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語文練習冊試題及答案(2)
八年級下冊語文練習冊試題答案
1.結合語境,根據拼音寫出相應的詞語。(4分)
(1)人們竟然bù zì liàng lì( 不自量力)地宣稱要用這滴水來代表大海。
(2)站在羅布泊的邊緣,會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luǒ lù( 裸露)的胸膛。
(3)它一看苗頭不對,知道出來得不是時候,便cāng huáng táo cuàn( 倉皇逃竄)。
(4)在zhòng mù kuí kuí( 眾目睽睽)之下決不能就此作罷,遭人哂笑。
2.下列句中加點詞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B )(2分)
A、翻開有關西域的歷史書籍,你會驚異于羅布泊的熱鬧繁華。
B、《漢書西域傳》記載36國在歐亞大陸的廣闊腹地,畫出的無邊無垠的綠色長廊,夏季走入這里與置身江南無異。
C、羅布泊很快與廣闊無垠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渾然一體。
D、我們只得鉆出汽車,將目光投向近在咫尺的羅布泊。
3、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橫線處的句子,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A )(2分)
愛雨的人是不想躲開雨的,讓那清涼的雨絲, ,讓那安閑的雨絲, 讓那多情的雨絲, 讓那無聲的雨絲, 。
①抹去你思維上的俗 ②訴說你心中的愛 ③洗去你心靈上的塵 ④撥動你的心底的弦
A、③①④② 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D、③④②①
4、下列句子有語病的一項是( D )(2分)
A.我們要與自然和諧相處,保護好屬于我們人類的家園。
B.燈月相映、水波粼粼,濱州中海的夜景令人心曠神怡。
C.一個國家如何對待它的水資源,將決定這個國家是繼續發展還是衰落。
D.針對國際原油價格步步攀升,美國、印度等國家紛紛建立或增加了石油儲備,我國也必須盡快建立國家的石油戰略儲備體系。
5.下面句子所用表達方式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 )(2分)
A.世界著名的內陸湖——青海湖,50年間湖水下降了8.8米,平均每6年下降1米,陸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敘述)
B.我怎么也笑不住,陷入了迷惘的沉思。(描寫)
C誰說宇宙是沒有生命的?宇宙是一個碩大無比的、永恒的生命。(議論)
D.啊,我們的城市變得越來越美好啦!(抒情)
6.根據要求寫句子。(5分)
①參照劃線部分續寫兩個句子,使之構成排比句。要求:語義連貫,具體形象。
一位詩人曾說:“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一滴水珠里有浪花的影子,一個眼神里有思念的影子;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 。一塊巖石里有群山的影子,一聲細語里有關愛的影子。的確,任何小事都藏有大世界,任何細微處都含有真感情。(2分)
②從A組中至少選用兩個詞語,B組中至少選用一組關聯詞語,寫一段描述某人神態或性格特征的話,不超過80字。
A組:媚上欺下 惱羞成怒 自知之明 深惡痛絕 袖手旁觀 無可置疑
B組:既……又…… 不但……而且……
7、默寫古詩文(8分)
①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 。 (李商隱《無題》)
②青少年要敢于像李白在《宣州謝眺樓饒別校書叔云》一詩中所說的那樣
“ , ”充滿建功立業的壯志豪情
③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要看近卻無。 ,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④ ,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閱讀理解(45分)
(一)(15分)
①看著人類這種狂妄的表現,大自然一定會竊笑——就像母親面對無知的孩子那樣的笑。人類的作品飛上了太空,打開了一個個微觀世界。于是人類沾沾自喜,以為揭開了大自然的秘密。可是,在自然看來,人類上下翻飛的這片巨大空間,不過是咫尺之間而已,就如同鯤鵬看待斥安鳥一般,只是蓬蒿之間罷了。即使從人類自身智慧發展史的角度看,人類也沒有理由過分自傲:人類的知識與其祖先相比誠然有了極大的進步,似乎有嘲笑古人的資本;可是,殊不知對于后人而言我們也是古人,一萬年以后的人們也同樣會嘲笑今天的我們。也許在他們看來,我們的科學觀念還幼稚得很,我們的航天器在他們眼中不過是個非常簡單的兒童玩具。人類的認識史仿佛是糾錯的歷史。一代一代地糾正著前人的錯誤,于是當我們打開科學史的時候,就會發現科學史也是犯錯誤的歷史。那么,我們有什么理由和資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呢?
——《敬畏自然》選段一
①這個洞使得生活在城市里的居民們感到了極大的欣慰。最近一個時期以來,由于人們只顧拼命地擴大生產規模,從而給城市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公害。可是,要想治理這些公害卻相當困難,無論是誰都感到很棘手。并且,人們都只愿意在生產性企業或商業公司工作,誰也不愿意天天和各種各樣的垃圾打交道。現在人們都認為,這個社會問題將可以由這個洞來妥善解決。
②訂了婚的姑娘們都把從前的那些日記本丟進了這個洞里。還有的人把從前同戀人一起拍的照片扔進了洞里,然后又心安理得地開始了新的戀愛。
③警察把那些偽造得極其巧妙的假鈔票沒收來以后,也統統交給這個洞處理,從此便可萬無一失了。而犯罪分子們則把各種犯罪證據都悄悄地扔進了洞里,以為這樣就能逍遙法外了。
④不管是扔進去什么東西,這個慷慨大方的洞全部一視同仁,照收不誤。這個洞任勞任怨地給整個城市洗刷著各種骯臟的東西。漸漸地,海洋和天空又變成了美麗的蔚藍色,遠遠地看上去就像是透明的玻璃一樣。
⑤在這瓦藍瓦藍的天空下面,新建造的高樓大廈就像雨后春筍一般接連不斷地豎了起來。
⑥有一天,一位工人爬在一幢正在施工的大樓頂上工作,他鉚完了一顆鉚釘之后,便放下工具稍微休息一會兒。忽然,他聽到頭頂上傳來了奇怪的叫聲。
⑦“喂——出來!”
⑧然而,他抬起頭來朝天上看了看,卻什么也沒有,晴空萬里,清澈如洗。他以為是剛才干得有點頭暈了,產生了什么錯覺。接著,正在他恢復到剛才的姿勢,要好好地休息一會兒的時候,從剛才發出聲音的那個方向飛過來一塊小石頭,在他面前一掠而過,往地面上掉了下去。
⑨可是,他只顧瞇著眼睛得意洋洋地眺望著遠處的地平線。啊,我們的城市變得越來越美好啦!
⑩當然,那塊微不足道的小石頭根本就沒引起他的絲毫注意。
《喂——出來》選文二
8選文一中劃線句子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作用是什么?(2分)
比喻論證。更加形象生動的說明了人類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渺小
9.選文二中的第①段中畫線的句子所寫的情況,現實生活中也有,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人們認為這個問題可以由這個洞來解決,你贊同嗎?為什么? (3分)
不贊同。伴隨著工業化、現代化,環境污染日趨嚴重,造成社會公害;這個洞不能徹底解決問題,治理公害是棘手的任務,需要長遠的眼光、長期的努力。
10.怎樣理解第④段中畫線的句子?(3分)
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一時也給人們帶來利益,人們還會因此而歡慶“勝利”,殊不知“勝利”潛伏著隱患,隱患一旦爆發,將造成更大的損失。
11.從天上掉下那塊石頭以后,接下來可能還會發生什么?(3分)
原先往洞里丟進什么,什么都將出來,接下來原子能反應堆的廢料、機密文件、保險柜、動物尸體、流浪者尸體、廢物和污水、日記本、照片、假鈔票、犯罪證據都會飛將下來,飛到這座城市居民的頭頂上,讓他們飽嘗自己釀成的苦果。
12.從選文一和選文二中的描述中,人們能否征服自然,甚至將自然隨意處置?那么從這兩部分選文中,你們能夠得到什么啟示,從中明白什么道理?(4分)
不能, 這個結尾告訴人們,不從根本上處理環境問題,環境污染終將危及人類的生存。 這是一個開放性的題,可以圍繞做環保宣傳方面講,也可以有其他答案。
二、《羅布泊,消逝的仙湖》(15分)
①站在羅布泊邊緣,會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祼露的胸膛,大地在這里已脫盡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膚筋骨。站在羅布泊邊緣,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滄海桑田的痕跡,你會感到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與無奈。
②羅布泊還能重現往日的生機嗎?我問自己。
③此時此刻,我們停止了說笑。那一片巨大的黃色沙地深深地刺痛著我們的心,使我們個個心情沉重。30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一瞬。30年前那片胡楊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這瞬間從我們的眼中消失了。
④這出悲劇的制造者又是人!
⑤悲劇并沒有止住。同樣的悲劇仍在其他一些地方上演。
⑥世界著名的內陸湖——青海湖,50年間湖水下降了8.8米,平均每6年下降1米,陸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數千年風沙未能掩埋的甘肅敦煌月牙泉,近年來卻因當地超采地下水,水域面積從50年代的1.1652萬平方米縮小至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大有干涸之勢……這一切也都是人為的!
13、作者將“這出悲劇的制造者又是人!”一句話單獨列為一段,有什么作用?(2分)
13、此句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羅布泊的消失是認為地破壞生態的惡果,具有強烈的譴責意味,職責悲劇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14、“你會感到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與無奈”中“痛苦”和“無奈”分別指什么?(3分)
14、“痛苦”是指仙湖遭到人為的破壞后人們內心的自責,“無奈”是指人們面對大自然的報復束手無策。
15、第①段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15、比喻、擬人。形象具體地展示這片美麗的綠洲被人類無情破壞后的悲慘景象,表明了作者的痛心。
16、文中的④⑥段中兩個感嘆句抒發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列舉青海湖和月牙泉的例子又是意在表達什么(4分)
①表明了作者對制造羅布泊現狀的人們的盲止和愚昧的強烈譴責。②提醒人們羅布泊消失的悲劇還在沒有停止。
17、羅布泊的消失給了我們怎樣的警示?(2分)
認識自然規律,克服盲止開發,吸取經驗教訓,確保生態平衡,謀求發展必須抓好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工作。
(三)(15分)
①寒假的時候,兒子從美國發來一封電子郵件,告訴我利用這個假期,他要開車從他所在的北方出發到南方去,并畫出了一共要穿越11個州的路線圖。剛剛出發的第三天,他在德克薩斯州的首府奧斯汀打來電話,興奮地對我說這里有寫過《最后一片葉子》的作家歐·亨利博物館,而在昨天經過孟菲斯城時,他參謁了搖滾歌星貓王的故居。
②我羨慕他,也支持他,年輕時就應該去遠方漂泊。遠方,會讓他見識到他沒有見到過的東西,讓他的人生半徑像水一樣蔓延得更寬更遠。
③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獨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車站等候換乘的火車,寂靜的站臺上只有寥落的幾個候車的人,其中一個像是中國人,我走過去一問,果然是,他是來接人。我們閑談起來,知道了他是從天津大學畢業到這里學電子的留學生。他說了這樣的一句話,雖然已經過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記憶猶新:“我剛到柏林的時候,兜里只剩下了10美元。”就是懷揣著僅僅的10美元,他也敢于出來闖蕩,我猜想得到他為此所付出的代價,異國他鄉,舉目無親,餐風宿露,漂泊是他的命運,也成了他的性格。
④我也想起我自己,比兒子還要小的年紀,驅車北上,跑到了北大荒。自然吃了不少的苦,天寒地凍,路遠心迷,仿佛已經到了天外,漂泊的心如同斷線的風箏,不知會飄落到哪里。但是,它讓我見識到了那么多的痛苦與殘酷的同時,也讓我觸摸到了那么多美好的鄉情與故人,而這一切不僅譜就了我當初青春的譜線,也成了我今天難忘的回憶。
⑤沒錯,年輕時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遠方想像得那樣好,才敢于外出漂泊。而漂泊不是旅游,肯定是要付出代價的,品嘗人生的多一些滋味,也絕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飲咖啡的一種味道。但是,也只有年輕時才有可能去漂泊。漂泊,需要勇氣,也需要年輕的身體和想像力,便收獲了只有在年輕時才能夠擁有的收獲,和以后你年老時的回憶。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作無愧無悔的話,在我看來,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戲的歡樂,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經歷,你的老年有難忘的回憶。
⑥青春,就應該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氣單薄、個頭又小、還沒有能力長出飛天的翅膀,藉著風力也要吹向遠方;哪怕是飄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闖一闖未開墾的處女地。這樣,你才會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房,你才會看見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心的墻。
⑦我想起泰戈爾在《新月集》里寫過的詩句:“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給我……我將帶我的朋友快快樂樂地航行于仙人世界。”那么,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就借來別人的船張帆出發吧。只有年輕時去遠方,才會擁有充滿泰戈爾童話般色彩的經歷和收益,那不僅是他書寫在心靈中的詩句,也是你鐫刻在生命里的年輪。 (選自2009年第1期《讀者》,有刪改)
18、文章開頭寫兒子在美國漫游,在結構和內容表達上有什么作用?請分別概括。(2分)
18、在內容上告訴讀者將要去遠方獨自旅行,在結構上點題,并引出下文中國留學生和“我”去遠方的故事。
19、作者敘述中國留學生在西柏林和“我”在北大荒這兩件事,各側重說明了什么?(4分)
19、前一個例子側重于說明年輕時要敢于闖蕩,后一個例子側重于說明闖蕩要付出代價,也會成為難忘的回憶。
20、第6段畫線的句子表達在了什么意思?語言上有什么特點?(3分)
20、年輕的時候盡管幼稚,但應該努力地拼搏,勇敢地去遠方闖蕩,去放飛心靈。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表現了年輕時敢拼搏,勇闖蕩,正所謂: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
21、文中多處流露出了作者對“去遠方”的情感態度,請簡要概括。(3分)
21、對兒子去遠方是羨慕、支持;對中國留學生在西柏林是佩服他敢于拼搏;自己去北大荒是美好難忘的回憶。
22、細讀全文,結合自己的認識,談談你怎樣正確理解作者反復強調的“年輕時就要去遠方”的觀點。(3分)
22、年輕是就應該去遠方,敢闖敢拼,因為年輕就是資本,年輕可以張揚個性,不要讓你的生命平凡,留下遺憾,作者旨在激勵年輕人勇于開拓,去經歷,去磨練,去培養自我的獨立能力和奮斗能力。
三、作文(30分)
23、 有人曾這樣總結現代人不健康的工作方式:把思考交給了電腦,把聯系交給了手機,把行走交給了汽車,把健康交給了藥丸……誠然,人們在過分追求便捷、享受便利時,無形中丟失了原來應該擁有甚至必須終生堅守的東西。作為中學生,也應該很好地自我反省: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我們是否曾丟失過什么?例如生活中的愛心、孝心、同情心、責任心,再如成長過程中必須具備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等等。
請以“不該丟失的____”為題目,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可以敘寫個人經歷,也可以就此發表你的看法、感情等。
提示與要求:①先將題目補充完整再作文;②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③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地名、校名、人名。
四、23、【寫作提示】
本篇文章是半命題作文,既有所限制又給予開放,在選材、立意等方面給了考生較大的選擇余地,在審題上思考度最小,便于考生發揮。寫好此文,應從以下三點入手:
一、善識“題眼”。面對半命題作文,先要分析已有的文字,即“題眼”,細心揣摩命題的意圖。“不該丟失的__________”,從這個題目上看所填的內容是關鍵之所在,因此選擇好關鍵的詞語,如“自尊”“親情”“友愛”“自立”“誠信”“責任心”“苦難”“合作”等。著重選擇好典型的事例來印證為什么不該丟失,并分析不該丟失的原因,寫出自己的體會。
二、善于“補”題。寫好半命題作文,補題是關鍵。可“補”的內容很多,可以張揚考生的寫作個性,又能便于考生選擇自己熟知的、喜歡的內容。如可以填寫“不該丟失的愛心”。考生可以結合青海玉樹地震選擇材料,在規定的范圍內打開思路,搜索自己最熟悉、最能產生“差異性”的內容來填題,要盡量使補題部分與題干有“落差”,利用反差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從而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
三、調動思維巧立意。生活中,“不該丟失的”方面確實很多:既可選具體事物,也可選抽象的事物;既可選某一時段的事,也可選不同時空的事……多選擇帶有啟發色彩的材料,多角度思考,多層次挖掘,就能寫出至真至情的文章。
四、附加題(10分)
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題目。
吳起為魏武侯西河之守,秦有小亭臨境,吳起欲攻之。不去,則甚害田者;去之,則不足以徵甲兵。於是乃倚一車轅於北門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南門之外者賜之上田上宅。”人莫之徙也,及有徙之者,還,賜之如令。俄又置一石赤菽東門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於西門之外者賜之如初。”人爭徙之。乃下令曰:“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國大夫賜之上田宅。”人爭趨之,於是攻亭。一朝而拔之。 (《韓非子·內儲說上》)
1.解釋加點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一朝而拔之 拔: 1.奪取
2. 請在文中劃線句需要標點的地方用 | 標示。(3分)
2. 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國大夫|賜之上田宅。
3. 用自己的話說說:吳起是怎樣成功調動人們“攻亭”的積極性的?(3分)
3. 先通過兌現兩次承諾贏得人們的信賴,進而承諾“攻亭”的賞賜,成功調動了人們的積極性。
4.韓非子講述吳起攻亭的故事有什么用意?(2分)
4. 啟示人們:言出必行,信守承諾的人往往能贏得周圍人的信任。
【譯文】吳起擔任魏武侯時的西河郡守。秦國有個小哨亭靠近魏境,吳起想攻下它。不除掉小哨亭吧,會對魏國的種田人構成很大危害;要除掉小哨亭吧,又不值得為此征集軍隊。于是吳起就在北門外靠置了一根轅木,然后下令道:“誰能把它搬到南門外,就賞給誰上等田地,上等住宅。”沒有人去搬它。等到有了搬動它的人,立即按照命令行了賞。不久吳起又在東門外放了一石赤豆,并下令說:“誰能把它搬到西門,賞賜如前。”人們搶著搬它。于是吳起下令道:“明天將攻打哨亭,有能先上去的,任命他做國大夫,賞他上等田地住宅。”人們爭先恐后。于是攻打哨亭,一個早上就拿下了。
看過“八年級下冊語文練習冊試題”