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教學設計 大道之行也說課稿
《大道之行也》教學設計
2.理清層次;背誦課文。
3.感受古人敢于沖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教學重難點】
1.背誦課文。
2.理解大同社會的特征。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學生齊背《桃花源記》)對美好社會的不懈追求,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永恒主題。其實由陶淵明再上溯千年,我國就有了名字為“大同”(板書)的美好社會構想。那么,大同社會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社會?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是不是大同社會?21世紀的中國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讓我們帶著這些疑問學習《大道之行也》。先請學生們自由讀課文,要求讀音正確、停頓正確。好,讀起來——(板書:大道之行也 《禮記》)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
2.指名讀課文。師生點評。
(1)關注生字讀音。與(jǔ) 矜(guān) 分(fèn) 惡(wù)
(2)關注句子停頓。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是故/謀/閉而不興
三、理解文意
1.默讀課文,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2.屏顯如下練習。
(1)解釋加點的字。
①選賢與能——通“舉”,選拔。
②男有分,女有歸——職分,指職業、職守。女子出嫁。
③貨惡其棄于地也——憎惡。
④是故謀閉而不興 是謂大同——這。
(2)翻譯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
②天下為公。
——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
③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
(3)給文章加標點。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3.指導朗讀。對誦讀作具體指導,在誦讀中理清文章層次。
第一層: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天下”三句當用分列語氣讀。你認為哪一個是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
明確:天下為公:一個“公”字點出了其他所有做法的出發點和歸宿。
第二層: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組,每組后當作一頓,要讀出層次感。有些字有統領作用,如“故人不獨……”中,“人”統領以下兩句,“使老有所終……”中,“使”統領以下四句,其后均當作一頓。最后一組談“貨”、“力”觀念,此兩字后亦當作一頓。讀至“不必為己”,要作稍長停頓,收住這一層文字。這兩句話是怎樣體現大同社會“天下為公”的特征的?
明確: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說的是每個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會親如一家。“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意思是對各種年齡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適的安排。又特別提到,對“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體現了全社會的關愛。
(2)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分”,就是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地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織,婦女在家也要從事蠶桑,這樣才能豐衣足食。以上兩個方面主要是就物質生活說的。
(3)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這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不會將它據為己有;“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這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全力地工作,卻沒有“多得”的念頭。這主要是就人們的思想觀念說的,因為只有樹公心、去私心,才能達到貨盡其用、人盡其力的境界。
第三層:“是故”用承上作結的語氣讀。“謀閉而不興”中“閉”讀降調。“而不閉”一語后停頓可稍長。末句是全文結論,要讀得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4.指名朗讀。要求讀出理解、讀出層次,直至背誦。
四、合作探究
1.《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世外桃源”與本文“大同”社會相比,有哪些相似之處?
2.聯系實際思考,你認為我們現在的社會哪些地方達到了“大同”社會的要求?我們還應該作哪些努力?
3.請說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要求人人發言。然后推選代言人,闡述本組看法,全班交流。
(第一題,要啟發學生透過“桃源”中的生活現象來認識這個社會,加深對本文的理解,例如從“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極其幸福、快樂,這就是“大同”社會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由此還可以推知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同樣受到全社會的關愛。再如,從“往來種作”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那是一個“男有分,女有歸”的理想社會。第二題從正面設問,引導學生挖掘當前社會的積極健康因素,要求學生聯系歷史知識和現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第三題重在激發學生進行大膽新奇的聯想和想象,營造一種暢游理想未來的熱烈氣氛,學習古人敢于沖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大道之行也》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是某某。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大道之行也》。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課堂教學程序和說板書設計五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大道之行也》是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的第四篇課文。整單元大多講述了作者的博大情懷、積極向上的情操,把握作者的情懷就是這個單元的學習重點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這篇文章為我們描述了一種理想社會,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全文僅107字,文字簡潔而意味深長。
2、教學目標
初二的學生經過一學年的文言文學習已經積累和掌握了一定的文言字詞,但翻譯分析的能力仍有限。這篇文章篇幅較小但內容艱深,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對《禮記》極其當時的社會背景有一定的認識,積累文言字詞的意義,掌握特殊文言句式,并背誦課文。
(2) 能力目標:借助注釋疏通文意,理清文章脈絡,提高文章閱讀能力;聯系歷史,聯系實際,探求未知,提高學生的探究意識。
(3) 情感目標:《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學習古人敢于沖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3、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基于以上的教學目標,我將本文的教學重點放在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上,以及對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的理解和掌握,并根據課文的行文思路和結構,背誦課文。
本文的教學難點是如何理解“大道”與“大同”的含義;聯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和諧社會”與“大同”社會相比有無相似之處?為了實現理想社會,我們還應該做些什么?
二·說教法
結合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準備采用誦讀法、多媒體教學法、點撥法等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1、誦讀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反復誦讀,從而更深的領悟文章的內容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多媒體教學法。通過多媒體演示,完成教師、學生與課文之間的對話,使學生更加直觀的感受課文傳達的思想內容。
3、點撥法。所謂的“點”就是點擊要害,抓住重點;所謂的“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點撥法”能啟發學生進行自主思考與研究,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性和學生的自主性。在學習本文的過程中,我主要點撥的是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以及理解“大道”和“大同”的含義,從而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
三·說學法
在學習過程中,為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得益彰。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
1、朗讀法。由于這是一篇簡短而精致的文言文,所以,對于它的學習,重點我將放在朗讀上,通過反復的朗讀以達到成誦的效果。
2、歸納法。用歸納法歸納文中的特殊文言現象。讓學生對常見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既便于記憶,又便于運用。
3、自主合作探究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更加主動的參與到課堂中來,提高學習效率;而對古文的討論,則可使學生交流意見,活躍課堂氣氛,減少對文言文的生疏感、膽怯感。
四·說教學程序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在2013年提出了“中國夢”這一偉大構想。其實在兩千多年前,我們的孔圣人就提出了一種社會模式,他稱之為大同社會。那么大同社會到底是怎樣一種社會呢?它具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們就走進選自《禮記》的《大道之行也》。
(二)介紹作者及《禮記》
導入新課后,隨即通過PPT展示孔子的照片以及《禮記》書面,介紹孔子的生平及其思想主張,讓學生直觀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接下來介紹《禮記》的成書過程及其社會背景,擴充學生的相關知識。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聽錄音朗誦,讓學生注意字音和斷句,初步感受《大道之行也》的語言特色。聽完錄音后,再讓學生齊聲朗讀一遍,教師相機作誦讀指導,這一環節是教法和學法的落實。
(四)積累字詞,疏通文意
由學生自主朗讀課文,并結合課文下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疏通文意,然后并試翻譯。讓同桌之間相互翻譯,點學生逐句翻譯,老師點撥,糾正。也可讓學生選擇文中自己感興趣的句子,并談談對該句的體會,然后讓其他學生聽取后做評價,最后老師小結。如此,教師重在點撥,省時省力,學生積極參與。既完成了教學目標,同時又突破了重點難點。
(五)研讀課文,深入體會
研讀部分,我主要是通過設問的方式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領悟文章的內容。 所以我設置了四個問題:
1、孔子為我們描繪理想的社會藍圖,他在這篇短文里用了兩個名詞,一個是“大道”,另一個是“大同”。同學們考慮一下,“大道”指的是什么?
大道: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可以理解為政治上的最高準則。
2、那么,“大同”指的又是什么呢?請同學們找出相關句子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可以理解為人類的理想社會。
3、本文從哪三個方面來表現“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呢?請歸納分析。
從生存需要方面:人人都能得到關愛
從發展需要方面:人人都能安居樂業
從精神愉悅方面: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學生齊讀相關語句
4、怎樣理解孔子關于"大同"社會的思想? 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大同"社會是夏以前的社會形態,過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為大同”的說法。由此可見,“大同社會”是以“五帝之世”的傳說為依據,經過加工提煉后構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的社會模式,孔子的原意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實生活中的黑暗現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的“大同社會”源自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表達了迫切希望出現一個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六)背景介紹,回顧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人民流離失所;周王室日漸衰微,禮崩樂壞。“士”私學興起,形成了許多思想流派,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現象,各個學派都提出自己的治國理念和主張,儒家提出了“上下有分,等級有序;尊賢禮士,君仁臣義;君民同樂,輕斂薄賦”的政見主張,以實現“大同”的理想社會,“大同”社會不僅僅是儒家治國理想,更是我國幾千年來的夢想。
看了“大道之行也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