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之美教學設計 橋之美說課稿
《橋之美》教學設計
3.感受美的熏陶,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
教學重點:
品讀課文,從語言表達角度品味優美而富有意蘊的語句。
教學難點:
以審美視角形成對橋之美的系統認識。
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橋之美》這篇課文,同學們能不能試著在標題后加上一個字,使之構成一個短語。
(橋之美態、橋之美蘊、橋之美感、橋之美境、橋之美形、橋之美趣……)
美態、美蘊、美感、美境這些詞語我們都可以把它視作美學的范疇,美學是研究自然界、社會領域中美的規律,探討美的本質的科學,下面我們就跟隨當代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去感受“橋之美”,進行一趟美學之旅。
二、橋之美態——美態尋蹤
(一)進入文本
1.先熟悉課文,請大家輕聲的、自由的朗讀起課文,隨著畫家的構圖框,腦海中再現出美的畫面。
2.美詞美讀。
前瞻后顧(zhān) 纖細(xiān) 點綴(zhuì)
飛瀑流泉 曉風殘月 險峻 失之毫厘 差之千里
(二)瀏覽全文,提煉歸納
指導學生對“橋之美態”進行提煉概括。
1.讀完文章,我們先來推敲這樣一個詞語:美態。
(美態即為美好的、美麗的姿態。)
2.請同學們再次瀏覽課文,找尋并勾畫出文中描寫橋的美態的語句,讀語句,并以“橋之美態,美在 ”的句式說話。
(1)人家——房屋,那是塊面;流水,那是長線、曲線,線與塊面組成了對比美;橋與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變化,同時也是線與面之間的媒介,踏實溝通線、面間形式轉變的橋。
(橋之美態,美在對比,美在形式變化,美在線面轉變。)
(2)如果煞它風景,將江南水鄉或威尼斯的石橋拆盡,雖然綠水依舊繞人家,但徹底摧毀了畫家眼中的結構美,摧毀了形式美。
(橋之美態,美在形式,美在結構。)
(3)石拱橋自身的結構就很美:圓的橋洞、方的石塊、弧的橋背,方、圓之間相處和諧、得體,力學的規律往往與美感的規律相拍合。
(橋之美態,美在和諧、得體,美在合拍。)
(4)那拱橋的強勁的大弧線,或方橋的單純的直線,都恰好與蘆葦叢構成鮮明的對照。
(橋之美態,美在對照,美在映襯。)
(5)矛盾的發展促成戲劇的高潮,形象的重疊和交錯構成豐富的畫面,橋往往擔任了聯系形象的重疊及交錯的角色,難怪繪畫和攝影作品中經常碰見橋。極目一片莊稼地,有些單調,小徑盡頭忽然出現一座小橋,橋下小河里映著橋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雜草刺破。無論是木橋還是石橋,其身段的縱橫與橋下的水波協同譜出形與色的樂曲。
(橋之美態,美在形象的重疊和角色的交錯,美在形與色的搭配。)
(6)為了畫長江大橋,我曾爬上南京獅子山,就是想尋找與橋身的直線相襯托、呼應、引申的點、線、面!為了畫錢塘江大橋,我曾兩次爬到六和塔背后的山坡上,但總處理不好那龐大的六和塔與長長的橋的關系,因而構不成畫面。
(橋之美態,美在襯托、呼應,美在構圖的畫面。)
三、橋之美境——美境體味
(一)引導深入
對比、搭配、襯托、呼應這些足以構成一個畫面和層次和結構,但對于一個畫家來說,對于中國畫來說,這樣的畫面未免缺乏一點詩意,缺乏一點靈動。所以畫家更著眼于什么?
(著眼于橋在不同環境中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這句話表明了作者的寫作重點、寫作意圖。此句中的“作用”作何解釋?
(結合全文,此句中的作用應是指橋在不同環境中帶給人美的感受和體會。)
(二)精讀語段,表達運用
指導學生對“橋之美境”進行體味。
1.我們再來推敲這樣一個詞語:美境。
(優美的環境,美好的意境。)
2.請同學們精讀課文第四、第五段,看看作者重點描寫了哪些橋,美美地朗讀語句,并以詩意的語言再現這種美。“橋之美境,美在 ”
(1)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仿佛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那拱橋的強勁的大弧線,或方橋的單純的直線,都恰好與蘆葦叢構成鮮明的對照。
(橋之美境,美在石橋與密密的葦叢相配合給人帶來的特別感受,美在疏密有致、張弛有度,這是一種疏朗開闊之美。)
(2)早春天氣,江南鄉間石橋頭細柳飄絲,那纖細的游絲拂著橋身堅硬的石塊,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湖水蒼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單純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現一座長橋,臥龍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幾百上千年的年齡。
(橋之美境,美在石橋與細柳合作創造的動人景致,美在動靜結合,這是一種剛柔并濟之美。)
(3)頤和園里仿造的盧溝橋只17孔,蘇州的寶帶橋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橋緩緩看一遍,你會感到像讀了一篇史詩似的滿足。
(橋之美境,美在長橋打破了背景的單調,富有靈氣和生命,這是一種豐富想象之美。)
(4)廣西、云南、貴州等省山區往往碰到風雨橋,橋面上蓋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畫中點綴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橋下多半是急流,人們到此總要駐足欣賞飛瀑流泉,畫家和攝影師們必然要在此展開一番搏斗。
(橋之美境,美在風雨橋形成形式獨特,美在氣定神閑窺山水,這是一種安閑自若之美。)
(5)張擇端在《清明上河圖》里將橋作為畫卷的高潮,因橋上橋下,往返行人,各樣船只,必然展現生動活潑的場面,兩岸街頭濃厚的生活情調也被橋相聯而成濃縮的畫圖。
(橋之美境,美在它能用形象的重疊和交錯構成豐富的畫面,美在它濃郁的生活氣息,這是一種生活情趣之美。)
四、橋之美蘊——美蘊涵詠
(一)引導深入
作者是一位畫家,著眼于畫意去描述橋的景致,橋之美態、橋之美境帶給我們一種寧靜、淡美的境界,同時畫家的審美慧心、人們的審美感受又使得這些橋煥發出新的靈性與生命力,富于濃濃的情味,這情味便是“橋之美蘊”。
(二)涵詠美句,品味欣賞
指導學生對“橋之美韻”進行品味涵詠。
請同學們勾劃出最能引起你審美體驗的語句,品讀語句,從語言表達的角度,欣賞文字美和手法妙,去品味“橋之美蘊”。
(1)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仿佛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
(這是擬人的修辭,其實,葦叢不會“發悶”,也不會做“深呼吸”,也是作者移情的表現,把人的感受投射到蘆葦身上,表現了作者與周圍環境已融為一體,此境令人神清氣爽。)
(2)早春天氣,江南鄉間石橋頭細柳飄絲,那纖細的游絲拂著橋身堅硬的石塊,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
(“石橋”“細柳飄絲”“纖細”“拂”“堅硬的石塊”一系列詞語,勾畫了一副小巧玲瓏而又古樸典雅的畫面,細柳拂石橋,剛柔相濟、厚重輕盈、寧靜鮮活。)
(用兩種景物之間的反差與對比,形成特殊的美感。化用宋詞名句,強調細柳與石橋構成的美景本身已夠動人,不再需要別的東西來烘托了。)
(3)無論是木橋還是石橋,其身段的縱橫與橋下的水波協同譜成形與色的樂曲。
(運用比喻的修辭,把橋與流水的配合比作一支樂曲一樣,寫出它們是一個和諧的整體,形與色的搭配,動與靜的結合,顯得神奇而壯觀。)
(4)田野無聲,畫家們愛于無聲處靜聽橋之歌唱,他們尋橋,仿佛孩子們尋找熱鬧。
(橋的美就是對橋的存在的一種大聲宣告,橋的美也像樂曲一樣有著和諧的韻律,說明了畫家對橋的熱愛,是橋的美吸引了畫家們在追尋著橋的身影。)
美態、美境、美蘊,這些都是橋之美的表現形式,或是姿態,或是情境,或是意蘊,其實只要有審美的慧心參與其中,也就具備了橋之美。用文中的話說,就是——凡是起到構成及聯系之關鍵作用的形象,其實也就具備了橋之美!這句話收束全文,是全文的文眼,也是全文的總結。
五、課堂小結
“凡是起到構成及聯系之關鍵作用的形象,其實也就具備了橋之美!”這句話真是別有深意啊,是因為人的審美慧心賦予了橋之美,換而言之,只要有了審美的眼光,生活中凡是能夠與之構成關聯作用的形象也就具備了美。愿今天的美學之旅能夠伴我們一生,讓我們的生活也呈現出一種美態、一種美境、一種美蘊。
《橋之美》說課稿
各位評委: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八年級上冊第12課《橋之美》。
一、 教材的地位作用
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課文均與建筑園林、名勝古跡有關,旨在使學生通過學習這些展示人民大眾創造性智慧,包涵著豐富文化內涵的課文,掌握說明文和小品文的相關知識,開闊眼界,提高審美情趣、思維品質和文化品位,激發他們對祖國文化的自豪感。
《橋之美》為自讀課文,位于講讀課文《中國石拱橋》之后。兩篇課文同是寫橋,但《中國石拱橋》的作者茅以升是橋梁專家,而《橋之美》的作者吳冠中是畫家。他們分別從科學的角度和藝術的角度來寫橋。《中國石拱橋》已使學生初步了解了橋的歷史、形式、結構等知識,本文則重在引導他們以新的審美視角來品味欣賞文中的橋之美。
二、教材內容的理解
《橋之美》是著名畫家吳冠中的一篇美學小品文,文章先指出了畫家眼里,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就是“橋之美”,然后舉正反實例具體說明,以畫家的標準和眼光,發掘了橋在不同環境下所產生的美學效果,以獨到的視角,引領我們用“另一種眼光”去看“橋之美”文章思路清晰,語言優美,表達富有個性,詩意的描寫性文字和說明性的文字相間雜出,體現了科學小品文的魅力,
三、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經過七學年的學習,對于理清課文脈絡,感知課文主旨還是有一定基礎的。但是對于語言的品味和鑒賞方面卻有一些欠缺,常常忽視周圍事物的美,對傳統文化的體會也不深。
四、教學目標的設計
根據《新課標》對閱讀能力培養重點的要求,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目標:積累一些雅詞妙局,了解課文脈絡,品味文中優美活潑、形象詩意的語言。
能力目標: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感悟能力。
情感目標:體驗生活,學會審美,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感官靈敏、感受豐富的人。
知識和能力目標當屬教學的重點,培養學生獲取知識,提升能力,鍛煉思維應是語文課永遠的使命,而“理解本文的說明順序”則是教學中努力突破的重點,尤其是對文章極富個性的語言賞讀,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演練的好契機,可能會在課堂上形成一個各抒己見,人人爭議的小高潮,也是鼓勵學生個性閱讀,大膽思考,創意表達的一個設想。
教學課時的安排:一課時
五、說教法: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學習必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意識,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為了促進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與創造性,本課的教學方法可采用:
1、 朗讀教學法。本文語言優美形象富有詩意,很適合十幾歲的學生朗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激發學生興趣,在朗讀中理解課文含義,品味文章語言的精美,為全方位的品評鑒賞奠定基礎。
2、 點撥引導法。在新課標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組織要求下,教師組織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教師只是點撥引導。這樣能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自覺性,思維活動的靈活性,使他們由接受性學習向探究性學習、由從書本中學習向生活中學習。
3、 美點尋綜法。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閱讀的主體,進入文章情境中去欣賞文中的美點,和作者產生共鳴,并用自己的語言談談其獨特的美。
六、說學法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適應這一原則,本課的學法可采用朗讀、跳讀、默讀、精讀、聯讀等讀書法,以及欣賞法、交流法等。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橋是經過放大的一條板凳——橋梁專家茅以升這樣解釋橋,那么在畫家眼里,橋又是怎樣的形象呢?又會有怎樣的魅力呢?讓我們跟隨吳冠中先生一起,對“橋之美”進行一次全方位多角度的審視與探尋吧!
(直入課題,會比圖片展示更具簡潔性,閑言少敘,引導學生快速進入課文情境語境中)
(二)朗讀課文,感知形象
要求學生速讀全文,思考文章說明對象是什么?用“這是一篇寫……的課文”句式說話
(這是對文章的整體感知與把握,眾說紛紜的課文感受也考察了學生的概括信息、提煉信息的能力,是一種相對淺顯的語言表達訓練)
(三)跳讀課文,提取信息
1、再讀課文,并劃出揭示“橋之美”的文句
2、思考:(1)在作家看來“橋”“美”在何處?
(2)你對此有何感想,從中得到了什么啟發?
3、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
(這一環節是本節課語言信息最豐富的學習內容,我設想讓學生注意勾畫圈點,學做批注,大膽積極思考,進行個性化的表述,要求他們學習中切實體現合作意識)
4、默讀課文,把握課文的行文思路,理清說明順序
(教師點撥指導:可先概括各段的內容要點,內容相近的段合成部分,把全文劃成相對獨立的若干部分,歸納每部分大意,依次銜接,就形成了文章的思路,得出了文章總分總的說明順序)
(1) 同桌之間合作、交流
(2) 師生互動交流
(這一環節是本課應突破的難點,重視了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教是為了不教,”“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注重學生自主能動的學習并讓學生自主實踐,合作探究)
(四)可視閱讀,學習語言
多媒體顯示形態各異,背景不同、多姿多彩的橋,讓學生比較鑒賞,認識“橋之美”
(這一環節回扣課文,形象直觀的對學生進行了美的熏陶,并且讓他們直接學用了文章的美學原則如變化和諧等去品評鑒賞,而不僅僅止步于欣賞)
(五)精讀課文,體味語言
1、多媒體顯示一組句子,要求學生體味其情味
如“茅盾故鄉……舒暢的氣”
“早春天氣……令畫家銷魂”等
2、自己尋找一些充滿詩意,語意蘊含豐富的語例,品讀賞析,可用“我喜歡……這句話,因為它……”(可以用詞,修辭,表達手法,句式特點等多方面入手)
(這一環節的設計重在讓學生在個性化閱讀的基礎上,進行語言積累,暢談審美體驗)
(六)美文聯讀,鼓勵創新
聯讀《中國石拱橋》,比較兩文的異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或制作表格具體對比
(教師提示:從兩文的說明對象,說明順序,說明方法及語言特征等角度,比較評析)
(這一環節設計是主要引導學生充分理解規范說明文與科學小品文的區別聯系,全面認識“說明文”這一文體,深入認識文章寫作特點)
(七)課外擴讀,拓展延伸
1、課外搜集有關“橋”的詩詞文字,或者了解橋的名稱由來,有關橋的故事傳說等認識立體全面的“橋”,發掘全方位多角度的“橋之美”(可以當堂展示一些教師準備的詩文資料)
2、以“寫”為主的拓展延伸,用書中所學的美學原則,如對比、變化、和諧等欣賞、品評一幅山水畫,學用第四段文字表述
(這一環節聯系生活,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樹立“大語文”學習觀,連接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八)板書設計:
橋之美
順序:總——分——總
語言:描寫說明
(板書設計原則力求簡潔,全面,概括)
看了“橋之美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