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秦論教學設計 過秦論說課稿
《過秦論》教學設計
2,了解本文的語言特色:排偶句的運用。
3,認識賈誼對秦迅速滅亡原因的分析。
教學重難點:
1,認識“仁義不施”是秦王朝迅速滅亡的重要原因。
教學方法:
學生自主探究、誦讀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現在的電視連續劇中古裝劇占了很大的成分。其中有不少是以秦漢時期的歷史為背景。如香港拍攝的《尋秦記》、以及內地的電視劇《秦始皇》和電影《秦頌》、《英雄》。這些影視作品在塑造歷史真實的同時也加入了導演和編劇們的藝術創造并不能算是真正的歷史。今天我們要讀的這篇《過秦論》卻是離秦代最近的朝代漢朝的文人的作品,那么讓我們穿越歷史,在文字中了解秦亡的真實原因。
請同學介紹作者。(李商隱詩《賈生》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 不問蒼生問鬼神。)。
賈誼,西漢政論家、文學家。洛陽人。18歲時以能讀詩書、善屬文,為郡人所稱譽,廷尉吳公薦于漢文帝,被任為博士。不久,被破格提拔為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嬰排擠,貶為長沙王太傅。后為梁懷王太傅。32歲時郁郁而死。賈誼生活在西漢初期,由于此前經過500多年的戰爭破壞,社會經濟凋敝,人口減少,所以他極力主張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評時政。《陳政事疏》、《論積貯疏》是他的代表作品。
二,誦讀預習。
這篇文章比較長,相信在課前認真預習過的同學并不多,那么老師在這里帶著大家一起來完成這個預習的工作。老師講課文范讀一遍,在老師讀的時候,同學們做兩件事。一是注意課文的斷句,把難都字的字音注在字的旁邊;二是運用學習過的文言知識找出本科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文言知識點。
(教師范讀)讓學生自由誦讀。
三,梳理詞句,明確中心。
(1)梳理詞句。請同學分類指出本科中的文言知識點。并對教師提出的課文句子進行翻譯。
1,活用:
形容詞作名詞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
名詞作狀語 :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內立法度,外連橫而斗諸侯。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 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名詞作動詞 :陳涉甕牖繩樞之子;
形容詞作動詞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使動用法:伏尸百萬,流血漂櫓;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吞二周而亡諸侯;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序八州而朝同列
2,特殊句式 :
(1)判斷句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2)被動句
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
(3)省略句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
3,一詞多義 : 制 、亡 、利 、固 、度
4,古今:櫓、河、山東、于是、以為
5,通假:從、衡、景
6,譯句 :
1、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3、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4、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5、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過秦論》說課稿
《過秦論》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三第三單元的自讀篇目,該文論述了賈誼關于秦朝之所以滅亡的原因分析,指出其關鍵原因在于“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該單元所選課文都是古代的議論性散文。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在于讓學生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掌握基礎的文言語法知識,學習如何清晰有力的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見解。本文安排在單元的第三篇,如何指導學生學好這篇課文,是培養學生學習文言的興趣,樹立學生學好文言文的信心,掌握文言學習方法的關鍵。
根據新課標倡導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出發設計課程目標的要求和高一的學生對于文言文的知識還在積累的階段,應該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和一定量的誦讀的實際情況。我擬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了解文章的脈絡;
2,了解本文的語言特色:排偶句的運用;
3,認識賈誼對秦迅速滅亡原因的分析。新課標指出,應該“通過閱讀與思考,領悟其豐富的內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因此,認識“仁義不施”是秦王朝迅速滅亡的重要原因是本文的教學重點,也是本文的教學難點。
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我采用誦讀法和分析法進行教學。誦讀法是學習文言文最基礎、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關鍵是要讀出聲音的各種形態,如節奏、語調、語氣等,這就需要揣摩文意。因此,范讀、多讀尤為重要。分析法在于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引下對課文的思想內容進行探究,從而使學生了解文中所載的道,體現語文課程的人文性。
關于學法,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古文,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標。可以把把疏通文意和課文思路的任務交給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同時背誦課文,使記誦和理解結合在一起,這樣才符合學生的記憶規律,也減輕學生課下的負擔。
本課計劃安排兩課時。今天我重點講第二課時的安排。
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主要有:
首先,導入課文,我計劃從近年熱播的古裝影視作品導入,讓學生明白要了解歷史的真相必須通過閱讀歷史文獻。同時讓學生結合預習介紹作者情況。培養學生搜尋、整合資料的能力。其次,誦讀課文。通過全體學生讀課文、教師的糾正范讀兩個步驟,目的是希望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使文言文語感的訓練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能夠落到實處。另外,使學生整體上對文章有所了解,明確課文的中心在于“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第三,讓學生主動疏通課文詞句,指出應該注意的文言知識點,教師給與總結與點撥,這是給學生主動權,讓他們學會收集整合資料,提高口語表達能力。第四,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給課文分層次,從而理解賈誼論說的邏輯性,也為第二課時分析課文作準備。第五,再次誦讀課文,加深記憶和理解。最后布置作業,要求背誦最后三段。
第二課時我作如下安排:
首先,檢查課文的背誦情況。借以了解學生對課文的熟悉程度。
其次,分三步設疑討論:1,由標題引入第5 段, 討論對比方法及結論的產生。這一步我計劃設計如下問題:[提問] 將段中涉及到的秦國、秦朝、九國(山東之國) 、陳涉四種力量用符號“〈”連結排列起來。[提問] 按例句“‘秦人開關延敵……而天下諸侯已困矣。’這是秦國的實力與九國之師相比”,從本段中找出包含其余三項對比的句子。第五段議論是全文的重點, 需要反復朗讀與全面理解。抓住對比即抓住了重點;用數學公式來表示課文內容, 激起學習興趣, 引起學生積極思考;運用原句, 促使學生細讀課文, 理解文句詞語,抓住重要句子、重點詞語。學生學習分析和理解文意、文句的過程, 也是自學文言文能力提高的過程。
2,從秦攻守之勢的不同, 討論秦興亡史的演變, 理清文章思路。這一步我設計如下問題供學生分析討論:[提問]“攻守之勢異也”,是對文章1~4 段秦興亡史實的概括議論, 先從第5 段中分別找出一句話概括“攻”與“守”的史實,然后自讀1~4 段, 說說哪些段寫“攻勢”,哪些段寫“守勢”,并從各段中找一句原句表明“興”或“亡”的史實。該討論題一方面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抓住中心句引發開去,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閱讀語段,篩選信息,學習歸納。另一方面由意而言,促使學生認真自讀課文,正確理解文言詞語和句子,掌握文言知識。
3. 討論“仁義不施”的表現及作者的寫作旨意。在討論中,強調教師點撥, 精簡知識講授; 強化誦讀自學,將理解文意與理解語言緊密結合, 突出教學重點,突出思維訓練。這一步,我設問[提問] 秦的過失主要是“仁義不施”, 請從課文中挑出秦“仁義不施”的語句并加以解釋, 說說秦的過失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將“仁義不施”這一抽象道理具體化, 訓練了學生篩選信息、理解文意、理解文句等能力, 思維深刻性訓練、鑒賞評價訓練、語言訓練都得到落實。
再次,總結課文。引發同學對“仁義不施”的思考。同時結合我國當前的基本政策,理解“施仁義”的內涵。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散性的訓練。
最后,布置作業,鞏固背誦。識記本課所學習的文言知識。
看了“過秦論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