:不干凈。
犀利:(武器、言語等)鋒利;銳利。
播弄:擺布。
虐待:用殘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雷霆:雷暴;霹靂。
躊躇:猶豫。
鞭撻:鞭打。比喻抨擊。
祈禱:一種宗教儀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懺悔:認識了過去的錯誤或罪過而感覺痛心。
罪孽:迷信的人認為應受到報應的罪惡。
拖泥帶水:比喻說話、寫文章不簡潔或做事不干脆。
二、導入
利用多媒體展示郭沫若、屈原的相關資料,播放<橘頌》的背景畫面(電影《屈原》插曲),讓學生感受草木颯颯的悲涼氣氛,傾聽屈原在波濤洶涌的流水岸邊的仰天長問,設置情境,導入 新課。
介紹歷史尉《屈原》寫作的時代背景。
郭沫若歷史劇《屈原》寫于1942年1月。當時是抗日戰爭后期,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了中國的半壁河山。1942年1月,時值“皖南事變,,以后,郭沫若在重慶創作了《屈原》,借古諷今,揭露國民黨統治下的黑暗現實。他借屈原的獨自,鞭撻蔣介石的反動統治,抒發了人民的憤恨。
《雷電頌>出現在《屈原》第五幕第二場。屈原被囚禁在東皇太一廟。他手足帶著刑具,頸上系著長鏈,散發披肩,獨身徘徊。這時,狂風咆哮,電閃雷鳴。面對這黑暗的世界,他想到祖國就要淪亡,聽著風吼、雷鳴,看著閃電劈空,他感到了大自然的偉大力量,他激憤的心情發展到極點,他的心像火一樣燃燒起來,鑄成了這大氣磅礴,動人心魄的獨自——《雷電頌》。它是屈原斗爭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現。是全劇高潮中最強力的一個音符。
三、朗讀課文
課文在形式上并不押韻,但節奏分明,聲調鏗鏘有力,要求學生反復朗讀,品味文章語言,體會文章氣勢,并談感受。
四、再讀課文,理清思路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雷電頌》這段獨白,大致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對風、雷、電的期待與歌頌,一是對光明的渴望與追求。
文章按自然力聲威的發展,和屈原的感情脈絡劃分段落層次。
第一層(1~3段),呼喚風暴怒吼,由衷贊美“無邊無際的偉大的力”。
第二層(4~6段),呼喚風、雷、電,表達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強烈愿望。
第三層(7~8段),贊頌閃電的光明與火花,并決心與之一起燒毀一切黑暗勢力。
第四層(9—12段),義正辭嚴地詰責“土偶木梗”,表示與污穢、邪惡,勢不兩立。
第五層(13段),表現屈原的堅強意志與必勝的信心。
這是一首結構嚴謹的散文詩。全詩五個層次先分后合,緊密相連,由風,及雷,及電;由詛咒黑暗,再到追求光明;由歌頌火進射出光明,再到燒毀一切偶像。環環相扣,步步深入,一氣呵成,使詩人的滿腔怒火和對光明的渴望追求得以充分表現。
五、探究活動 。
提問:課文運用了象征手法,說說風、雷、電等形象象征了什么,再舉例說說課文使用了哪幾種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文中屈原借助于謳歌偉大的自然威力,抒發了對摧毀黑暗的渴望和對這種偉大正義力量的贊美。
風、雷、電,這些自然界的現象,在詩人心目中,已經成為一種戰勝黑暗的力量,詩人又把自己的偉大戰斗精神融入咆哮的風,轟隆隆的雷和閃耀的電之中。風雷電摧枯拉朽,“咆哮”、“爆炸”、“劈開”,這正是屈原在和黑暗勢力進行殊死的搏斗。因此,屈原對風雷電的歌頌,也是對與黑暗勢力作斗爭的正義力量的歌頌。
此外。<雷電頌>還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表達感情,增強語勢。獨自中屈原滿懷激情地直接和風雷電對話,直接怒斥偶像神靈,這些擬人的手法,痛快淋漓地表達出鮮明的愛憎感情。
反復、排比的方法,充分地表達感情,使獨自更有氣勢。如,:你咆哮吧!咆哮吧!盡力地咆哮吧!”“發泄出無邊無際的怒火,把這黑暗的宇宙,陰慘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你劈吧,劈吧!劈吧!把這比鐵還堅固的黑暗,劈開,劈開,劈開!…‘鼓動吧,風!咆哮吧,雷!閃耀吧!電!”等等,感情洪流就都宛如江河潰壩,洶涌奔騰。
詩中還有不少反問句、設問句,“你,你東君,你是什么個東君?”“你,你紅著一個面孔,你也害羞嗎?”“哭,哭有什么用?…‘但那湘妃竹不是主人們用來打奴隸的刑具嗎?”等等。這些句子,呼喚指斥,使獨自更增強了戰斗力。
六、欣賞品味
學生配樂朗讀課文,進一步理解屈原“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
七、小結
本文是歷史劇<屈原>中的一個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長篇獨自,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詩。這篇散文詩,是“生之顫動,靈之喊叫”,波瀾壯闊,氣勢磅礴,撼動人心。
“雷電獨自”是“侮辱增加到最深度,徹底蹂躪詩人自尊的靈魂,,噴薄而出的詩。它不僅是刻畫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筆.是屈原斗爭精神最突出的體現,而且它使全劇主題思想鮮明地突現出來。這篇散文詩,想像瑰麗奇特,把屈原和風雷電融為一體,達到物我同化的境地,顯示了追求光明,毀滅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為光明與正義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愛國者的形象。
《雷電頌》說課稿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郭沫若的《雷電頌》。
一、 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
1. 教材分析
①新課標: “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注意加強對學生平日誦讀的評價,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 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②個人基本教學觀點:
語文是一門藝術,語文教學同樣也是一門藝術。要教好語文,就要把自己定位成一個藝術家,用藝術家對待藝術的激情去感染學生。語文教學的最大成功就是引領學生進入到課文中與課文中的人物心靈溝通;學生的知識不是灌出來的,而是通過體驗悟出來的;語文是有聲的文學,朗讀是詮釋語文的最好方式。而且我一直認為:朗讀是一門藝術,朗讀教學不僅能讓學生充分感受作品,而且還能將無聲的文字化為有聲的語言。如果說文字是一種心靈的創造,那么朗讀就是一種再創造。聆聽優美真情的朗誦表演,感悟文字的真情傾訴,學生就自然而然的明白了散文詩的主題和情感,陶醉其中,并且激發自己內心的真情共鳴和朗誦欲望。同時,語文是有聲的文學,朗讀是一項很重要的語文素養,朗讀教學理應放到一個重要的位置上。
③本課分析:
體裁分析:本篇課文是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一課。第二單元是抒情文單元,所選的是散文詩,散文詩具有散文的形式美和詩歌的韻律美,都是作者由尋常事物激起的心靈之聲;主題分析:《雷電頌》是主人公屈原的長篇獨白,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詩,是“生之顫動,靈之喊叫”,波瀾壯闊,氣勢磅礴,撼動人心;寫法分析:這篇散文詩,想象瑰麗奇特,把屈原和風雪電融為一體,達到物我同化的境地,顯示了追求光明、毀滅一切黑暗的力量。象征的表現手法,獨特的抒情方式,浪漫的語言風格使屈原的形象成為光明與正義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愛國者的形象。
2. 學情分析
①學生需求:八年級的學生青春浪漫,喜歡讀詩寫詩,老師應該把優美的詩篇呈現給他們,引領他們走向詩的國度; ②學生反饋:《雷電頌》全篇是屈原的內心獨白,學生第一次接觸這樣的課文,對于屈原不顧一切呼喚風雷電的行為覺得不可思議、無法理解;其獨特的抒情方式、象征的表現手法、不凡的語言效果、深沉的思想情感,學生掌握、領會有一定難度; ③學生不足:學生平時的朗讀很難真正投入自己真實的感情,朗讀不是在“讀書”而是在“念書”,無法融入到課文中去感悟人物情感,更難與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了。
二、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①了解象征的表現手法和各種事物的象征意義。
②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
③在朗讀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能力目標:①體會語言的語氣和情感
②根據語句內容有感情朗讀
3.情感目標:走進屈原的精神世界,體驗矢志不渝的愛國情感
三、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在朗讀中理解文章主題和人物情感
2.教學難點:各種具體事物的象征意義
四、 教學方法
主體思路仍然是“學生自主交流、師生合作探究、教師疑難點拔”。
1.教法說明:教學本課,朗讀是最好的教學手段。結合前面的分析,我確定本文的教學課型以朗讀課為主,朗讀中讓學生去感悟真情,釋放真情。教學中首先要充分利用優秀的視頻朗誦包括教師當場示范朗誦創設情境、營造氛圍,一些重點語段對學生及時點撥,教授朗讀方法和技巧。盡可能的實施“欣賞教學”、“情境教學”、“討論教學”。欣賞教學的目的是:引導學生欣賞畫面美、欣賞語言美、欣賞表演美,通過欣賞美來感悟美;情境教學的途徑:通過課件快速進入情境,化身屈原、角色轉換進行內心獨白;討論教學的實施:設置主問。設計理由:余映潮老師認為:在課堂活動方面具有讓學生共同參與、廣泛交流的凝聚力。可以集中話題、優化活動。
2.學法說明:在聽中感染,在讀中感悟,在合作中提高,在指導下進步。學習這篇課文首先要“聽”,在聽中進入屈原的內心世界;其次是“讀”,在讀中體會詩人內心的悲憤抑郁,體會詩人的矢志不渝的愛國情操;再次是“合作”,兩三個同學小組的合作交流探究,能互相學習,互相借鑒;最后是“指導”,在老師的教法指導下,學生最終掌握課文重難點和朗讀技巧。
3.教學工具:多媒體課件
五、 教學過程設計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我們中華民族有很多的傳統節日,這些節日的由來都有一些歷史的淵源。比如說每年的五月的端午節,家家戶戶吃粽子,就是為了紀念二千多年的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大家知道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誰嗎?
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近屈原的內心世界,去聆聽他的心聲。
(板書:雷電頌 郭沐若)
(幻燈片展示:寫作背景及作者介紹)
(二)、自讀課文,感知文意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
(三)、聆聽經典朗誦,感悟真情演繹
(課件:王衛國老師的《雷電頌》視頻朗誦)
(四)、重點品讀,釋放真情
重點突破:
⑴突破口1: 優秀視頻朗誦和老師示范朗誦。
設計理由:能幫助學生迅速進入情境。主要運用朗讀法和情境教學法。
問題設計:你聽見了什么?
點撥:我聽見了風在怒吼、雷在轟鳴、電在劈閃、詩人在呼喊、火熱的心在跳動的聲音。。。。。。
⑵突破口2: 幻燈片展示重點語句品讀。老師示范朗讀,學生思考;學生朗讀,老師在旁點撥朗讀技巧。提醒學生注意朗讀時的語氣,語調,重音,停頓,節奏;注意不同的句式(擬人句、呼告句,排比句、反復句、短句)的朗誦技巧。
1.幻燈片展示:“風,你咆哮吧!咆哮吧!盡力地咆哮吧!”
2.幻燈片展示:“發泄出無邊無際的怒火,把這黑暗的宇宙,陰慘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電,你這宇宙中的劍,也正是,我心中的劍。你劈吧,劈吧,劈吧!把這比鐵還堅固的黑暗,劈開,劈開,劈開!”
3.幻燈片展示:“把你這東皇太一燒毀了吧!把你這云中君燒毀了吧!你們這些土偶木梗,你們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們只是產生黑暗的父親和母親!”
問題設計:你讀出了什么?
點撥:我讀出了贊美、詛咒、悲憤、激動、難過的語氣和心情。。。。。。
設計理由:聽然后讀,學生將充分體會語氣和情感。采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五)、難點感悟 分析形象
難點突破:
⑴突破口1:化身屈原,感悟形象
設計理由:調動學生的興趣和想象力,才會更好地激發學生思考。
問題設計: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點撥:我就是2000多年前汨羅江邊壯志難酬的詩人屈原,我看到的東海、長江、洞庭湖是我熱愛的人民;我就是那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屈原,我看到的土偶木梗是我的敵人。。。。。。
⑵突破口2:老師總結,概括象征義
設計理由:使學生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明確知識點。
(六)、綜合歸納,品析語言
這篇激情洋溢氣勢磅礴的人物獨白之所以會讀的那么瑯瑯上口,感染人,也在于句式的變化,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段,看看其中都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注意不同的句式(擬人句、呼告句,排比句、反復句、短句的)朗誦技巧。
(幻燈片展示:“但是我,我沒有眼淚。宇宙,宇宙也沒有眼淚呀!眼淚有什么用呀?我們只有雷霆,只有閃電,只有風暴,我們沒有拖泥帶水的雨!這是我的意志,宇宙的意志。鼓動吧,風!咆哮吧,雷!閃耀吧,電!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懷里的東西,毀滅,毀滅,毀滅呀!”)
六、 拓展延伸
⑴討論交流:以下這些具體事物分別可以象征什么?(蠟燭、石灰、松菊、翠竹、風帆、綠色、火炬)
設計意圖:這是一道能力培養題。設計本作業旨在訓練學生的聯想能力,拓展學生思維,增強對象征這一表現手法的理解。
參考答案:蠟燭――教師、奉獻精神;石灰――清白;松菊――高潔、堅強;翠竹――氣節;風帆――理想;綠色――生命;火炬――光明、信念(學生可以有不同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⑵搜集資料:端午節的民風民俗 和有關屈原愛國的故事。(張貼在班級櫥窗)
設計意圖:這是一個課外活動。學生可以通過這個活動更多的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風俗,更好地認識屈原這一愛國者的形象。
看了“雷電頌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